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监...

更新时间:2024-08-13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二上·六盘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传统文化赋能:“文学”与“文化”的聚合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营养,与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审美需求结合起来,以新的表达形式重释经典,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具有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特色的题材,以视觉化的形式阐释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成为文艺创作者的自觉追求。近年来,由中国神话传说改编的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等影视作品深受观众青睐。近期上映的《长安三万里》塑造了以高适、李白、杜甫、王维等为代表的盛唐诗人群像,电影选取了48首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将观众带回了群星璀璨的大唐盛世,激活了镌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和文学记忆。大唐诗人们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气质,不惧艰难、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穿越历史时空隧道与当下观众产生心灵交汇、共鸣。传统文学融进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流行文化当中,文学与文化融为一体,呈现出多元互动、共存共生的形态,并起着“以文化人”的作用。传统文化赋能文学经典,使文学融进了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推动着文化的建构,文学被赋予了神圣的文化使命。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引发全球性的社会变革,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3亿,《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手机移动阅读成为主要形式,“听书”和“视频讲书”的读书方式成为新的阅读选择。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国民阅读的习惯正在发生革命性的转变,文字符号化、书籍图像化、文化数字化,受众由阅读型公众变为视听型公众。文学典籍借助媒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束缚文明发展的枷锁,从甲骨文书、青铜铭文、石刻文书、简策版牍、帛书、纸质图书到电子书……网络和数字技术广泛渗透到文学的生产、流通、传播和消费的全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古籍数字化是通过数字技术将束之高阁的纸质本古籍转化为全民共享的数字化资源,古籍的整理、保护、传承和利用对赓续中华文脉、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积收录古籍13026部,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33部。“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实现了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开放共享,读者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在网上获取文献资源。截止2023年1月,全国累积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达13万部(件),其中国家图书馆搭建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古籍影像资源超过10.2万部(件)。全国公共图书馆也在积极建构数字图书馆,实现全文定位搜索,汇聚共享。数字技术与平台相结合,让文学典籍“活”了起来,“飞”入寻常百姓家,降低了古籍的使用门槛,拉近了古籍和读者的距离。

    (摘编自王艳《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与“破圈”传播》,有删改)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髓,是我们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首要前提。理性分析和鉴别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扬弃继承的原则,对于符合时代发展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大力弘扬,而落后于时代的糟粕应予以摒弃。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优秀思想,为当代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的部分,我们应当提炼出精神文化标识,形成独特的话语结构和话语方式,正如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需科技赋能,推动现代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媒介,使其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同社会风尚相衔接,充分彰显时代风采和魅力。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第一,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使用前沿科技展示传统文化,将物质文化遗产生动活泼地呈现给公众。同时用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话语叙事结构传递价值内核,从而消除优秀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的疏离感。第二,加强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将文化元素重新排列整合,打造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产品。近年来,文化市场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意元素,例如,将神话故事人物打造成大荧幕动漫IP,文化遗产衍生出各种周边附属产品,这些创意不仅打通了消费市场,还在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拉近了同消费者的距离。第三,推动文化同其他领域融合,形成相关产业链,推动各产业之间协同发展。文化发展需要载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寻找载体依托较为困难,需要同当下盛行的相关产业相结合,推动全产业链的文化创新。

    (摘编自赵宁《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有删减)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具有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特色的题材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和审美需求,也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B . 文学与文化融为一体,呈现多元互动、共存共生的形态,文学融进了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推动着文化的建构。可见文学被赋予神圣的文化使命。 C . 《长安三万里》之所以能激活观众的文化基因和文学记忆,是因为电影成功塑造了以高适、李白、杜甫、王维等为代表的盛唐诗人群像。 D .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庞大,阅读形式以手机阅读为主,国民阅读习惯正在发生转变,受众变为视听型公众。
    2. (2)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则材料引用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便于阐明作者的观点。 B . 材料一的第三段举例论证,论证了文艺创作者自觉追求以视觉化的形式阐释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C . 材料一第五段使用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为事实论据,可以看出国家对古籍保护和数字化工程的重视。 D . 材料二第二段从并列的三个角度,论证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法。
    3. (3) 下列论据中,不能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 人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赏敦煌石窟,感受壁画的壮丽,获得丰富的体验。 B . 六盘水的农民画,集蜡染、刺绣、贴花等民间艺术为一体,深受大众的喜爱。 C .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栏目,以“网剧”的编排方式,呈现传统节日的魅力。 D . 央视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采用“戏剧+影视化”的方式,与观众隔空对话。
    4. (4) 数字技术应用在文学典籍领域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5) 有同学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绘制了“传统文化赋能”与“科技赋能”两个概念的思维导图初稿,请你填写①~⑥处,帮他把内容补充完整。

