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辽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11-25 浏览次数: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4高二下·辽阳期末)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墨子肯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正确而不能改变)的真理成分。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

    孟子推崇墨子兼爱的人格精神魅力。《孟子·尽心上》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提倡全人类兼爱交利,即使从头到脚,被磨成粉末,只要对天下有利,都甘愿付出,这种损己利人、大公无私的精神,突显了墨子追求真善美理想的高贵品格。孟子对墨子精神的赞扬,影响深远。

    西晋鲁胜《墨辩注序》说:“孟子非墨子,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孟子非墨辟墨,但其思维表达方式,承自墨子,酷似墨子,辩论模仿墨子惯用的归谬反驳法。《孟子·告子上》说:“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不知类”是墨子应用归谬反驳法的标志词、惯用语,曾被墨子用来说服鲁班与楚王,止楚攻宋,孟子出色地加以传承发扬。《孟子·梁惠王上》说:“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归谬辩辞,比喻生动,脍炙人口,众所周知,是世人普遍效法的思维表达范例。

    儒墨之学,各有所长,舍短取长,有助于把握全面真理和治国良方,是司马迁和班固等史学思想家对儒墨学关系的标准定性,是今日认知判断儒墨关系的正确指引。

    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

    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兼爱”理想,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的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

    儒家“爱有差等”,适应宗法等级制要求,随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是“中世纪”漫长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墨子坚决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是科学的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由后天学习得来。《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

    孟子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辟”即驱除、屏除、排除。宋陆游《杂兴·孟子辟杨墨》诗说:“孟子辟杨墨,吾道方粲然。”“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孟子辟墨,孔孟之道才能鲜亮发光。

    孟子攻击墨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被视为对墨子的政治结论和人格定性定位,绝无一丝可能翻案平反的条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之中,儒学界把孟子辟墨奉为金科玉律、真理标准,是典型“以权威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是充斥心理相关型和论据空缺型的诡辩。

    在当今不同文明互补互鉴的全新时代,辨识墨子兼爱学说的精义,吸取孟子不当辟墨的历史教训,探寻墨学中绝的动因,推进儒墨学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是历史赋予当代学人的重要使命。儒墨学界应携起手来,努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儒学研究和墨学研究交流合作,开辟儒墨学兼容创新的新局面。

    (摘编自孙中原《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

    材料二:

    儒家“仁爱”主张“爱有差等”,即根据亲疏贵贱而施予不同的爱。从维护“君臣父子”的纲常出发,儒家主张在施行爱的过程中以自己为起点,逐渐扩大至他人,即“立爱自亲始”。

    墨家“兼爱”是围绕“兼相爱,交相利”这一基本论点展开的。《吕氏春秋》说:“墨翟贵兼。”“兼”的本义是一只手拿着两颗稻谷,引申为同时顾及事物的几个方面。在《墨经》中,“兼”表示“整体”“全部”的意思。因此,“兼爱”主要强调的是“兼爱天下之人”。在墨子看来,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无论出身是高贵还是低贱,只要是人,都是被爱的对象,这个爱的对象的范围应该是“天下之人”,也就是整个人类,也即“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墨家“兼爱”认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别,却又要求别人不分差别地彼此相爱,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泥潭之中。与“兼相爱”紧密相连的是墨家的“交相利”的实利主义道德原则。在墨家看来,爱就是利,利即为爱。没有实际的“利”,就无从谈“爱”。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都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所爱的对象是相同的。儒家坚信在一个秩序和谐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仁爱;而墨家则认为在一个秩序和谐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兼爱,其实这两种理想的人际关系皆为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之爱,是人类之爱,爱的对象是整个人类。儒家有“泛爱众”“仁者爱人”,墨家有“兼爱天下”。儒家施行“仁爱”的方法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譬也,可谓仁之方也”,这种方法就是由己及人。“君子之于物,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的“仁”和“亲”是两个概念。“仁”是对亲人之外的他人的喜爱。“亲”则是对亲人或相熟的人的亲爱。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都是中国传统思想,都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爱”的关系。我们要在充分理解它们两者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具体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时代的特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分析、鉴别、取舍、改造,使它们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在当今散发出更大的魅力和光芒。

