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7月联考历...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 1. (2024高二上·新平月考)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这里的“中国”是(     )
    A . 地理概念 B . 政治概念 C . 文化概念 D . 国家名称
  • 2.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尚书一职源于先秦,主管君主文书。秦汉尚书属于少府,没有独立,汉武帝时尚书的地位逐渐提高,东汉尚书台开始成为国家行政中枢。隋唐时,尚书分六部,隶属尚书省。明朝废宰相制度,六部尚书地位提高,直属皇帝。清沿置。尚书职位的演变是(     )
    A . 人才选拔机制的进步 B . 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 . 君主专制加强的反映 D . 中央官制成熟的标志
  • 3.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西晋灭亡前后,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他们在南方被称为“侨人”。据不完全统计,南下的流民约占当时北方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同时又占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这一时期的人口南迁(     )
    A . 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 . 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 C . 导致了南北方都长期四分五裂 D . 使户籍有主户与客户的区分
  • 4.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史合一”“诗史合一”的传统。近代著名学者陈寅恪把唐诗当作史料,诗史互证,开创了诗文证史这一历史研究的新方法。下列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

    A


    唐诗

    唐朝风貌

    ^

    胡为秋夏税, 岁岁输钢钱。

    两税法的实行

    B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商品经济发展, 市坊分离

    C

    “歌酒长春不夜, 金翠照罗绮, 笑语盈盈。陆海人山辐辏,万国欢声。”

    民族间交往丰富了社会生活

    D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科举制创立

    A . A B . B C . C D . D
  • 5.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成书于元朝的《宋史》总结说: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后就失传了。经过宋朝道学学者的努力,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这种说法是对宋朝儒学复兴的高度评价。关于宋朝儒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比较注重形象思维 B . 程朱理学北宋后期确立统治地位 C . 开始向基层渗透 D . 《圣谕广训》是教化乡里的范本
  • 6.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这一时期(     )
    A . 内阁制度形成 B .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C . 农民生活富足 D . “西学东渐”同时“中学西渐”
  • 7.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1871年,在中日修约谈判中,李鸿章坚持对等原则,拒绝了内地通商等要求,最终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首次取消了“一体均沾”和单向性条款、《中日修好条规》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的建交条约。这说明了(     )
    A . 近代化运动成就显著 B . 外交体制转型的完成 C . 不平等条约开始废除 D . 近代外交意识的增强
  • 8.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民国初年,民族纺纱业和外国在华纱厂均得以发展扩大。如图1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外部因素决定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B . 民族纺纱业处于优势的地位 C . 欧美列强逐渐放松了对华的侵略 D . 国内经济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 9.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不断转向,先后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号”、“劳动节纪念号”,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陈独秀不仅将《新青年》迁回上海出版,而且与群益书社决裂,独立创办“新青年社”。出版《劳动界》,宣告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 救亡图存出现新变化 B . 大城市新思潮涌动 C . 马克思主义已中国化 D . 工农革命运动兴起
  • 10.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1932年 10月,国联公布了《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一方面承认日军军事行动“不能认为合法之手段”;另一方面表示“中国人之抵制日货”为中日冲突重要原因,日本疑惧满洲“北有俄国共产主义”,故“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之根据地”。提出“国际合作为最善之解决”。据此可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的公布(     )
    A . 缓和了中日之间的矛盾 B . 加剧了日本对华的侵略 C . 体现列强对日本的绥靖 D . 提出东北实行国际共管
  • 11. (2024高三上·衡阳月考)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 (即“五四”指示),决定把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指示指出:根据各地的报告,山西等地的解放区有极广大的群众运动,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的斗争中,直接从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群众热情极高。这一指示有利于(     )
    A . 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B . 调动农民生产和革命积极性 C . 延续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 D . 阶级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 12.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1961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社员的自留地由以前规定的占当地每人平均占有土地的5%提高到7%。还规定:养猪是共养和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允许社员家庭私养母猪。同时,鼓励社员经营其他小规模的家庭副业。这些政策(     )
    A . 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 . 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 C . 改变了农业长期薄弱的现状 D . 顺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形势
  • 13.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工业的发展往往带动新的工业中心形成和核心城市的发展,下面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工业发展核心分布图,按照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 . ②④③① B . ④②①③ C . ②①③④ D . ④①②③
  • 14.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方成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漫画家之一,1979年,其代表作《武大郎开店》问世,曾获《人民日报》新闻作品优秀奖,这是漫画作品首次获得该项荣誉。该漫画揭示了(     )

