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江门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4-11-15 浏览次数: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2023七上·江门期末) 考古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这表明(       )
    A . 真实历史只存在于远古传说中 B . 中原地区文化领先于其它地区 C . 远古传说蕴含着真实的历史 D . 彩陶的出现推动了部落联盟的出现
  • 2. (2023七上·江门期末) 距今约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并逐步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其主要原因是(       )
    A . 南北方出现人工栽培技术的时间不同 B . 人们的不同生活习惯 C . 自然环境的差异 D . 北方战乱,南方比较稳定
  • 3. (2023七上·江门期末) 晋代文学家挚虞有诗曰:“神农居世,通变该极。民众兽解,乃教稼穡。聚济交市,草木播植。务济其本,不通其饰。”劳动创造幸福,诗中“教稼穑”的传说人物(       )
    A .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B . 挖掘水井,制造船只 C . 学会炼铜,发明弓箭 D . 教民开垦,种植五谷
  • 4. (2023七上·江门期末) “二重证据法”强调运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以下相关史料与殷墟甲骨文的对比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       )
    A . 殷墟复原图 B . 《史记·殷本纪》 C . 远古炎黄传说 D . 电视剧《武王伐纣》
  • 5. (2023七上·江门期末) 图表突出反映了(       )

    时间

    诸侯国个数

    西周初期

    800个

    春秋时期

    140个

    战国初期

    10多个

    (根据《汉书》整理)

    A . 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B . 统一趋势增强 C . 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D . 作战方式发生改变
  • 6. (2024九上·禅城期末) 据《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约夏后,姓姒(SI)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 . 世袭制的确立 B . 郡县制的确立 C . 华夏族的形成 D . 夏朝的建立
  • 7. (2023七上·江门期末) 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 . 保证国家的兵源 B .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 . 巩固周王的统治 D . 分割诸侯国的兵力
  • 8. (2023七上·江门期末) “到了三楚雄师挥戈北上,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终于在春秋时期完成一代霸业。”这反映春秋时期的政治特征是(       )
    A . 周王室势力日益强大 B . 诸侯众多,分裂加剧 C .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 . 各国变法,走向统一
  • 9. (2023七上·江门期末)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柔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念惰而效贫者,举以为孥(双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以上内容主要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的(       )
    A . 确立郡县制,由国君直接治理 B .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C . 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 D . 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 10. (2023七上·江门期末) 如题图所示,考古学家在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其中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这可以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

