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中山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4-08-29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道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1. (2023八上·中山期末) 19世纪中期,江浙至广东的丝、茶贸易线路日渐萧条,甚至广东原本经营这些买卖的商人也北上谋生。这一现象始于(       )
    A . 五口通商 B . 英法联军入侵 C . 太平天国 D . 洋务运动
  • 2. (2023八上·中山期末) 圆明园被抢掠和烧毁引发清朝统治者极大的恐慌,急切地希望迅速结束事态的发展,二十天内就与侵略者签署条约,尽管这份条约要求开放天津,使得北京门户洞开。这份条约是(       )
    A . 《虎门条约》 B . 《辛丑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马关条约》
  • 3. (2023八上·中山期末) 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由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联衔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作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其中“胡”主要指(       )
    A . 外国侵略者 B . 清朝统治者 C . 农村地主 D . 传教士
  • 4. (2023八上·中山期末) 186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主持签约妥协的恭亲王奕䜣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自责说“城下之盟,春秋可耻”。这种认知(       )
    A . 激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B . 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C . 认可了欧美政治的先进性 D . 刺激民众提出“扶清灭洋”
  • 5. (2023八上·中山期末) 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日,清政府任命湘军首领、两江总督刘坤—为钦差大臣,督率湘军6万余人驻防山海关一带,以防范海军溃败以后由东北方向来犯的敌人。刘坤—防范的是(       )
    A . 太平军 B . 义和团 C . 日军 D . 八国联军
  • 6. (2023八上·中山期末) 1895年,严复发表政论《辟韩》,抨击韩愈在《原道》中尊崇君主专制思想,指斥“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而人民才是国家的“真主也”。此文(       )
    A . 带有全盘西化倾向 B . 提出反清政治口号 C . 要求废除君主制度 D . 主张实行民主政治
  • 7. (2023八上·博罗期末) 天津的义和团把精通外语、多在租界工作的广东人等南方人称为“二毛子”而加以排斥。此举客观上表明当时中国( )
    A . 重农观念影响深远 B . 中外矛盾非常尖锐 C . 近代主权观念形成 D . 地域歧视特别严重
  • 8. (2023八上·中山期末) 1898年同时避难日本的孙中山与康有为近在咫尺,但同出身广东的二人却并不和睦,在科举精英康有为的眼中,留学国外的孙中山不过是“不学无术”之徒,孙中山也认为康有为是“腐朽之儒”。孙康二人彼此敌视的根源主要在于(       )
    A . 对君主专制的态度不同 B . 所受的教育背景存在差异 C . 流亡国外的压力所导致 D . 认可的民主政体形式不同
  • 9. (2023八上·中山期末) 20世纪第一个十年,同盟会在南方组织的起义屡屡受挫,同盟会内部出现质疑孙中山革命路线的声音。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将目光投向了(       )
    A . 农民 B . 新军 C . 华侨和留学生 D . 工人
  • 10. (2023八上·中山期末)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麾下北洋将领冯国璋、段祺瑞等48人联名通电,声称“誓死拥护君主立宪,反对共和政体”。他们的举动旨在(       )
    A .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B . 攫取辛亥革命果实 C . 坚持立宪政治主张 D . 制造动乱策划割据
  • 11. (2023八上·中山期末) 1915年8月3日,美国人古德诺在华发表《共和与君主论》,对美国、法国确立共和制的历史机遇作了说明,总结了南美洲、中美洲各国效仿美法共和体制反而军事政变频繁、政治持续动荡的教训。古德诺此举主要服务于(       )
    A . 孙中山 B . 宣统皇帝 C . 袁世凯 D . 列强在华势力
  • 12. (2023八上·中山期末) 1913年9月,康有为等人成立“孔教会”,提议将孔教定为国教。1914年9月袁世凯举行了民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祭孔大典,同年12月要求在全国各级教育中纳入儒学经典。为应对这些状况,中国的一些知识精英倡导(       )
    A . 二次革命 B . 护国战争 C . 五四运动 D . 思想革新
  • 13. (2023八上·中山期末) 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件》,规定:六个月内,日本归还胶州原德国租借地:三至六个月内,驻胶济线及青岛日军撤退完毕;青岛海关移交中国;九个月内日本归还胶济铁路。该条约弥补了________的遗憾。(       )
    A . 《马关条约》 B . 《辛丑条约》 C . 巴黎和会 D . 新文化运动
  • 14. (2023八上·中山期末) 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确立党成立以后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大会。这预示着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对准(       )
    A . 工人运动 B . 工农联盟 C . 根据地建设 D . 国共合作
  • 15. (2023八上·中山期末) 毛泽东曾指出:“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巨大的成就”是指(       )
    A . 抵抗日本侵略 B . 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C . 北伐胜利进军 D . 实现全国统一
  • 16. (2023八上·中山期末) 1930年代初,中共中央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批判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的探索,认为这是以“狭隘经验论”为基础的“农民的落后思想”。他们批判的是(       )
    A . “新民主主义论” B .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C . “工农武装割据” D . “持久战”
  • 17. (2023八上·中山期末) 1935年遵义会议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归因于受“帝国主义各国”援助的国民政府军队实力过于强大。这一分析(       )
    A . 扭转了革命被动的局面 B . 帮助红军明确革命对象 C . 夸大了革命敌人的力量 D . 存在较严重的认知缺陷
  • 18. (2023八上·中山期末) 1931年8月15日,面对当时的复杂形势,蒋介石电告张学良“吾兄万勿逞一朝之愤,置国家民族与不顾”。这一告诫背后的观念使中国丧失了(       )
    A . 台湾 B . 东北 C . 察哈尔 D . 上海
  • 19. (2023八上·中山期末) 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称中国如再退让,“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蒋介石这一表态的背景是(       )
    A . 全民族抗战开始 B . 九一八事变 C . 日方策动“华北自治” D . 西安事变
  • 20. (2023八上·中山期末)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组织民众参与根据地事务投票。识字多的人,采用写票法:识字不多的人,采用画圈法;不识字的人,则采用投豆法;对有特殊原因不能赴会的人,采用背箱挨户送票、收票的方法。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       )
    A . 经济发展 B . 土地改革 C . 民主建设 D . 文化教育
  • 21. (2023八上·南沙期末) 1937年9月21日,毛泽东电示部队,称“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种“拿手好戏”是 ( )
    A . 游击战 B . 地道战 C . 阵地战 D . 反击战
  • 22. (2023八上·中山期末) 按日军师团编制计算,从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入到中国战场上的陆军,占其在二战中投入陆军总数的76.4%。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中国有盟国援助的装备 B . 日军在二战中最早入侵中国 C . 苏联红军进驻中国东北 D . 中国实行全民族的持久抗战
  • 23. (2023八上·中山期末) “双十协定”签署后三天,蒋介石命令各地:“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其功于国家者必得膺赐,其迟滞贻误者必执法以罪”。蒋介石欲“进剿”的是(       )
    A . 日军的残余力量 B . 共产党军队 C . 国民党内反对派 D . 张学良所部
  • 24. (2023八上·中山期末) 1947年7月,毛泽东给刘伯承和邓小平发了一封绝密电报 ,称“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 ”,希望刘邓“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 (国民党胡宗南部 ,正在进攻陕北 ),协助陕北打开局面”。为此刘邓发起了( )
    A . 土地改革 B . 转战陕北 C . 跃进大别山 D . 淮海战役
  • 25. (2023八上·中山期末) 晚清有人写诗描写上海“申江今作不夜城,管弦达旦喧歌声。华堂琼宴照夜乐,不须烧烛红妆明”。该诗感叹了当时上海新出现的(       )
    A . 西式餐饮 B . 游园活动 C . 交响音乐 D . 电力照明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26题12分,27题13分,共计25分)
  • 26. (2023八上·中山期末)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向中国派遣了大批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西方各国传教士在中国收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大量情报,还绘制地图。美国驻上海总领事介尼甘说:“要是没有传教士供给的报告,中国大陆上许多地方到今天还关闭着呢!当记住:我们商旗是紧跟十字架的旗号的,谁打击那高举着十字架的手,必然损伤我们商旗的利益。”

