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

更新时间:2024-08-15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悲剧作为一种戏剧文学和舞台艺术的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悲剧性的矛盾作为戏剧的冲突。中国古典悲剧往往将故事情节分散,最终将其串联起来让事件呈现线性发展,矛盾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凸显。而西方悲剧则擅于将故事情节集中,让矛盾冲突集中爆发,矛盾由此显得更加激烈。除此之外,在其它方面,中西方悲剧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西方悲剧多以不幸结局,而中国古典悲剧则多以大团圆结局。西方悲剧结局一般不会以善恶有报的结局出现。在西方悲剧中,个人与命运或社会之间产生矛盾冲突,以主人公抗争失败彰显其悲剧性,结局多以“善无善果、恶有惩罚”的双重结局或“主人公‘由顺转逆’”的单一结局为主。前者有利于反映社会生活中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冲突,后者则更注重表现悲剧人物与自然或命运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俄狄浦斯王》 属于悲剧的单一结局,俄狄浦斯未出生就已成为家族诅咒的牺牲品,他努力抗争却越陷越深,最终无法逃脱其悲剧命运。而中国古典戏剧常以大团圆结局,但结局团圆并不意味着中国古典戏剧就无悲剧。在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中,悲剧人物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已经产生,人对现有生存境遇的反抗和超越已经失败,其悲剧性结局也已然存在,个人力量在社会中非常无助,主人公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最终走向危机,所以其最后的团圆并没有改变其悲剧的性质。例如,《窦娥冤》中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吏,到地方查案,窦娥鬼魂显灵,最后洗雪了冤情。虽以大团圆结局,但窦娥的悲剧命运并未因此改变。西方悲剧以悲惨结局为主要形式,而中国古典悲剧则多以大团圆结局为传统。中西悲剧结局的这种差异正好体现了东西文化的差异:西方注重理性认识,中国则强调人性善的道德教化。西方悲剧多以悲惨结局来成就悲剧人物的崇高之美,而中国古典悲剧则多以团圆结局来达到劝善惩恶的教化目的。

    在悲剧价值上,西方的悲剧价值首先来源于剧作要能引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而后在此基础上达到心灵的陶冶与思想的净化。这种怜悯与恐惧所引起的净化作用被西方戏剧理论家称之为崇高,并认为崇高是悲剧最基本的审美属性。中国古典悲剧虽然和西方悲剧一样,都是来源于同情,主人公通常都具备一些值得同情、肯定或尊重的品质,他们可能是善良、勇敢、坚韧或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念,这些品质使得他们的悲剧命运更加令人动容。但西方悲剧是通过内容直接打动观众,而中国古典悲剧则往往以形式打动观众,因此中国的悲剧重视情感的表达。如《汉宫秋》中第四折的唱辞很好地表达了汉元帝梦醒后的愁绪,以此揭示汉元帝的情感和生活上的悲哀,用较长的内容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可见,中国古典悲剧不是以激起怜悯之情为目的,而是要达到伦理上的感动,其悲剧价值不是引起崇高感而是激起道德感化,其表现过程不是突出力量之美,而是让观众随着对整个情节内容的熟悉来深化情感。西方悲剧即使只是截取剧中力量突显的部分,人们同样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中国古典戏剧中悲剧感的获得往往需要对整部剧作进行完整的观照。因此,中国古典悲剧意在通过整部剧作展现的伦理道德来打动观众,其观照的美学意义在于真善美。而西方悲剧倾向于宣泄和陶冶,观众因对力量的感知而产生恐惧和怜悯,因此西方悲剧旨在以理性来打动观众。

    (摘编自叶毓《中西悲剧结局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某个特定文学样式的接受群体影响着这种文学样式的内容和形式。戏剧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戏剧的接受群体应该涉及两类:观众和评论家。这二者当中,观众更为重要。因为中国戏剧产生于民间,在根本上它是一种民间艺术。郑振铎先生在他的《中国俗文学史》中把戏剧归入俗文学的范畴。剧本要流行于世,就要迎合观众的心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以民间的眼光对剧情发展进行审视,争取戏剧观众的关注和理解。古代尤其是元代特殊的时代背景,许多文人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对民情有相当的了解,所以这些文人创作的优秀剧本能够迎合民众心理。

