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三上·贵州月考) 如图,最新考古发现距今约40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古城中,出土大量带有神面纹饰 的浮雕石柱,这与良渚玉琮上的神面纹饰非常相似。这表明(     )

    A . 良渚文化是石峁文化的延续发展 B . 中国社会已经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C . 中原地区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 . 史前时期已存在文化交往和联系
  • 2. (2024高三上·贵州月考) “私田”与“公田”相结合是井田制的组织形式。私田收入归私,公田收入归领主的分配方式构成了对农奴、领主的激励结构—— 耕种公田对农奴来说个人收益率为零, 而耕种私田对农奴来说却是很“有利可图”,公田的“唯莠(野草)骄骄”与私田的繁荣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以推知,激励结构的巨大差异(     )
    A . 促使劳役地租转变为实物地租 B . 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C . 是公田制走向衰落的内在原因 D . 引发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 3. (2024高三上·贵州月考) 以下是不同时期的论礼,反映(     )

    荀子

    “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 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韩非子

    “礼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

    董仲舒

    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

    A .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相互吸收融合 B . 礼是有阶级性和差别性的行为规范 C .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D . 诸子百家积极探索治理国家的途径
  • 4. (2024高一上·南康月考) 学者陈苏镇认为,楚人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充当了主力,不仅因为楚人有反秦的实 力,也因为楚人对秦朝的统治更加反感。东方人“苦秦”主要是苦于赋税徭役太重律 令刑法太苛,楚人苦之特甚则是由于秦法与楚俗之间存在更大差异.楚人反秦的激烈 程度大大超过其他地区。学者强调秦朝灭亡是由于(     )
    A . 文化差异与冲突激化了矛盾 B . 在东方及楚地推行不同律令 C . 张楚政权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D . 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
  • 5. (2024高三上·贵州月考) 西汉的御史大夫地位低于丞相,但他的实际任务并不是在丞相领导下协助处理行政杂务,而是责在监察。御史大夫单独开府办公,与皇权的关系较丞相更密切。西汉的诏书往往是御史大夫起草并下发丞相,再由丞相下达地方,重大案件也往往由御史大夫出面组织处理。这从根本上反映西汉 (     )
    A . 御史大夫成为实际上的百官之首 B . 统治阶级运用权力制约加强皇权 C . 监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体系 D . 丞相势力膨胀严重干扰政令实施
  • 6. (2024高三上·贵州月考) 三国时期,士大夫们突破了汉末品评人物以道德情操为主的做法,他们引入了阴阳五 行理论,把阴阳五行与人的才智、性情、外貌、举止、道德看成紧密联系的整体,逐 渐形成更加全面的人物品评标准。这反映出,三国时期(     )
    A . 儒学正统地位发生动摇 B . 传统道德秩序趋向解体 C . 时代变化促进观念革新 D . 玄学盛行影响品评标准
  • 7. (2024高三上·贵州月考) 北魏、北周和北齐都实行均田制。受田的各族人民在生产上自然要有密切的联系,到了隋唐时代,就再也找不到匈奴、羯、氐、羌、乌桓等内迁民族活动的记载了。均田制的实施客观上(     )
    A . 推动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B . 使农耕生产取代游牧 C . 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经济的发展 D . 极大缓和了民族矛盾
  • 8. (2024高三上·贵州月考) 下图为唐玄宗天宝年间人口分布图。据此可知(     )

    A . 南北方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B . 人口分布反映社会状况 C . 传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折 D .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 9. (2024高三上·贵州月考) 唐朝时,在全国性的饮茶之风中,茶也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如儒家以 茶修德,感受“中庸之道”;道家以茶修心,为茶道注入“天人合一”的思想;佛家 以茶修性,强调“禅茶一味”。据此可知,唐朝(     )
    A . 茶文化在社会广受推崇 B . 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C . 饮茶文化蕴含人文精神 D . 商业活跃带动茶文化发展
  • 10. (2024高三上·贵州月考) 六部九卿是古代中国中央行政机构。秦汉时,“九卿”所管理的事务中很多属于皇帝 个人和皇室家事,近似皇帝的近臣,而隋唐以降,“六部”取代了秦汉九卿的大部分 职权,成为专门管理国家事务的核心部门。这反映出(     )
    A . 中央行政制度得到发展 B . 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C . 君主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 . 文官政治得到强化
  • 11. (2024高三上·贵州月考) 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苏辙出使辽国,返回后说辽国正在以市场价十倍的价格收 购宋朝的奏章和科举策论以获取情报。南宋时,有人上书建议以后的科举应严禁策 论类试题,往年的策论考卷也应全部封存,因其“莫非边防急切之务”。上述情况(     )
    A . 反映出宋朝边防面临严峻形势 B . 表明两宋士人关注时局并积极参政 C . 说明宋朝策论不适应时代需要 D . 体现了取士与维护国家安全的两难
  • 12. (2024高三上·贵州月考) 欧阳修编撰《五代史》,自述“窃有善善恶恶之志”,以“垂劝诫,示后世”。这表 明,欧阳修编撰历史坚持(     )
    A . 惩恶扬善,以维护君权至上 B . 去伪存真,探寻历史真相 C . 以史为鉴,树立正确价值观 D . 微言大义,阐释儒家经典
  • 13. (2024高三上·贵州月考) 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户部副使包拯指出,不包括“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当时“内外官属”总数已达17300多人,比四十年前多了一倍多,而州郡县的地方官更是“三倍其多”。作为历史材料,这可以用来佐证北宋(     )
    A . 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B . 冗官问题的积重难返 C . 国家财政状况的恶化 D . 政治风气的因循保守
  • 14. (2024高三上·贵州月考) 北宋时期,每逢灾荒年岁,政府便广泛募兵,所谓“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与此类似,对于频繁发生的农民起义,宋朝政府更多采取的是招安而非武力镇压。这些做法(     )
    A . 增加了军费开支削弱了战斗力 B . 消除了动乱因素并巩固了统治 C . 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D . 源于崇文抑武治国方针的实施
  • 15. (2024高三上·贵州月考) 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上述成就的取得(     )

