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唐诗 | 唐朝风貌 |
^ | 胡为秋夏税, 岁岁输钢钱。 | 两税法的实行 |
B |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 商品经济发展, 市坊分离 |
C | “歌酒长春不夜, 金翠照罗绮, 笑语盈盈。陆海人山辐辏,万国欢声。” | 民族间交往丰富了社会生活 |
D |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 科举制创立 |
画中对话:“我们掌柜的有个脾气,比他高的人都不用”对联:人不在高,有权则灵;店虽不大,唯我独尊。横批:王伦遗风
材料一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告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759年。苏州人徐扬完成画作《盛世滋生图》,表现了当时苏州的繁荣景象。画作中,有14家丝绸店,22家棉布店。米市附近商旅如织,水运繁忙,有服务设施行业如酒接、饭馆、垛宝、玉器、古玩等。8家烟店中有3家标出“(福建)浦城建烟”的招牌,还见许多钱庄字号。城郊的木滨镇和枫桥镇在图上也被尽情描述出盛采风貌。
——摘编自黄锡之《从<盛世滋生图>看乾隆时期苏州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一 早在甲午后,应诏陈言的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公奏资决三招》中强调,为造就有用的人材,传统的教育制度必须改革。1901年。清廷谕令从1902年起各省科举考试受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的书院改为学堂。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功名:逸派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贪给进士举人出身”, 自费留学学生也“一体考验奖励”。1904年公布了《秦定学堂章程》,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1905年,清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的废除加诀了学交建立的步伐。到1905年,除去教会学堂,官、公.私立和大申小学、师范、专门学校等各类学堂8277所,学生达25万人。随着形势的发展,作为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学部。于1905年正式设立。这样,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活跃于历史舞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李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一 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掠夺和野蛮扩伏以及国内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项圈决定了20世纪的中国不可能通过改良道路和资本主又道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近代中国历史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 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了“天下大同”、“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其世界意义是希望建立一种“休戚与决”的世界秩序。实现世界共同发展与兴同繁荣。
——张志恒《多重视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短短70多年,中国式现代化成就令世界瞩目。从1978年到2010年的32年,中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休的历史性突破;2013—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在30%以上:2021年,现行标准下中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摘编自于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
材料三 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 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 “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根基与土壤,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根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密码。“大一统”包含政治一统、思想一统、民族一统、文化一统等多重意蕴,它们彼此关联、相互叠加。在“大一统”思想的主导下,不同民族相互交流碰撞,共同熔铸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共同价值追求;“天下一家”的文化基因、 “经略四海”的生动实践使“大一统”成为历史必然,是中华民族产生向心力、内聚力的深层动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大一统”思想为积淀,在历史发展链条中逐步彰显。
——刘余莉程丽君《“大一统”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时期,以“大一统”为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观点,多角度论证,层次清晰,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