  • 2. (2023高二上·六盘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光

    秦俑

    ①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了吧。

    ②那时候的郑州,电是珍稀资源。一个家里,两个房间共用一个灯泡,这没啥奇怪的,大家都习以为常。家里拢共就两个灯泡,这个开着,那个必然关着。有时“哧”一下,开着的灯也突然灭了,这也没啥奇怪的。那个时候的电啊,说断就断了。断电的不会提前发通知,被断电的也不至于那么不堪。家里有准备的点上一支蜡烛,继续吃饭看书写字。舍不得燃掉那半截蜡烛头的,摸黑洗个冷水脚,上床闭眼就能呼呼大睡。

    ③很怀念那时候的生活,简单,质朴,而又充满热情。

    ④但是,也有烦恼。

    ⑤最烦恼的是要上早班。我们是德化街北口那边一家商场的餐食员,早晨六七点,就有商场的工作人员陆续来上班。我们得提前准备员工早餐,多半是自制的豆浆,现蒸的馒头、包子,还有炸油条,都是日常最普通的吃食,就是特别费时间。

    ⑥凌晨四点多,哪怕是夏天,也要穿两件衣服,要不然会有一身湿湿的雾气。要是冬天,就得全身裹得严严实实的,只露两只眼睛和一对鼻孔在外头。我们同事几个从家里出发,近一点的走路,远一点的骑自行车,从郑州的不同方向,汇集到二七广场,到二七纪念塔的时候,偶尔能碰个面。都是年轻女孩儿,碰面了,笑嘻嘻打个招呼,用电筒闪对方的眼睛,或是互相回应着按响自行车的铃铛。有说有笑的,其实是为了给各自壮胆儿。

    ⑦说起来,我们几个算是单位里胆大的女孩。凌晨四五点,如果没有月亮,郑州城还笼罩在一片漆黑的夜色中。没有路灯,只能靠一支手电筒。每次走到二七塔的时候,脑袋里飞快地闪过一些奇奇怪怪的零星片段,还有一些市井流传的形形色色的传奇物事,越想心里越发毛。

    ⑧那时候,二七塔周围的高楼还没有这么多,塔身上的灯也不会长亮。每次从解放路那边走过来,一抬头,二七塔便冷冰冰地杵在那儿,我脚下的步子便忍不住地加快。绕是绕不过去的,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眼睛盯着脚下的路,越靠近塔边,手电筒的灯光就好像变得越黯淡,似乎被什么冲淡了似的。

    ⑨直到有一次,记不清是我从二七塔路过的第多少回了。那次我带的手电筒没电了,天还特别黑,空气中弥漫着一层薄薄的雾气。我使劲甩了甩手电筒,关了重新打开,灯光似乎喘了一喘,叹了口气,又马上熄灭了。四周全是黑色,很厚很厚的那种黑,什么也看不到。路是熟悉的,但没有了光的指引,路似乎变得跟平时不一样了,变软了,软乎乎的,像踩在棉花上。手脚也一定是冰凉的,背上却快要渗出汗来。为了壮胆,我故意大声清嗓子,故意用力踹地面,心还是慌得很。平常经常偶遇的同事也没见一个。我叫了一声“王小妮”,没人应。又叫了一声“花大姐”,也没人应。慌乱中,一句歌词突然从我的嘴里蹦了出来:

    ⑩“东方红,太阳升……”

    ⑪这是当时流行的红歌,也是后来二七塔每日报时用的音乐。歌声吼出来,我壮胆不小。而且,不知道是被我的歌声吵到,还是凑巧,二七塔的某个楼层上亮起了一线微弱的灯光。我看了看,雾气朦胧中,我分不清这是一盏油灯,还是一盏电灯。眼里有了光,心里便没了怕。有了这一线微光,脚下的路便变得硬实起来,心跳缓和下来,眼前的世界也逐渐分明起来。楼是楼,树是树,一切都回归了它们本该有的样子。

    ⑫就是从这次起,再经过二七塔,我都能看到这盏灯。它总是在差不多同一个时刻亮起,从解放路街口出来,远远地,我就看到了这盏灯。在雾中时它是微黄的,在雨中时它是闪烁的,在风中时它是飘摇的。很快,我的小伙伴们也发现了这盏灯。我们惊喜地分享着一盏灯的秘密,一起想像着这盏灯背后那个温暖的人。

