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

更新时间:2024-11-15 浏览次数:0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2024七上·蓬江期末) 如表所示,该资料可用来说明(       )

    地点

    云南元谋县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出土文物

    炭屑和烧骨化石

    头盖骨、牙齿化石

    史料实证价值

    元谋人知道使用火

    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

    A .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B . 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 C . 元谋人和北京人生活方式一样 D . 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
  • 2. (2024七上·蓬江期末) 考古发现在距今约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里,出现了人猪合葬的现象。如图是“家”字甲骨文图示。材料共同佐证了(       )

    A . 养殖水平提高 B . 原始农耕生活 C . 生活饮食习惯 D . 阶级分化出现
  • 3. (2023七上·蓬江期末) 在远古传说中,黄帝能制作衣袭、制造船只、会炼铜。现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蚕茧、丝织品、独木舟和铁刀等。这说明(   )
    A . 传说中包含一些历史信息 B . 考古是了解历史唯一途径 C . 传说中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D . 考古发现证实了所有传说
  • 4. (2024七上·蓬江期末) 《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铁矿山达30多处,铁农具得以广泛使用。这一演变过程主要反映出(       )
    A . 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B . 手工业得到发展 C . 生产力在不断进步 D . 分封制开始瓦解
  • 5. (2024七上·蓬江期末) 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约4500~4000年)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内有宏伟的宫殿建筑、世界最早的观象台、随葬品多寡不等的墓葬、象征地位身份的礼器、独立的仓储区和手工业区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中华文明开放包容 B . 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C . 青铜文明高度繁荣 D . 国家形态开始形成
  • 6. (2024七上·蓬江期末) 2023年3月21日,郑州商都遗址书院街墓地成功入选2022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其中金、铜覆面与金泡等是商代早中期墓葬考古的首次发现,为探讨惊艳世界的四川省三星堆黄金面具文化的来源提供了确切依据。这反映出华夏文明(     )
    A . 来源单一 B . 多元一体 C . 相对封闭 D . 起源较晚
  • 7. (2024七上·蓬江期末) 从周文王开始,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等几代统治者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亲戚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这是为了(   )
    A . 加强王权,君主专制 B . “以藩屏周",巩固疆土 C . 打击贵族,增强国力 D . 结束割据,中央集权
  • 8. (2024·长顺模拟) 2023年3月以来,淄博烧烤现象级出圈。在淄博有位古人,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位古人是(    )
    A . 齐桓公 B . 晋文公 C . 秦穆公 D . 楚庄王
  • 9. (2023七上·蓬江期末) 春秋以前,地方民众多聚族而居,由族长进行管理。春秋战国时期,乡里民众逐渐打破了血缘聚居的形式,其管理者也由政府任命的乡长、里长及伍长所代替。据此可知当时(       )
    A . 郡县制度普遍推行 B . 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C . 统一进程不断加快 D . 行政管理日趋严密
  • 10. (2023七上·蓬江期末) 中国文明社会经过长期的沉积和发酵,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中“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是指(    )
    A . 诸侯争霸 B . 私学兴起 C . 商鞅变法 D . 百家争鸣
  • 11. (2024七上·蓬江期末) 如图是上海博物馆馆藏“商鞅方升”,青铜质地,为长方形的有柄量器,容积202.15毫升,重0.69千克,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据此判断该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       )

    A . 反映青铜铸造技术进入高潮 B . 见证秦统一全国的局面 C . 奠定中华文明经济秩序基础 D . 印证秦统一文字的举措
  • 12. (2024七上·内黄期末) 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 . 王室衰微的表现 B . 商靹变法的背景 C . 秦灭六国的过程 D . 秦朝统一的意义
  • 13. (2023七上·蓬江期末) 据相关史料记载,秦二世胡亥当政时期法令严苛、赋敛无度、百姓穷困。近年湖南出土的《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则展现了胡亥重视赦免罪人、“德惠”吏民的举动。这说明( )
    A . 历史结论不断被修正 B . 研究历史需多重证据 C . 史料越多认知越困难 D . 出土文献更具可信度
  • 14. (2024七上·蓬江期末)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各设刺史一人,每年八月“省察治状,黜陟(指人才进退,官吏升降)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该举措旨在(       )
    A . 控制地方豪强势力 B .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 . 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D . 有效监察地方官员
  • 15. (2023七上·蓬江期末) 西汉初年有规定,女子到了适婚年龄而不嫁,要加罚五倍人头税。这体现了(       )
    A . 加强人口管理 B . 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C . 削弱侯国力量 D . “光武中兴”再现辉煌
  • 16. (2024九下·辽宁模拟) 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针对“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 焚书坑儒 B . 建立刺史制度 C .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 . 实行推恩令
  • 17. (2024七上·蓬江期末)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提到:武帝时期标志着汉代历史的新转折。巩固工作让位于扩张和积极的主动行动……计划组织经济和增加国家的收入;计划消除入侵的威胁和改善中国在边远地区的利益。材料意在表明汉武帝(       )
    A . 积极扩张,拓展势力范围 B . 加重赋税,增加汉王朝收入 C . 加强训练,消除入侵威胁 D . 立足国情,巩固大一统局面
  • 18. (2024七上·蓬江期末) 《丝绸之路》杂志以“弘扬丝绸之路文化,服务中国西部现代旅游”为宗旨努力,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之间铺路架桥。某同学为其设计了以下篇章,正确的是(       )
    A . 人物篇——黄帝、大禹、张骞 B . 物品篇——丝绸、瓷器、葡萄 C . 朝代篇——夏朝、商朝、汉朝 D . 文化篇——音乐、舞蹈、道教
  • 19. (2024七上·蓬江期末) 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上述成就主要得益于汉朝(     )
    A . 国家统一和经济繁荣 B . 对外交往频繁 C . 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 D . 科技人才辈出
  • 20. (2023七上·蓬江期末) 经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传到了英国,同时也使英语中增加了silk一词。在此基础上,通过派生、转化等方式,英语中又产生了silky,silki-ness,silked,silken等词。这表明(     )
    A . 贸易交往促进文化发展 B . 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社会进步 C . 中文国际地位受到挑战 D . 英语语言传播促进教育发展
  • 21. (2024七上·蓬江期末) 绘制示意图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和理解历史现象蕴含的发展规律或特点,是理解历史识的有效方法。对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解释准确的是(       )

