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

更新时间:2024-10-22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50分)
  • 1. (2023七上·兴隆期末) 小明特别爱看穿越剧,他想穿越到远古时代,回到原始社会去体验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生活。那么他应该到(    )

    A . 一百七十万年前的云南元谋县 B . 七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C . 三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D . 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
  • 2. (2023七上·兴隆期末) 袁隆平院士被誉为侠之大者、国之仁士,其毕生追求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下列可印证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的是(       )
    A . 半坡遗址发现了人面鱼纹彩陶盆 B . 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精美的玉器和乐器 C .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了灰烬和烧石 D . 河姆渡遗址发现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
  • 3. (2023七上·兴隆期末) 下侧三字经的内容反映了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A . 尧舜禹禅让 B . 夏商的兴亡 C . 春秋的争霸 D . 秦汉的更替
  • 4. (2023七上·兴隆期末) 春秋时期,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
    A . 加快了社会转型 B . 冲击了贵族政治 C .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 推动了战国变法
  • 5. (2023七上·兴隆期末) 顺应时势,从富国强兵的需要出发,礼贤下士,推行县制,奖励耕战,“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的典范是(       )
    A . 管仲改革 B . 商鞅变法 C .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 文景之治
  • 6. (2023七上·兴隆期末)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段材料揭示了西周分封制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在特征是
    A . 以周公为核心 B . 以兼治天下为目的 C .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 . 以功劳大小为标准
  • 7. (2023七上·兴隆期末) 毛泽东曾写道:“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宄(奸宄,指犯法作乱的人)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这段话中体现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包括(    )
    A . 鼓励耕织 B . 建立县制 C . 奖励军功 D . 严明法度
  • 8. (2023七上·兴隆期末) 史料中记载:“监禄秦将,凿通湘水离(漓)水之渠。”这里的“渠”指的是
    A . 郑国渠 B . 秦渠 C . 灵渠 D . 京杭大运河
  • 9. (2023七上·兴隆期末) 下图反映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 层层分封,权位世袭 B . 中央集权,皇权至上 C . 权分三省,制约平衡 D . 重文轻武,削弱相权
  • 10. (2023七上·兴隆期末) 我们的家乡是山东省阳信县,“县”作为一个行政区划由来已久,这种制度最早开始于( )
    A . 夏朝 B . 西周 C . 春秋时期 D . 战国时期
  • 11. (2023七上·遵化期中) 秦朝的百姓,如要去集市采购生活用品,他应该携带的货币是(     )
    A . B . C . D .
  • 12. (2023七上·兴隆期末) 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关于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 . 和平发展成为主流 B . 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C . 诸侯争霸贯穿始终 D . 诸侯与周王和谐共处
  • 13. (2024七上·余江期末) 今天陕西西安和平门附近有个地方叫下马陵,传说就是因为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汉武帝经过此地,为了表示对重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汉武帝对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因为他主张(   )
    A . “推恩令” B . 废除丞相制度 C . 抑制豪强势力 D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4. (2024九下·沿滩模拟) 适合作为下列一组材料主题的是(   )