    ⑬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也温暖了我们一整个青春。

    ⑭一晃过去好多年,那个在商场做餐食员的毛头女孩考进电台做了新闻主播,而那个久负盛名的大型商场也早已经成为历史被人们渐渐遗忘。有一次,我参加电台组织的一个主题活动,要对二七纪念塔做一期深度的访谈宣传。采访中,一位曾参与塔楼维修的工程师讲到了这么一个故事:为了完成维修任务,他有几个月时间住在塔楼上。他的睡眠很轻,醒得很早。每天,他都能听到楼下第一批来德化街上班的女工人。那是凌晨四五点的时候,天特别黑,路上伸手不见五指。那是一个闪耀着理想光芒的年代,每个人的心中都燃着一团火。为致敬那些早起为建设新郑州做出贡献的人们,他每天都会在这个时候,短暂地拉亮维修部的灯光……

    (摘自微信公众号“我们都爱短故事”2023年第6期)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烦恼”是“我”对那时候生活的感受,主要是凌晨上早班时要走漆黑的路,这也是“我”后来转行的原因。 B . 女孩们“打个招呼”“闪对方的眼睛”“按响铃铛”的做法是为了在黑夜相互壮胆,也写出她们的俏皮活泼。 C . “温暖了我们一整个青春”,指二七塔亮起的这盏灯既温暖了走夜路年轻女孩的心,也给“我们”的成长指引方向。 D . “一团火”是工程师亮灯的温暖之火,是早起建设郑州女孩们的热情之火,也是那个年代每个人心中的理想之火。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它总是在差不多同一时刻亮起”,为后文工程师每天在凌晨四五点短暂拉亮灯光埋下伏笔。 B . 文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的描写了“我”经过二七塔时微妙的心理感受。 C . 本文叙事人称在“我们”“我”“他”之间自由切换,叙事视角多样,叙述更加的灵活多变。 D . 小说由面及点,由一群人到一个人,真实再现“我们”经过二七塔时被一束灯光温暖的生活经历。
    3. (3) 文章第⑨段到第⑪段描写了“我”经过二七塔时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有人认为小说结尾的补叙部分很精彩。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二上·六盘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呜呼!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汉高帝之忧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随何取九江,韩信取魏,取代,取赵,取齐,然后高帝起而取项籍。夫不汲汲于其忧之所在,而彷徨乎其不足恤之地,彼盖所以孤项氏也。秦之忧在六国,蜀最僻、最小,最先取;楚最强,最后取,非其忧在蜀也。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宜也。取天下,取一国,取一阵,皆如是也。

    范蠡曰:“凡阵之道,设右以为牝,益左以为牡。”春秋时,楚伐随,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盖一阵之间,必有牝牡左右,要当吾强攻其弱耳。

    唐太宗曰:“吾自兴兵,习观行阵形势,每战视敌强其左,吾亦强吾左;弱其右,吾亦弱吾右。使弱常遇强强常遇弱敌犯吾弱追奔不过数十百步。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胜。”后之庸将,既不能处其强弱以败,而又曰:“吾兵有老弱杂其间,非举军精锐,以故不能胜。”不知老弱之兵,兵家亦不可无。无之,是无以耗敌之强兵,而全吾之锐锋,败可俟矣。

    (选自宋代苏洵《权书·强弱》,有删减)

    材料二:

    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有力。夫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刚,金刚不辍其弱也。

    (节选自唐代罗隐《两同书》)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使弱A常遇B强C强常D遇弱E敌犯吾弱F追奔G不过H数十百步。

    2. (2) 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亡,指灭亡、失败,与《屈原列传》中“亡走赵,赵不内”的“亡”词义相同。 B . 以,指用,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以”词义相同。 C . 固,指本来,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中的“固”词义相同。 D . 金,指金属,与《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的“金”词义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洵赞同管仲的观点,认为要选择敌人薄弱的地方来攻击,否则敌人就会由弱变强,难以攻克。 B . 汉高帝是先攻取弱小,再攻取强大,最后取得胜利,而诸葛孔明是先和强大的魏对决,导致失败。 C . 季梁认为楚国人以左为上,国君一定在左翼军中,左翼军中没有良将精兵,一定会被我们打败。 D . 罗隐认为金属虽然刚强,折断它却不可以使它续接;水虽然柔弱,斩断它却不可以使它断开。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兵有老弱杂其间,非举军精锐,以故不能胜。

      ②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

    5. (5) 你怎样看待“强弱”的关系?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 4. (2023高二上·六盘水期末)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东风齐著力·除夕

