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时间 | 上书事件 | 上书主要内容 | 上书结果 | 后续发展 |
1888年 |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 | 请求变法图强 | 遭到顽固派阻挠 | 回到广州著书讲学、宣传变法 |
1894年 |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 | 提出变法自强等改革建议 | 遭到拒绝 | ? |
1895年 | 康有为、梁启超上书光绪帝 |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 上书没有上达光绪帝 |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
( )造成的一些后果
农户 | 1914-1918年 | 减少1500多万户 |
耕地 | 1914-1918年 | 减少2600多万亩 |
荒地 | 1914-1918年 | 增加4900多万亩 |
陆军 | 1914-1919年 | 增加92万多人 |
军费 | 1916-1918年 | 增加5000多万元 |
①“女儿生病了,要不要看西医?” ②“您要勤洗头,否则不好扎辫子。”
③“您何时回来?买台电视机回家。” ④“明天参加会议记得换上中山装。”
材料一 从教育方针讲,它培养的不再是为求取功名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如福州船政学堂先后培养出628名航海、造船、蒸汽机制造方面的管理、驾驶及工程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造船业和创建近代海军作出重大贡献。
——摘编自孙春芝《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二 在戊戌变法前,社会舆论普遮认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其实就是当时中国教育的失误。因此,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希望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以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
——摘编自冯君《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材料三 北大将当时中国思想最新、最开放的新型知识分子吸引进来,……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氛围与新文学前驱群体的形成,则更有利于新文学前驱在北大实践教育理想,推进思想解放。
——摘编自覃文珍《新教育与新文学的相互推进》
材料一 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摘编自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20世纪前后中国翻译书籍简表(部分)
时间 | 翻译书籍类型 | 书量和所占比例 |
20世纪以前 | 自然科学 | 437部,占75.3% |
社会科学 | 80部,占13.9% | |
20世纪初 | 自然科学 | 164部,占19.6% |
社会科学 | 327部,占60.9% |
——据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整理
材料一 周恩来同志出生于1898年,在他青少年时期,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人民命运十分悲惨。面对国家危难和人民困苦,周恩来同志决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誓言“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自肩”,立下“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远大志向。周恩来同志和他那一代杰出中国共产党人一样,深入思索,挺起脊梁,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南昌起义油画 | 遵义会议时的周恩来 | 西安事变时的周恩来 |
材料三 周恩来同志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总服务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心系人民,对人民群众保持高度热爱,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做到了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共忧乐、共奋进。周恩来同志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经常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他说:“调查研究要实事求是,不能乱搞。”“要了解真实情况,就要与老百姓平等相待。”周恩来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党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榜样。“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群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最真挚的感情。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