    ——摘编自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等《教案与近代中国》

    材料二   1847年,英国传教士雒魏林在北京开设首家基督教会医院,即后来协和医院之前身。后来《申报》评论说,“京都有西人设立医院一所,用以救济疾苦之人”。据统计,到1920年,在华教会医院计有326所,药房244处,每年住院病人144477人次,接诊病人在100万~200万之间。教会医疗机构覆盖中国23个省份,其中尤以福建、广东、江苏为多。

    ——摘编自田涛《清末民初在华基督教医疗卫生事业及其专业化》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传教士在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中所起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教会医院分布上的特点,归纳教会医院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3. (3) 某地要开设一场有关传教士的展览,请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展览取一个名字。
  • 27. (2023八上·中山期末) 民国时期,是中国民众社会生活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颁行了男女礼服形制的法令,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与此同时,政府开展了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摘编自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指挥“剿共”之余,发起了“新生活运动”。他明确强调党政军机关要担负起“教、养、卫”的责任来,“教”即教导民众礼义廉耻,“养”即教导民众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做到经济、清洁、简单、朴素,“卫”即教导民众“严守纪律、服从命令”。

    ——摘编自刘文楠《规训日常生活:新生活运动与现代国家的治理》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概括这些变化体现的时代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生活运动”中“教”“养”内涵的思想来源,分析1934年蒋介石强调“严守纪律、服从命令”的原因。
    3. (3) 有人认为,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是“不均衡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不均衡”的表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