    A . 战国以前该地区的人民已经会制作铁制实物 B . 战国以前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联系很紧密 C . 战国以前的铁制农具得到了普遍使用和欢迎 D . 战国以前人们的陪葬品主要是铁质制成品
  • 11. (2023七上·江门期末) 《全球通史》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该材料强调秦统一中国(       )
    A . 结束了分裂局面 B . 巩固了国家统治 C . 促进了各地联系 D . 产生了深远影响
  • 12. (2024·孝感模拟) 历史课本剧应符合基本史实,不背离学科的严谨性。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秦朝历史课本剧的有关信息,其中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
    A . 秦始皇派太尉蒙恬修筑长城 B . 商人携带刀形币到陇西郡做生意
    C . 各地郡守均用小篆书写告示 D . 农民缴税时用相同容量的“斗”
  • 13. (2023七上·江门期末) “楚河汉界”,是秦朝灭亡后的楚汉争霸时期的历史典故。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从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前202年)的争夺战,后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该词条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性质是(       )
    A . 反抗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 B . 争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 C . 刘邦反抗项羽残暴统治的正义战争 D . 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 14. (2023七上·江门期末) 成语“贯朽粟陈”出自《史记·平准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该史料体现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       )
    A . 背景 B . 影响 C . 原因 D . 过程
  • 15. (2023七上·江门期末)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令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一举措(       )
    A . 缓和了朝中君权相权矛盾 B . 扩大了中央辖地范围 C . 为平定七国之乱打下基础 D . 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 16. (2023七上·恩平月考) 《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秦朝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西汉对其作出的修正是(       )
    A . 建立刺史制度 B . 开创科举制度 C . 开创三省六部制 D . 开创世袭制
  • 17. (2024九下·辽宁模拟) 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针对“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 焚书坑儒 B . 建立刺史制度 C .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 . 实行推恩令
  • 18. (2024九下·方城模拟) 下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该作品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A . 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 B . 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 C .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 . 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 19. (2023七上·江门期末)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算。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该材料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为(       )
    A . 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 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20. (2023七上·江门期末) 某电视剧主要讲述了一位历史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开创繁荣局面的故事。该电视剧最有可能是(       )
    A . 《汉武大帝》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楚汉传奇》
  • 21. (2023七上·江门期末) 东汉名医张仲景,提出了“治未病”理论,这一理论被记载在(       )
    A . 《黄帝内经》 B . 《伤寒杂病论》 C . 《千金方》 D . 《本草纲目》
  • 22. (2024九下·湖北开学考) 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影响遍及世界;儒家思想源起中国,受到众多西方思想家的推崇;沿着古丝绸之路,阿拉伯文明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农耕业以及养蚕、陶瓷技术等也由此走向世界。这说明人类文明(    )
    A . 呈现出独立性的特点 B . 交流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C . 逐渐走向一体化发展 D . 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
  • 23. (2023七上·江门期末)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被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该材料描述的战役(       )
    A . 与典故“草木皆兵”相关 B . 为北方的统一打下基础 C . 促进了南方政局的稳定 D . 推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 24. (2023七上·江门期末) 《通鉴纪事本末》中记载,苻坚专注攻取江东,大举入侵。属下进言:“鲜卑等虏臣,常盼风云变化以实现他们的心愿,所献计划,不能听从。富篆子弟不熟军事,只进阿谀奉承之言,怕不能成就战功。”苻坚不听从……晋军从水、陆两路进发应敌。这表明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
    A . 前秦苻坚骄傲轻敌 B . 前秦军队军心不稳 C . 东晋将士众志成城 D . 东晋将领精妙谋略
  • 25. (2023七上·江门期末) 据西晋时期江统的《徙戎论》记载,关中一地百万余口居民中,“戎狄居半”。此处记载的“戎狄”最有可能是(       )
    A . 鲜卑族 B . 回族 C . 越族 D . 汉族
  • 26. (2023七上·江门期末) 在两汉与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有一个恰似处于两大历史高峰之间的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山谷”。这个“山谷”中短暂实现了全国统一的政权是(       )
    A . 前秦 B . 北魏 C . 东晋 D . 西晋
  • 27. (2023七上·江门期末)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描绘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这反映出西晋末年出现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A . 北方战乱 B . 诸王势力强大 C . 西晋衰落 D . 统治者软弱无能
  • 28. (2023七上·江门期末) 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印度支那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交往。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东晋南朝(     )
    A . 造船业发达 B . 海外贸易频繁 C . 手工业发达 D . 海上航运便利
  • 29. (2023七上·茂名期末)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农谚,如“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谷雨前后种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求”等。据此可知,《齐民要术》体现(       )
    A . 生态农业思想 B . 以农为本思想 C . 因地制宜原则 D . 遵循自然规律
  • 30. 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 . 书法艺术成熟 B . 北方民族融合 C . 江南经济开发 D . 南北政权对峙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
  • 31. (2023七上·江门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造字精妙。从中国文字学即可推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其深义有如此。

    ——摘编自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材料二   这是一个空前混乱的年代,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乱时代,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一个说真话的时代,一个出大师的时代。

    ——摘编自陈钦《大时代》

    材料三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摘编自黄朴民《“大一统”之梦》

    材料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最早有文字可考的朝代和该文字的名称。
    2. (2) 据材料二,指出“大时代”所属的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时代最受统治者推崇的学派。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
    4. (4) 综合以上材料,简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32. (2023七上·江门期末) 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5年10月,中日学术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了一件又代蜀地织锦护臂,收藏于新疆博物馆。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有3条长约21厘米、宽1.5厘米的白色绢带,织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字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西域研究》1996年第3期

    材料二   如图所示

    材料三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摘自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4月26日)

    1. (1) 对于研究“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主题,材料一左边框内的文物属于什么表现形式的史料?从材料一中可以提取哪些历史信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当时把中国丝绸运往大秦的路线。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丝路精神”的核心。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 33. (2023七上·江门期末) 经济发展、政治改革、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上的常态历史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岳麓版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书·任城王传》

    材料三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摘自统编版教材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 (2) 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而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除此以外,孝文帝改革还有哪些举措?(举两例)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表现(至少写出两个方面),并指出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