    材  料

    出  处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治通鉴》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A . 秦灭六国,结束战乱 B . 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 C . 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 D . 秦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 15. (2023七上·资源期末) 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 16. (2024七下·桦甸期末) “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绸、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这句话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   )
    A .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 民族融合的加强 C .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 . 中外文明的交流
  • 17. (2023七上·兴隆期末) 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不休,南方比较安定。为躲避战乱,北方人民纷纷南迁,为南方提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材料主要提示了(  )
    A . 江南开发的原因 B . 江南开发的表现 C . 江南开发的结果 D . 人口迁移的方向
  • 18. (2023七上·兴隆期末)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魂宝“医圣”张仲景奠定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以下信息与张仲景相符的是(     )
    A . 西汉——《黄帝内经》——人体解剖知识 B . 东汉一一《伤寒杂病论》一一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C . 东汉——《医学集成》——外科手术和针灸 D . 明朝——《本草纲目》——比较完善的药物学
  • 19. (2024九下·宽城模拟) 司马迁编撰《史记》寄以“述往事,思来者”之意,这表明他的治史理念是(    ) 
    A . 秉笔直书 B . 评价人物 C . 以史为鉴 D . 涵养德行
  • 20. (2023七上·宣化期末) 在我国古代,很多成语典故或历史故事源于战役。下列成语典故或历史故事与战役的搭配中不正确的是(    )
    A . 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B .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C . 风声鹤唳——官渡之战 D . 纸上谈兵——长平之战
  • 21. (2023七上·始兴期末) 一位同学在“三国鼎立局而的形成”一目的学习中,看到有这样一段文字:“□□□□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战后,曹操扩大了在黄河流域的势力。刘备乘机占有荆州、益州。孙权进一步巩固了江东的基业。”材料□□□□处的战役可能是(  )
    A . 官渡之战 B . 长平之战 C . 赤壁之战 D . 巨鹿之战
  • 22. (2023七上·兴隆期末) 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了一个“三国初期曹植的书房”场景,其中的道具有四项。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判断,其中不应出现的是(     )
    A . 书桌上有毛笔、纸张 B . 书桌上有一擦书籍 C . 墙上挂着临摹的《洛神赋图》 D . 书桌上有一盘葡萄
  • 23. (2023七上·兴隆期末) 据《魏书》记载,北魏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都曾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时,出于对黄帝的尊崇,改姓元氏。北魏统治者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 . 促进民族融合 B . 巩固自身统治 C . 结束分裂局面 D . 加速社会转型
  • 24. (2023七上·兴隆期末) 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领先于世界,被誉为“书圣”“画圣”“医圣”的文化名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中“书圣”是(       )
    A . 郦道元 B . 祖冲之 C . 王羲之 D . 顾恺之
  • 25. (2024九下·北票模拟) 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 26. (2023七上·兴隆期末)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经济政策问题关系国计民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经。

    ②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③秦朝统治残暴,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导致陈胜、吴广起义。

    ④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改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出现了“文景之治”。

    (1)用材料一的史实,说明以下观点。(填序号)

    A: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主张:________

    B: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前提是推行爱民政策:________

    C:苛政、暴政是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________

    材料二:秦孝公锐意改革秦国落后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商鞅认为按照当时的土地赋税制度,秦国的实力尚不能满足与列国竞争的需要。为此,商鞅变法规定:废除秦国原来传统的土地制度,重新规划丈量土地,依照土地数量交纳赋税:官府奴隶可以凭借耕织的成绩恢复平民的身份,不从事农业生产而变穷的人则要被罚为官奴婢。

    (2)依据材料二,说出商鞅变法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变法内容的作用。

    材料三:魏晋以来(东汉末年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并与原居的闽越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客家人。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发生促进江南经济开发的什么现象?
  • 27. (2023七上·兴隆期末)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纷争的时期,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王老师围绕这一时期的相关历史知识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读社会简表——感知局部统一】

    (1)读下面简表,写出曾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局部统一的意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情况简表

    大约时段

    历史时期

    社会状况

    229—280年

    三国

    魏居北方,后期实力增强。蜀、吴分别在西南和江东地区开发和经营

    280—316年

    西晋

    统一全国,分封同姓千,因八干之乱衰亡

    317—420年

    东晋十六国

    北方先后建立了15个政权,4世纪后期,前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317年,东晋建立,偏居江南

    420—589年

    南北朝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分裂局面。420年起,南方宋、齐、梁、陈政权更迭

    任务二【读万卷书——汲取历史智慧】

    (2)阅读下列史料,指出它们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并简述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孝文帝)六个正妃中,除一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外,其余都出于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摘译自《魏书》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七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士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古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

    任务三【行万里路——追寻历史是迹】

    (3)考察历史遗址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请从下列两组名胜古迹中任选一处,为其撰写解说词。

    一组:古代科技

    二组:古代艺术

       

    图1 河北保定     图2 山东潍坊

    祖冲之故里            贾思勰故里

       

    图3 山西大同            图4 河南洛阳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 28. (2023七上·兴隆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1. (1) 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制度?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制度的历史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最少两个)。
    3. (3) 依据材料三指出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汉武帝在思想方面又有什么创新措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