    戏剧观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既与当时的时代生活息息相关,又受到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传统文化心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一旦形成便会对全民族的思维活动产生影响。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孔子就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的诗教理念,要求感情与理智的和谐,这和中庸哲学一样,成为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心理。受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的中国民众不希望看到冲突所导致的破裂和毁灭。因此,在古代戏剧中,或借助清官,或借助鬼神,或借助梦境仙境,或依靠科举及第取得团圆结局。这种观念日渐深入人心,逐渐成为一种传统的审美心理。

    人们的生活状态也间接影响戏剧的结局。元代是一个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时代,权力高度集中,平民百姓地位低下,许多天然的美好愿望无法实现。他们在紧张的生活之余,在无奈的现实面前,需要的是轻松、愉快的消遣,他们希望看到理想在戏剧中得以实现,即通过戏剧之“圆”弥补生活之“缺”。

    (摘编自单有方《大众品位与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悲剧需要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和中国古典悲剧相比,西方悲剧的悲剧性矛盾冲突更为集中激烈。 B . 《俄狄浦斯王》通过人物与命运之间产生的矛盾冲突,来表现社会的善与恶,具有悲剧的崇高美。 C . 中国古典悲剧重在表现主人公受难的过程,观众在此过程中,宣泄内心情绪,达到心灵净化的目的。 D . 戏剧的接受群体包括戏剧观众和戏剧评论家两部分,前者影响戏剧的内容,后者影响戏剧的形式。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从故事情节、悲剧结局和悲剧价值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典悲剧和西方悲剧的不同。 B . 《哈姆莱特》中王子最终和仇人同归于尽,符合西方悲剧“善无善果、恶有惩罚”的双重结局。 C . 材料二第二段重点介绍了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对戏剧观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D . 材料二认为戏剧能够在民间流传的原因之一是许多剧作家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对民情较为了解。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悲剧是对处在灾难中的英雄人物或神的不幸的叙述”(狄俄墨得斯),这句话可作为材料一第一段的论据。 B . “悲剧让我们看到人类面对命运时表现出来的无奈和无助”(王尔德) ,这句话可作为材料一第二段的论据。 C . “大团圆的结局不能引起产生悲惨结局所特有的审美效果”(钱钟书),这句话可作为材料二第一段的论据。 D . “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朱光潜),这可作为材料二第三段的论据。
    4. (4) 中国古典悲剧中的主人公和西方悲剧中的主人公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5. (5) 中国古典戏剧为何多以大团圆为结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定军山

    董佳飞

    村庄里,一声鸡鸣叫退了晨雾,也唤醒了朝阳,光慵懒地洒在村庄上。一切都如大梦初醒。随着声咿呀的戏词,朱红的大门洞开,老人推着自行车吱呀吱呀地出发了。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

    田头的水渠旁,草叶上垂着朝露,露水的倒影里,一道枯瘦的影子渐渐逼近。到了地跟前,老人停住了车,慢慢地向田垄里靠去。脚上的布鞋掠过草叶,露水滚落,缓缓地渗入黄土之中。

    一抹微风拂过,田中金黄的麦子微微颌首,向老人致意。老人也含着笑回礼,检阅着他的麦田。他弯下腰,轻捻一只麦穗,金黄色的麦壳从枯老的手指间落下,露出丰满喜人的麦仁,飘着独特的香。

    “今年收成不错,该去找机子了。”他喃喃自语。

    田头的自行车又摇摇晃晃地起步了,吱呀着从地头的小路颠到了村里,又去往了镇上。收音机里咿呀的戏词飘起,惊扰起雀鸟。

    “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

    今天有集会,镇上的早市早已经开起来了。农具、种子、衣裳、吃食,农家人们赖以生存的东西都在这儿了。摊贩的叫卖声、熟人相遇的闲聊声、汽车响起的喇叭声、小孩的哭闹声,各种声音熙熙攘攘地叠在一起,吵吵闹闹的。