    A . 诸侯强大威胁到中央 B . 中央和地方矛盾加剧 C .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 . 母后主政皇帝无实权
  • 22. (2023七上·蓬江期末) 某班同学为了了解一位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于是在网上搜索了“医圣”“坐堂医生”“治未病”,由此可判断这位同学要了解的人物是(     )
    A . 扁鹊 B . 华佗 C . 张仲景 D . 李时珍
  • 23. (2024七上·蓬江期末) 曹操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为了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而发动的战役是(       )
    A . 官渡之战 B . 巨鹿之战 C . 垓下之战 D . 赤壁之战
  • 24. (2024七上·蓬江期末) 归类整理表格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根据下表分析,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

    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

    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

    蜀汉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A . 加强对外交往 B . 推动文化发展 C . 促进民族交融 D . 巩固局部统一
  • 25. (2023七上·雨花期末)  长沙走马楼发掘的古井群中,出土了三国吴简14万余片。从其记载的户籍、书信等信息中发现,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针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 这两个字寓意吉祥 B . 少数民族迁居中原,学习汉族文化 C . 受外来的佛教影响 D . 中原人口迁居湖南思念北方家乡
  • 26. (2024七上·蓬江期末) 下图是魏晋时期画像砖,它们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甘肃嘉峪关地区的牛耕图                                                                         汉人胡食图

    A . 江南经济开发 B . 国家实现统一 C . 文化艺术繁荣 D . 民族交融加强
  • 27. (2023七上·蓬江期末) 东晋和南朝的商品交易场所,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的正规“市”之外,还有“草市”“军市”“夷市”“互市”等各类交易场所,星罗棋布,分布广泛。这说明当时(    )
    A . 丝路贸易兴盛 B .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C . 航海技术进步 D . 南方商品经济兴盛
  • 28. (2024九下·仙桃模拟)  东晋初年,从洛阳迁到吴地的丞相王导在盛夏之日为了消暑,将腹部压到冰凉的棋盘上,并说:“何乃渹(qìng,渹是吴地方言,意为凉快)。”北人说吴语,这体现出(   )
    A . 北人不适应南方气候 B . 人口南迁带动文化交流 C .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 . 国家统一促进人口流动
  • 29. (2024七上·蓬江期末) 下表是从北魏到金朝对“中国”概念认知的变化。这反映出(       )

    北魏

    推出“脱夷统华”理论。

    后唐、后晋、后汉

    沙陀人以“政治正统”观念进行正统建构。

    契丹人

    提出“北极之下为中国”、“大辽中国”的说法。

    金朝

    宣称“我本中国”。

    A .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B . 古代大一统思想的发展演进 C . 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扩大
  • 30. (2024七上·蓬江期末)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下列书法作品中,最能体现王羲之行书风格的是(     )
    A . 《兰亭集序》 B . 《宣示表》 C . 《女史箴图》 D . 《洛神赋图》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 31. (2024七上·蓬江期末) 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会促使社会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图2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材料二

              图3   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             图4   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三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

    1. (1) 根据材料一,任选其中一个出土文物,说明其历史价值。
    2. (2) 分别提取材料二两幅图的信息,并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 32. (2024七上·蓬江期末)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471年

    孝文帝登基

    490年

    孝文帝亲政

    491年

    魏更定律令,孝文帝执笔书之

    494年

    迁都洛阳

    全面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495年

    孝文帝将己复姓“拓跋”改为单姓“元”。“丘穆棱”姓改“穆”、“贺楼”姓改“楼”、“独狐”姓改“刘”

    499年

    孝文帝病逝,葬于洛阳北邙山长陵

    材料二

    观点1: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指出:“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观点2:北宋欧阳修《居士集·卷十六》指出:“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1. (1) 根据材料一大事年表提供的信息,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2. (2) 任选材料二其中一则观点,概括该材料作者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和事件评价的因素。
  • 33. (2024七上·蓬江期末) 科技发明改变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造纸术的发明是古代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为人类的文化传播,思想交流和科学发展,提供了至今也不可缺少的信息存贮和传递手段。中世纪欧洲印制一部经书,至少需要三百多张羊皮。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那么除了少数富有的人以外,没有人可以买得起书,文化信息的传播就会受到极大限制。可以说,“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成果简表(部分)

    时间

    中国古代文明重要成果

    战国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两汉

    汉代耧车,是古代世界先进的农业工具,形状与构造已初步定型,直至今天农村使用的耧车仍没有多大变化,可以算是现代播种机的雏形。

    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纸的使用日益普遍,也促进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张仲景创作的《伤寒杂病论》,总结各种疾病的症候,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是后世从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

    华佗发明“麻沸散”,开创外科手术新纪元,在世界医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贡献。

    三国

    马钧制作的翻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常用的水利灌溉器械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刘徽提出“极限”思维的圆周率计算方法,在数学历史上有着重要突破。

    南北朝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造纸术外传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
    2. (2) 在上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从发明对世界的影响和对中国的影响两个角度任选一个,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