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 |||
现代汉宁字 | 马 | 犬 | 牛 |
这说明( )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
材料二 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程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科书
材料一 春秋后期的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还会互相转化;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的庄子,他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材料二 孔子是春秋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它”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政治上,他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战国时期的孟子,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材料三 战国时期的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材料四 战国时期的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材料一 夏王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引起民众反抗;商纣王荒淫无道,“酒池肉林”,穷奢极欲,征收重税,残害人民;周厉王垄断山林川泽,不准国人依山泽而谋生,暴虐成性,奢侈专横,引起“国人暴动”,将其赶跑;其孙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重用奸臣虢(guo,音:国;姓氏)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就出自其身;秦朝的两位君主对农民征收重税,连年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法律严苛,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牵连,甚至屠杀大臣、剥削百姓、穷奢极欲。
材料二 商周时期,吕尚(后世称其为“姜子牙”,民间还流传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钧”的故事)过着隐居生活,后来周文王诚意请求,拜他为师,他辅佐文王,打败商军,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卓著功勋。
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纳他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得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经过一系列改革,使秦国国力大增,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材料三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鲸(ju,音:距;义:编钟和钟架),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