    (摘编自高洁《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比较》)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汉之前墨家与儒家两大流派对举并提,而汉朝之后至清朝,墨学逐渐衰竭,这跟孟子的“辟墨”有一定的关系。 B . “兼爱”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是人类的共同人性论,这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达到的,也与宗法等级制不符。 C . 材料一认为,我们应该吸取孟子为了本派学说而全盘否定墨学的历史教训,儒墨学说研究者应当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D . “立爱自亲始”是儒家的主张,是说在施行爱的时候,以自己为起点,再扩大到他人,根据关系的亲疏贵贱而不同。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墨子本来是学儒学的,因认为儒学有缺点而自创墨学,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可见,在当时墨学比儒学更先进。 B . 利用儒墨之学的优势,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真理和治理国家,古代史学家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研究诸子百家各学派关系仍有指导价值。 C . “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是说办事要先抓主要矛盾,孟子非墨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孔孟之道才能够鲜亮发光。 D . 墨学从与儒学并举到逐渐衰竭,墨子从与孔子并提到渐去渐远,原因很多,其自身学说有些地方自相矛盾、有些观点不合时宜是重要因素。
    3. (3)  下列选项,没有运用归谬反驳法的一项是(   )
      A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 .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C .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D .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5. (5)  儒墨关于“爱”的主张有哪些异同点?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 2. (2024高二下·辽阳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

    第六病室

    [俄]契诃夫

    从前,在父亲活着的时候,伊凡·德米特里住在莫斯科,在那里上大学,每月收到六七十个卢布,不知道什么叫穷,后来他不得不急剧地改变自己的生活。他只好从早到晚去报酬很低的家馆,做抄写工作,却仍旧挨饿,因为他把全部收入都寄给母亲维持生计了。伊凡·德米特里忍受不了这种生活。他垂头丧气,变得虚弱不堪,不久就放弃学业,回到家乡。在这里,在这座小城里,他多方托人,谋到了县立学校的一份教职。但他跟同事相处不好,学生也不喜欢他,不久他就辞职不干了。母亲又去世了。他有半年之久失业在家,只靠面包和水生活,后来就当上了法院的民事执行员。他一直担任这个职务,直到因病被解职为止。

    他向来没有给人留下健康的印象,即使在青春年少的大学期间也是这样。他总是脸色苍白,身体消瘦,经常感冒,吃得少,睡不好。他总想跟人们交往,但由于他生性急躁、多疑,他没有朋友,没有一个至交。不论跟他谈什么,他总是归结到一点:这个城市的生活沉闷,无聊,这个社会没有高尚的需求,过着毫无生气、毫无意义的生活,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暴力、愚昧、腐化和伪善。卑鄙的人锦衣玉食,正直的人忍饥挨饿;必须让这个社会认清自己的面目,感到震惊才好。

    在这个城里,尽管他尖刻地批评人,容易冲动,可是大家都喜爱他,背地里总是亲切地叫他万尼亚。他那天生的体贴、乐于帮忙的性情、正派的作风、道德的纯洁,他那又旧又小的礼服、病弱的外貌、家庭的不幸,在人们心中勾起一种美好、热烈、忧郁的感情。再说,他受过很好的教育,念过许多书,照城里人的看法,他无所不知,在这个城里像是一部备人查考的活字典。

    一个秋天的早晨,伊凡·德米特里翻起大衣领子,在泥泞中啪嗒啪嗒地走着,穿过小巷和一些偏僻的地方,费力地去找一个小市民的家,凭执行票向他收款。在一条巷子里他遇到两个荷枪实弹的士兵押送着两名戴着手铐的犯人。不知为什么他突然觉得,他也可能戴上手铐,就这样由人押着,走在泥地里,送进监狱去。他在小市民家待了一会儿,然后回家。在邮局附近他遇见一个认识的警官,对方跟他打了招呼,还和他一道走了几步,不知为什么他又觉得这很可疑。晚上他在屋里没有点灯,夜里也不睡觉,老想着他可能被捕,戴上手铐,关进监狱。他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过失,而且可以担保他今后也绝不会去杀人、放火、偷盗。可是,无意中偶然犯下罪行难道不容易吗?难道不会有人诬陷吗?最后,难道法院不可能出错吗?而在现行的诉讼程序下,法院的错判是完全可能的,不足为怪的。