    老人左顾右盼着,并未在集市上停留,也没有要歇息的意思,一直到离集市稍远的大路,他才捏了闸,停了下来。路边零零散散地摆着几个小摊,和一排排的轿车——没有一台农机。

    “不用寻了,没机子了。”路边卖辣椒面的说话了。“早上机子多,早都叫走,下地去了。”

    “莫个事。”有风吹过,老人发热的身体缓缓温凉。不服老不行啊,以前那十里八乡有名的麦客,能从早忙到黑,现在英雄迟暮,别说自己收麦了,寻个机子都寻不到人头里去。

    “你去歇一时,说不定等会就又有机子过来了。”

    “好!”老人决定再等等,又推着车,缓緩步入了集市里。

    “一碗豆腐脑一个馍。”

    雪白的碗里舀入同样雪白的豆腐脑,淋上辣油,就着锅盔,豆香伴着麦香充裕着口腔,逼人肺腑。

    但老人显然已经无福消受这美味了,牙齿晃动,抗拒着坚硬的锅盔;咽喉蠕动,将辛辣拒之门外。终于,他咳嗽起来,即便他迅速地用肘掩住口鼻,可辣油残渣依然喷到了衣间。慌忙取纸时,碗又被打翻在地,霹雳一声,一片狼藉。四周的人转过头来,汇聚的眼神让他抬不起头来。

    “莫事没,人好着么?”摊主问着。

    “莫事,人好着呢。你这碗多少钱?”他说着,就要用手去捏碎掉的瓷碗。

    “莫事,不要钱,碎碎平安么。”摊主提着扫帚走过。“你放那, 收拾。操心把你手划破了。叫别人说我欺负老汉呢。

    “啥么,我哪哪老了,你见过哪个人老了老了还能骑十几里路的自行车?”

    “对,你不老,你快把身上的汤汤水水擦个。”

    老人还想再争辩,但看着周围已经有人捂着嘴笑起来,便也就作罢,从口袋里掏出来钱,压在桌上扭头走了。

    “多了!给你说碗不要钱!”摊主在后面喊着。老人推了几步车,一个扫堂腿便上车骑走了。

    “这人还怪得不得行。”

    慢慢地,日上三竿。老人已经用纸巾擦干净了衣服,身上出了汗,黏糊糊的。

    “行吧行吧,上车带路。”

    还算幸运,还有过路的农机。几番谈拢了价钱。老人便将自行车卡在收割机前面,上了副驾。哒哒的声音响起,司机看着路的前方,他俯瞰着四周的集市,看着卖豆腐脑的摊子慢慢从自己的旁边掠过。

    黄田里,黑烟冒上蓝色高空,红白的农机缓缓推进,直立的麦秆变成低矮的麦茬,裸出沟壑的土壤。田头,杯里泡发的茶叶沉浮,老人小口地啜着。

    “三军与爷归营……”

    手机铃声惊响,他并没有急于去接,而是慢悠悠地打着节拍。

    “到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 ”等到末句,他跟着词大唱起来。

    “喂,达 , 咋不接电话哩,你在哪呢,我到咱镇上了,你看你要啥不。”是儿子。

    “我收麦着没听见,没啥要的,家里面东西都齐全得很。”

    “啊?不是说好等我回来再收?”

    “等你做啥呀,我一个人就能弄好,等你干吗。”

    日头渐斜,老人铲起最后一铁锹麦子,将它铲在墙角。沟壑纵横的脸上也变得红润起来。

    “行了行了,今年这麦也收完了,你怕得跟我回城里面去了?”

    “麦才收完还没晒呢,等晒完还得犁地,还得种芭谷呢,一天天忙得很,我去你那,我地咋办呀?”

    “种这地干啥呀?你看你那一辈现在谁还种地着,早都享福去了。

    “我又不老,还能动弹,我干吗要叫你养我?我是你达,你跟我犟怂呢?哪有娃教育达的?”

