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观点 | 出处 |
贾谊(前200—前168年)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过秦论》 |
杜牧(803—852年) |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 《阿房宫赋》 |
苏轼(1037—1101年) | “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召怨天下” | 《上神宗皇帝书》 |
朝代 | 建制辖区 | 户口数 | 备注 |
东汉 | 东汉7郡、117城 | 139939户、6265952口 | “建制辖区”时有调整,但总体范围变化不大;“户口数”为官方统计数据 |
西晋 | 22郡、176城 | 389548户 | |
刘宋 | 45郡、209城 | 195821户、1082729口 |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 史料记述 |
唐 | 《唐律》:“诸负债,违契不偿,一疋(周匹)以上,违二十日笛二十,二十日以上加一等” |
宋 | 政府规定订立买卖契约应由先问亲邻、输钱印契、过割赋税、原主离业四个环节组成 |
元 | 法律要求“经官给据”才能进入契约订立的其他程序 |
材料 两汉至隋唐时期古籍辨伪的信息统计表
时期 | 辨伪学者 | 辨伪古籍 | 辨伪方法 |
两汉 | 12位 | 儒家经典:《尔雅》、《礼记》等4部 | 作者、文本、流传、佚文、比勘其他古籍、社会原因、政治原因 |
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司马兵法》、《晏子春秋》等10部 | |||
文学著作:《楚辞》 | |||
魏晋南北朝 | 14位 | 儒家经典:《礼记》、《子夏易传》等4部 | 作者、文本、著录、称引 |
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孔子家语》《管子》等7部 | |||
佛经:《比丘应供法行经》、《居士请僧福田经》等若干 | |||
隋唐 | 24位 | 儒家经典:《孝经注》、《归藏易》等15部 | 作者、文本、流传、著录、称引、比勘其他古籍、政治原因、常理 |
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老子注》、《管子》等20部 | |||
学著作:《李陵集》 |
——改编自苏金侠《汉代至宋代文献辨伪的发展》
材料一 葡西殖民者围绕中国的商品开辟了商业航线,中国的出口商品以生丝和丝织品为主,而进口的只有少量香料之类的商品。由于出现这种结构性的贸易逆差,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于是,中国江南丝织业市镇进一步发展,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加速形成,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也随之开始。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和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
材料二 五口通商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外贸重心,江南作为上海的腹地,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丝茶出口增长,相关的手工业勃兴。随着上海、宁波等近代工业大都市兴起并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极大的向心力。中外工业资本不断渗入乡间,一方面都市工业部门不断吸引农村人口,另一方面中小型加工企业扩散到农村市镇,把工业主义的触角直接伸向农村。在江南专业经济区域,最多的是机器缫丝厂和棉纺织厂。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
——摘编自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
材料一 明中叶,广东福建地区为了稳定地方局势,转变地方风气,在地方社会中进行了大量的社学建设,成为国家统合东南边疆、加强其对地方社会控制力的软性工具。弘治十七年,正式将儒家日常礼仪列入社学教学内容,对社学童生进行礼仪教育。这种转变意味着明代社学的政治教化模式,完成了由“重法”向“重礼”的转变。通过社学教育,使得国家意识形态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基层社会,以达减少诉讼,端正风俗的效果,最终巩固国家在地方社会的统治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明中叶闽粤地区的儒学事业逐渐步入正轨,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儒家知识分子。
——摘编自张昂霄《明清闽粤地区的社学与地方社会》
材料二 在中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欧国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构,国家的权力,甚至是领主的权力都无法直接影响到下属的农村地区。德意志王国的国王们只能通“巡游制”来管理自己的领土。由于外族入侵,大量村庄被纳入庄园之中,使得中世纪德意志地区的乡村组织有了基本的框架。长期的战乱促使庄园体系扩展,农民出于自身保护的需求不得不接受庄园制度的管理。在中世纪社会中,按照基督教会的理念,人被分为专门从事劳动的农民、从事军事的贵族以及从事祈祷的教士,中世纪中期教会的改革也深刻影响到了村庄的地位。
——摘编自陈若毅《中世纪中晚期德意志乡村组织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