    早晨,伊凡·德米特里起床后心存恐惧,额头上冒出冷汗,已经完全相信,他每时每刻都可能被捕。从此,伊凡·德米特里日日夜夜受尽折磨。所有路过窗下的人和走进院子的人都像是奸细和暗探。中午,县警察局长通常坐着双套马车从街上经过,他这是从城郊的庄园去警察局上班。可是伊凡·德米特里每一次都觉得:马车跑得大快,他的神色异样,显然他急着跑去报告:城里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犯人。每逢有人拉铃或者敲门,伊凡·德米特里就浑身打颤,如果在女房东家里遇到生人,他就惶惶不安。可是遇见警察和宪兵时他却露出笑脸,还吹着口哨,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他一连几夜睡不着觉,等着被捕,可是又故意大声打鼾,像睡着的人那样连连吁气,好让女房东觉得他睡着了。

    他开始离群索居,避开人们。他原先就讨厌自己的职务,现在更是忍受不了这种工作。他生怕有人使坏整他,偷偷往他的口袋里塞进贿赂,然后去告发他。或者他自己无意中在公文上出错。现在他每天都能想出成千上万条各种各样的理由,说明应当认真为自己的自由和名誉担忧。正因为如此,他对外界,特别是对书籍的兴趣便明显地减弱,他的记忆力也大为衰退了。

    到了春天,雪化了,在公墓附近的一条冲沟里发现两具部分腐烂的尸体。这是一个老妇人和小男孩。伊凡·德米特里害怕别人以为这是他杀死的,便在大街小巷走来走去,还面带微笑。可是遇见熟人时,他的脸色红一阵,白一阵,一再声明,没有比杀害弱小的、无力自卫的人更卑鄙的罪行了。可是这种作假很快就使他厌倦,他略加思索后认定,最好的办法就是躲进女房东的地窖里去。他在地窖里坐了一整天,之后又坐了一夜一天。他冻得厉害,等到天黑便偷偷地像贼一样溜进自己的房间里。天亮之前,他一直站在房间中央,身子一动不动,留心听着外面的动静。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就有几个修炉匠来找女房东。恐惧偷偷地告诉他,这些人是打扮成修炉匠的警察。于是他悄悄地溜出住宅,没戴帽子,没穿上衣,惊骇万分地顺着大街跑去。几条狗汪汪叫着追他,有个男人在后面不住地喊叫,风在他耳边呼啸,伊凡·德米特里便觉得全世界的暴力都聚集在他的背后,现在要来抓住他。

    由于伊凡·德米特里在家里无法生活和治疗,只好把他送进医院,不久安德烈·叶菲梅奇便下令把他转到第六病室。过了一年,城里人已经完全忘掉了伊凡·德米特里,他的书由女房东堆在一个敞棚底下的一辆雪橇上,给小孩子陆续偷走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主人公在父亲死后,就整日忙于生计,无力上学,后来又因为人际关系辞去工作,他后来的“病”与这些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B . 贫穷导致主人公给人留下不健康的印象,他身体虚弱,又因为性格问题,缺乏朋友,这也为他后来“生病”埋下伏笔。 C . 主人公在路上遇到士兵押送犯人,这是引发他“生病”的导火索,他从此总是疑心自己会被警察抓进监狱,整日郁郁寡欢。 D . 人们一开始喜爱他,因为他博学而善良,可最后人们过了一年就忘了他,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俄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提到主人公因生病离职,引出下文对主人公健康状况的叙写,再交代他生病的相关情况和结果,结构严谨。 B . 小说塑造主人公时用到了外貌、神态、心理、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全方位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丰富而立体。 C . 小说行文中多次强调时间,从秋天到第二年春天,到最后的“过了一年”,都是为了交代主人公“生病”的原因。 D . 小说情节详略得当,对于主人公早期的生活经历简略地叙述,节奏很快;对于他生病的原因、过程记叙十分详细。
    3. (3)  有人认为伊凡·德米特里是一个“清醒的疯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4. (4)  在伊凡·德米特里的想象里存在着一个虚构的世界,谈谈这个虚构世界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4高二下·辽阳期末)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字宜僚,少有父风。永初元年,西域反叛,以勇为军司马。与兄雄俱出敦煌,迎都护及西域甲卒而还。延光二年夏,复以勇为西域长史 , 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明年正月,勇至楼兰,鄯善归附,特加三绶。而龟兹王白英犹自未下 , 勇开以恩信,白英乃率姑墨、温宿自缚勇降。勇因发其兵步骑万余人到车师前王庭,击走匈奴伊蠡王于伊和谷,收得前部五千余人,于是前部始复开通。还,屯田柳中。延光四年秋,勇发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兵击后部王军就,大破之。首虏八千余人,马畜五万余头。捕得军就及匈奴持节使者,将至索班没处斩之,以报其耻,传首京师。永建元年,更立后部故王子加特奴为王。勇又使别校诛斩东且弥王,亦更立其种人为王,于是车师六国悉平。其冬,勇发诸国兵击匈奴呼衍王,呼衍王亡走。后车师无复虏迹,城郭皆安。唯焉者王元孟未降。永建二年,勇上请攻元孟,于是遣敦煌太守张朗将河西四郡兵三千人配勇。因发诸国兵四万余人,分骑为两道击之。勇从南道,朗从北道,约期俱至焉者。而朗先有罪,功自赎,遂先期至离关,遣司马将兵前战,首虏二千余人。元孟惧诛,逆遣使乞降。元孟竟不肯面缚,唯遣子诣阙贡献。朗遂得免诛。