    胡浩然

    残腊收寒,三阳初转,已换年华。东君律管,迤逦到山家。处处笙簧鼎沸,会佳宴、坐列仙娃。花丛里,金炉满爇,龙麝烟斜。

    此景转堪夸。深意祝、寿同福海增加。玉觥满泛,且莫厌流霞。幸有迎春寿酒,银瓶浸、几朵梅花。休辞醉,园林秀色,百草萌芽。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前五句描写天气转暖,年华悄然更换,司春之神踏着和谐的节奏,迤逦到达山村人家。 B . 繁花丛中,熏香的金炉被填充得满满,燃烧的香料化为香烟袅袅升腾,飘逸而去,宛若仙境。 C . 下片后三句劝说盛宴中的人们不要再喝酒了,不如去欣赏满园的青翠之色和萌芽的百草。 D . 整首词浓墨重彩,轻快活泼;善用三四言,简洁明快;富有韵味,节奏感强,朗朗上口。
    2. (2) 冯骥才说:“除夕是中国人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 5. (2023高二上·六盘水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学校传统文化活动日,小刚参观了凉都大河堡国学馆,他看到了许多古建筑和人物雕像。在秦朝宫殿前,小刚看到秦始皇的雕像,想到秦始皇手执长鞭,吞并二周的场景,吟咏出《过秦论》中“”的句子;在唐朝宫殿前,看到李白的雕像,想到了《将进酒》中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钱财散尽了也会重新得到的诗句“ ”;在宋朝宫殿前,看到苏轼的雕像,想到《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思念爱妻,泪流满面的诗句“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二上·六盘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由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发展时间较长的原因,②许多成语在形成过程中自动选取了饮食性的相关内容,并留存至今。③比如,“茹毛饮血”,字面的意思是连毛带血地生吃鸟兽,指远古时人们不知熟食。④“细嚼慢咽”,字面的意思是慢慢地吃东西,比喻学习要深钻细研。⑤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具体地表现了这些成语的生生不息。⑥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⑦区域发展各不相同,⑧因此,不同地区也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饮食。

    我国汉字成语发展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其大多是在历史背景和历史状况下形成的极具历史价值和当下现实意义的成语。“望梅止渴”一词来自《世说新语·假谲》,主要讲述了曹操在带兵出征的路上非常饥渴,为了鼓励士兵勇往直前,曹操告诉士兵前面有一片林子, A  , 正好能够解渴,士兵们听说后顿时就不渴了。这表明目前没有办法做成的事情,可以通过空想安慰自己。而还有一些成语,比如不食周粟、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则利用传统饮食文化特点, B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2023高二上·六盘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晨推开门,飞雪一下子覆盖了世间万物,倏忽之间大地就 ① 。此时,雪或许停了,白雪堆满枝头、房檐和屋顶,在晨曦中显得晶莹圆润,世界变得纯洁、静谧;或许,雪还在下,一片片晶莹的雪花在天空飞舞,朦朦胧胧,如烟如柳,飘飘洒洒,如诗如画。雪落无声,大道至简,站立窗前的你,一下子心静如水,从容而释然。是呀,雪是冬天洁白的衣衫,把尘埃和浮躁锁定,把落叶和枯草覆盖,在凛冽的寒风中泽被万物,于苍茫的天地间守护温情。随着阳光的照拂,最终不惜化身为水——那是雪的眼泪,也是雪的灵魂,只为促成新的生长。夜半枯树折残枝,晨听新笋拔节声。莫言冬日寒风啸,唯有瑞雪最多情。

    下雪,是孩子们的节日。如果赶上春节,就更有仪式感了。小伙伴们会在院子里堆出一个大大的雪人,鼻子是半截胡萝卜,眼睛是两个煤球,头上戴一顶破草帽。嘴巴呢?也许是一个没了捻儿的“钢鞭”,在鼻子下一横,霸气;也许是哪个女孩儿贡献出来的一张糖纸,剪成月牙状,贴上,雪人立马 ② 然后,听到小伙伴们大声喊:“打——雪——仗——喽!”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大家分成两拨,开始在雪地里疯跑、鏖战,偶尔有雪球击中脖子,冰水流进前胸和后背,不由一个激灵,战斗意志却丝毫不减。在那个贫瘠的年代,这是我最难忘的童年记忆。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B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 .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3. (3)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破折号,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上·六盘水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学而》认为“好学”之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即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二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即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

    三是“就有道而正焉”,即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身的行为。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