    说着,老人把一旁的收音机别在腰上,捧着水壶出了门。

    伴着《定军山》的戏词,落日还未来得及收回的余晖还在染红着云霞,老人的脚下,影子也越拖越长。

    (有删改)

    【注】①《定军山》:京剧传统剧目,该剧讲述了三国时魏蜀交战,蜀国老将黄忠立下军令状,生擒魏将夏侯尚,斩杀夏侯渊。夺取定军山的故事。②达:方言词,指“父亲”。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人发现路边“没有一台农机”,这让后文他在集市吃饭等待的情节显得合理,也说明农忙时节,是农机使用的高峰期。 B . 卖辣椒面的摊主与老人交情深厚,他在看到老人后,立刻热心地提醒老人已经没有农机,从中也可以看出当地民风的淳朴。 C . “黄田”“黑烟” “ 蓝色高空”让收麦场景极具画面美;“缓缓推进” “ 直立的麦秆变成低矮的麦茬”又让场景具有动态感。 D . 文章结尾老人与儿子的对话暗示了老人不愿和儿子到城市生活,表现了老人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2. (2) 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写麦子“领首”“向老人致意”,而老人“回礼”“检阅麦田”,让读者感受到了农人与田地之间的和谐。 B . 文章从听觉角度来表现集市的热闹,叫卖声、闲聊声等声音交织在一起, 具有烟火气息,展现了独特的村镇环境。 C . 老人牙齿已晃动,因吃辣而咳嗽等内容表明他已显现出老态,无福消受这美味,和前文“英雄迟暮”形成呼应。 D . 找到农机之后,老人“俯瞰”着集市,并从豆腐脑摊前慢慢“掠过”,表现了他对集市的人们嘲笑自己的不满。
    3. (3) 请以老人形象为例,谈谈本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4. (4) 本文以“定军山”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凡战,所谓声者,张虚声也。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法曰:“攻者, 敌不知其所守。”后汉建武五年,耿弃与张步相拒,步使其弟蓝将精兵二万守西安,诸郡太守合万余人守临淄,相去四十余里。弇进兵画中,居二城之间。视西安城小而坚,且蓝兵又精;临淄虽大而易攻,乃敕诸将会后五日攻西安。蓝闻之,日夜为备。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弇曰:“不然。西安闻吾欲攻之,日夜备守;临淄出其不意,至必惊扰,攻之,则一日可拔。拔临淄则西安孤,张蓝与步阻绝,必自亡去,所谓击一而得二者也。若攻西安,不卒下,顿兵坚城,死伤必多。纵能拔之,蓝帅兵奔还临淄,并兵合势,观人虚实。吾深入敌地,后无转输,日之间,不战而困。诸君之言,未见其宜。”遂攻临淄,半日拔之,入据其城。张蓝闻之,果将兵去。

    凡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圣人之深诚也。天下无事,不可废武,虑有弗庭,无以捍御。必须内修文德,外严武备,怀柔远人,戒不虞也。四时讲武之礼,所以示国不忘战。不忘战者,教民不离乎习兵也。法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唐玄宗时,承平日久,毁戈牧马,罢将销兵,国不知备,民不知战。及安史之乱,仓卒变生于不图,而神器几危。吁,战岂可忘乎哉!

    (选自《百战奇略》)

    1. (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声彼而A击此B使敌人不知C其所备D则我E所攻者F乃敌人G所不H守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善攻者”的“善”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的“普”意思不同。 B . 旬,古代十日为一旬,“旬日”既可以指十天,也可以指较短的时日。 C . “果将兵亡去”的“亡”和“诸侯之所亡”(《六国论》)的“亡”意思不同。 D . 所以,……的原因,与“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书》)的“所以”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行军作战的过程中,有时需用虚张声势的战法来迷惑敌人,让敌方不清楚我方军队将要向哪里发动进攻。 B . 张步派遣其弟率部队在西安驻扎,并令其所管辖的诸郡太守集中兵力驻守临淄,耿弇则进兵于两城之间。 C . 耿弇先切断张步与张蓝之间的交通要道,然后才开始进攻临淄,最终用比预期更短的时间获得战争胜利。 D . 考虑到周边可能还有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因此即使天下太平无事,朝廷也应积极战备,以防发生意外。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临淄出其不意,至必惊扰,攻之,则一日可拔。 