    (选自《后汉书·班勇传》,有删改)

    材料二:

    太后闻军司马班勇有父风,召诣朝堂问之。勇上议曰:“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于远夷,暴短于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旧敦煌郡有营兵三百人今宜复之复置护西域副校尉。”太尉之,勇对曰:“置校尉者,宣威布德,以系诸国内向之心而疑匈奴觊觎之情,而无费财耗国之虑也。”于是从勇议。其后匈奴果数与车师共入寇钞,河西大被其害。敦煌太守张珰上书曰:“今亲践其土地,乃知弃西域则河西不能自存。”帝复以班勇为西域长史。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有删改)

    [注]勇:班勇,汉将班超的小儿子。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愚A以为不可许也B旧敦煌郡C有营兵三百人D今宜E复之F复置G护西域H副校尉。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史”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亲故多劝余为长吏”中的“长吏”官职不同。 B . “以鄯善归附”与“具以表闻”(《陈情表》)两句中的“以”词义不同。 C . “犹自疑未下”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疑”词义不同。 D . “太尉难之”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两句中的“难”词义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班勇年轻时就有父亲班超的大将风度。永初元年,西域反叛。班勇同兄长班雄一起出敦煌,迎接都护和西域的士兵回来。 B . 延光四年秋,班勇调集多方兵力攻打军就,抓到了军就和匈奴持节使者,替索班报仇雪耻,并将他们的首级送到了京师。 C . 永建元年,车师六国都被平定了。这年冬天,班勇攻打匈奴呼衍王并斩杀了他,后来车师没有了匈奴的踪迹,城池安宁。 D . 太后召军司马班勇到朝廷来询问。班勇认为当时国库并不充实,军队没有后援力量,出击匈奴是显示弱点,暴露短处。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勇开以恩信,白英乃率姑墨、温宿自缚诣勇降。

      ②欲徼功自赎,遂先期至爵离关,遣司马将兵前战,首虏二千余人。

    5. (5)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写到了班勇,叙写的角度和内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 4. (2024高二下·辽阳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①金山:位于江苏镇江,宋时为长江中岛屿,现已与长江南岸相连。柳子玉:即柳瑾,字子玉,润州(今镇江)丹徒人,北宋书法家,苏轼的亲戚。熙宁七年二月,苏轼于金山送别子玉,遂作此词以赠。②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③新月:农历月初时月亮形曲似钩,称新月。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两句以问句起势,突兀别致,用典巧妙,重点落于一个“梦”字,梦被“惊破”,似有怨恨之意。 B . 上片写梦醒后见到的江天景色,“愁”字使景物蒙上一层淡淡的愁绪,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C . “落花飞絮”点明季节,此时此景送别,更添离愁;“飞絮”是飘忽不定之物,象征了人生的漂泊不定。 D . 结句写朋友远去,飞絮相送,词人内心满是不舍之情;流水滔滔东流,词借流水的旷达比喻人的心情。
    2. (2)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
  • 5. (2024高二下·辽阳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以动物都难以逾越的夸张手法表现蜀道的高峻。
    2. (2) 苏轼《石钟山记》中,“”两句点明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错误说法。
    3. (3) “扁舟”作为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更是追求自由、失意隐居的媒介,它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4高二下·辽阳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Ⅰ