    画中对话:“我们掌柜的有个脾气,比他高的人都不用”对联:人不在高,有权则灵;店虽不大,唯我独尊。横批:王伦遗风

    A . 传统文化影响经济发展 B . 社会经商风气蔚然成风 C . 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D .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 15.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1984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开了一条缝,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限制条件是“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户籍制度出现改变是由于(     )
    A . 改革开放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 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 D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 16.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2023年8月3日,电子科技大学最新成果—80Gbps太赫兹实时通信系统在成都大运会田径项目中示范应用,首次实现了体育赛事无压缩8K 超高清视频的超低时无线传输。以国际电信联盟发布《建议书》为标志,6G研究方向在全球达成初步共识,这(     )
    A . 反映科技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B . 体现中国已全面融入全球化 C . 体现中国科研引领世界潮流 D . 反映中国科研能力逐步提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 第17题12分, 第18题14分, 第19题14分, 第20题12分, 共52分)
  • 17. (2024高三上·临澧月考)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这一主题时,搜集了以下材料。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告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759年。苏州人徐扬完成画作《盛世滋生图》,表现了当时苏州的繁荣景象。画作中,有14家丝绸店,22家棉布店。米市附近商旅如织,水运繁忙,有服务设施行业如酒接、饭馆、垛宝、玉器、古玩等。8家烟店中有3家标出“(福建)浦城建烟”的招牌,还见许多钱庄字号。城郊的木滨镇和枫桥镇在图上也被尽情描述出盛采风貌。

    ——摘编自黄锡之《从<盛世滋生图>看乾隆时期苏州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

    1. (1) 材料一可以从哪个角度来研究该主题?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经济这一角度出现的新变化。
    2. (2) 材料二能否用于该主题的研究?请说明理由。
  • 18.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甲午后,应诏陈言的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公奏资决三招》中强调,为造就有用的人材,传统的教育制度必须改革。1901年。清廷谕令从1902年起各省科举考试受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的书院改为学堂。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功名:逸派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贪给进士举人出身”, 自费留学学生也“一体考验奖励”。1904年公布了《秦定学堂章程》,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1905年,清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的废除加诀了学交建立的步伐。到1905年,除去教会学堂,官、公.私立和大申小学、师范、专门学校等各类学堂8277所,学生达25万人。随着形势的发展,作为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学部。于1905年正式设立。这样,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活跃于历史舞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李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 (2) 归纳材料二的三则材料对晚清教育改革评价的差异,并运用时间尺度分析其原因。
  • 19.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改变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掠夺和野蛮扩伏以及国内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项圈决定了20世纪的中国不可能通过改良道路和资本主又道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近代中国历史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 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了“天下大同”、“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其世界意义是希望建立一种“休戚与决”的世界秩序。实现世界共同发展与兴同繁荣。

    ——张志恒《多重视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短短70多年,中国式现代化成就令世界瞩目。从1978年到2010年的32年,中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休的历史性突破;2013—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在30%以上:2021年,现行标准下中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摘编自于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

    材料三   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 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1.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背景。
    2. (2)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区别,并从科技角度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 20.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根基与土壤,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根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密码。“大一统”包含政治一统、思想一统、民族一统、文化一统等多重意蕴,它们彼此关联、相互叠加。在“大一统”思想的主导下,不同民族相互交流碰撞,共同熔铸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共同价值追求;“天下一家”的文化基因、 “经略四海”的生动实践使“大一统”成为历史必然,是中华民族产生向心力、内聚力的深层动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大一统”思想为积淀,在历史发展链条中逐步彰显。

    ——刘余莉程丽君《“大一统”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时期,以“大一统”为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观点,多角度论证,层次清晰,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