      ②及安史之乱,仓卒变生于不图,而神器几危。

    5. (5) 耿弇认为不宜先攻打西安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荆州别同官

    张孝祥

    又向荆州住半年。西风催放五湖船。来时露菊团金颗,去日池荷叠绿钱。

    斟别酒,扣离弦。一时宾从最多贤。今宵拚醉花迷坐,后夜相思月满川。

    【注】拚:同“拼”。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风催促船只起航,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词人希望尽快离开荆州的迫切心理。 B . 来时是“露菊”,离别之时是“池荷”,词人借景物的变化来表现时光的流逝。 C . “斟别酒,扣离弦”两句,通过斟酒和扣弦的动作描写,让离别的场景具象化。 D . “宾从最多贤”既是对宾客的赞美,也暗含有这么多贤明之士前来送行的自豪。
    2. (2) 本词以“今宵拚醉花迷坐,后夜相思月满川”作结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反问和对比的手法,批判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珍惜的句子是“”。
    2. (2)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就是因为“”。
    3. (3) 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齐、赵两国虽不赂秦,但齐国因为“” 而导致灭国;赵国不能始终坚持抗秦,也为秦所灭,作者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热浪来袭,如果不注意,  甲  。 即使是身体素质很好的人,也难以避免中暑的风险。因此,当热浪来袭时,如何消暑降温,值得每个人关注。

    人是恒温动物,不管外界温度如何,  乙  。 这是因为人体拥有皮肤和汗腺,可通过血管收缩或扩张,出汗散热等形式保持体温的恒定。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主要通过排汗的方式降温。然而,在我国南方,空气湿度大,  丙   ,  使其难以有效散热,很容易中暑。因此,在高温天气,做好防暑工作。人们在户外时,应尽量穿宽松透气的衣服,戴上遮阳帽或遮阳伞,最好还要携带随身防暑降温的药物。

    1. (1) 下列句子中的“要”和文中加点处的“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路很滑,大家要小心一点 B . 他在暑假要去学游泳 C . 她要我替她写一封信 D . 树荫底下要凉快得多
    2. (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走进春天的菜市场,我一眼就看到了芹菜,扎成小把整齐地摆在竹篮子里。那是我特别喜欢的菜。每年春雨过后,土地变得柔软,河滩上一片葱绿,其中必然少不了芹菜。芹菜是春天的先头部队,挥舞着旗帜,率先攻下一片片河滩,然后是田角,再然后是地头。芹菜剛冒出来没多久,叶子张开,不消几天,便亭亭玉立,在风中招摇。这时候,我会穿上雨靴,踩过流水,去河滩上挑那种高的、壮的,掐一把回来。把叶子择了,洗干净,切成小段,什么调料都不加,只放茶油清炒。炒好的芹菜盛在碟子里,青青的梗,横着,竖着,斜着,堆成一座小山,离开了泥土,仍然保留着春天的气象。夹一筷子放进嘴里,爽、脆、嫩。尤其是那股淡淡的清香,让人   ①  

    菜市场里比任何地方都热闹,买菜的人  ②    ,  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我夹在人群中,每次看到这些来自山野的菜,就感受到春天扑面的气息,仿佛看到细雨如烟,听到流水潺潺,闻到了泥土潮湿的味道。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可以修改为“芹菜是春天最先长出的蔬菜,在河滩,田角和地头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子”,语意基本不变,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四、写作(60 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身处逆境,要学会转换情绪,从挫折中汲取力量;面对挑战,要学会转换思路,在压力中探索出路……转换,不仅是方向的调整,更是心灵的觉醒。人生旅途中,敢于转换是一种勇气,善于转换则是一种智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绪或思考?请围绕“转换”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