    四十年轮椅生涯,肉身的痛苦可想而知,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充满力量的无形心魂去战胜和超越这种有形的痛苦。幸与不幸,要纵观一生的心路。把活着当作奖赏,依然心怀感恩,才能创造很多的可能性,就如罗曼·罗兰所说“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在轮椅上,史铁生将他对生和死的思索、对身边人和事的观察、对身与心的思辨等都写成文字,他从肉身的痛苦中挣脱出来,用智慧的双眼观察世界,以纯洁的心魂感悟生活,他活成了一束光,并且光芒万丈,照亮了许多人前行的路。

    人永远在路上,要做的就是____地走好人生之路,而不是轻言放弃,这就是过程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谁____,谁的痛苦就更多些;谁欣然前行,谁的快乐就更多些。有时读史铁生,像是进了一条悠远而变幻莫测的隧道,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回响。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用智慧的双眼观察世界,有许多生活感悟,引导许多人前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 7. (2024高二下·辽阳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Ⅱ

    田本相先生提出:“曹禺诗化现实主义戏剧创作,如《雷雨》《日出》《原野》三部曲,不仅标志着中国话剧成熟,而且也是诗化现实主义传统形成的标志。”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中国话剧由他者变为本家的标志。作为综合的舞台艺术,中国话剧____,不仅是戏剧文学实现蜕变的过程,而且是从戏剧文学到舞台艺术各主要艺术门类整体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期,以张骏祥、陈鲤庭等为代表的一代话剧导演,不仅以各自艰苦卓绝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对话剧舞台整体艺术的共识,而且在戏剧美学观念上有了整体的提升,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导演思想和导演风格。其中,黄佐临在作品中显示出来的中西融合的导演风范,张骏祥、陈鲤庭、贺孟斧等在《北京人》《屈原》《风雪夜归人》中对中国式诗化戏剧的各具个性的表现等,都在中国话剧艺术史上留下了闪光的审美足迹。与导演们的奋进同步,这一时段的中国话剧代表性表演艺术家们也在舞台上出了一片艺术新天地。话剧舞台上,涌现出了屈原、林冲、婵娟等人物形象。大量事实表明,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起步于田汉等人的浪漫主义话剧的诗化现实主义,已经____。它所体现出来的中国话剧的诗化传统向世人昭告:此时此刻,话剧不再是中国文化的他者,而是____。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学人或者没有注意到这一事实,或者虽然有所察觉却未能予以重视并对它做进一步的思考。这使话剧无形中就被视为一种保留着顽固的异质性的艺术样式,一种几乎不可能融入中国文化和中国戏剧的艺术样式。在某种程度上,这实际上是一种类似古人所说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保守的心态和文化意识、观念的反映。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打”与文中加点的“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这儿往西,再走三里地就到了。 B . 我在隔壁超市买了一铅笔。 C . 早上起床太早,他不停地哈欠。 D . 年轻人要敢敢拼,未来是属于你们!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 (3) 请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4高二下·辽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作为两届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总冠军球员及中国男篮主力球员之一的张镇麟在比赛中发挥失常,表现欠佳。之后,有人挖出了他过去的一些争议性言论,在社交平台上指责、谩骂他;多个媒体平台转发了针对他的恶搞视频,视频中不乏砍头、下跪等侮辱性镜头。这对张镇麟造成极大的身心伤害。对此,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表示,“对于一些超越篮球本身的评论”,中国篮球协会提供一切必要支持去帮助球员维护自身的权益。但也有部分网友认为张镇麟不那么讨喜,活该被网暴。

    公众人物被当众泼水、扔鞋等事件时有发生,“人肉搜索”和网络群骂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非理性表达”反映了当事人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淡薄,不够理智,这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害人害己。

    理性表达,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共识。在遇到各类信息、问题和矛盾时,我们应关注事实,客观分析,不受情绪左右,学会理性表达。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