    A . 扩大了南北经济的差距 B . 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 推动了大一统国家发展 D . 使商品经济发展到高峰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16. (2024高三上·贵州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形成后,历代政权针对国家安全,在多个方面综合打造安 全战略体系。

    古代的中国“国家安全”是对“天子统治”之下的国土和政体形态而言的。先   秦时期,在边陲之地,均设师戍守,设界立关,秦汉以来,西北地区的玉门关、函   谷关,西南地区的灵关,岭南地区的横浦关等均在国家战略防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尚书 · 禹贡》定“五服”,以中国为中心,由内而外的华夷秩序形成了早期中国的   国家安全屏障模式;唐代列置州县,设置“都护之职,掌抚慰诸藩,辑宁外寇,觇   候奸谲,征讨携贰”,使得国家版图空前扩大,国家安全也得到了空前保障。同时, 古人认识到地理知识是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因幸之一,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清廷对黑龙江地区进行地图测绘,以此测绘结果来确定《中俄尼布楚条约》中有关   边界的内容,该图后来还被统一编制在《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地图集之中。此外, “移民实边”、军屯“安国”思想也是历朝历代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措施,从秦代到   清初莫不如此,保障了近代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前的整体国家安全。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论中国传统“国家安全 观”的流变与转型》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国家实现安全战略的举措。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安全观的主要特征及积极作用。
  • 17. (2024高三上·贵州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教皇亚历山大六世颁布的诏令,授予西班牙对发现或将发现的土地、岛 屿享有占取的权利。基于此,哥伦布在加勒比岛树立十字碑,升起了西班牙皇家旗 帜。1494年,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签订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协议规定两国 将共同垄断欧洲之外的世界,西班牙由此取得了在美洲“新发现”的土地;葡萄牙 取得非洲、亚洲部分“新发现”土地。后两国又续订条约,在教皇诏令支持下,赋 予西、葡对非基督教国家土地的财产权,并排除其他欧洲国家基于“发现论”的主 张。然而,伴随其他欧洲强国崛起,英格兰和法国,对这个条约表示了反对,并且 在法律层面重新解读“大发现”概念,提出“发现”含义为:发现者比被发现者有 更高的历史地位……“发现”的法理依据必来自更高的合法性:只有当发现者在思 想和历史上足够先进,能以更优越的知识和意识理解被发现者,此发现才合法。

    ——摘编卡尔 ·斯密特《地球规治》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葡、英法对“大发现”的解释,并指出 “发现论”的本质。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大发现”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评价。
  • 18. (2024高三上·贵州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中国有着自己的天下观和四夷观,遵循自有的方式与秩序,处理与周 边国家的关系。晚清自五口通商,海禁大开,传统中国天下观以及与他国交往的模 式遭受冲击。总理衙门成立后,为因应邻国崛起对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以及保护海 外侨民的现实需要,积极筹备向海外派遣常驻使节,并在1875年将该计划付诸实 施,清朝的驻外使节开始承担搜集情报、保护侨民、购置机械、学习洋务的使命。

    材料二   1866年~1875年清朝关于遣使问题讨论(节选部分)


    参与者

    意见、理由与方案




    1866年 4~11月


    江西巡抚刘坤一

    担忧。“分遣使臣往驻各国,不得任其所指,以柱 石重臣弃之绝域,令得挟以为质”。


    浙江巡抚马新贻

    反对。向各国派“代国大臣”,得“秉政”虚名, 却予对方以借口,使其“代国大臣”能借口秉中 国之政。




    1874年   11~12月




    直隶总督北洋大 臣李鸿章

    速遣使日本与各大国。若有使臣在日,当能预阻   日本侵台,“派往驻扎日本公使,外托邻邦报聘之

    礼,内答华民望泽之诚……俟公使到彼,应再酌   设总理事官,分驻口岸,自理讼赋,以维国体。   不特此也,即泰西诸大邦,亦当特简大臣轮往兼   驻,重其禄赏而定以年限,以宣威信、通情款”。

    ——摘编自李文杰《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外交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遣使问题讨论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李鸿章“速遣使日本与各大国以维国体以宣威信”的失败。
  • 19. (2024高三上·贵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铅笔,是一种用来书写以及绘画素描专用的笔类,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世界铅笔产业长期由欧美等国家垄断。1933年,坚持实业救国的吴羹梅在上海集资   筹建了中国铅笔厂,制成了从笔芯到笔杆到油漆的“完全国货”的铅笔。抓住提倡   国货运动的有利时机,吴羹梅将“中国人用中国铅笔”印在铅笔上,增加了销路, 并用“鼎”字作商标名称,寓意顶住外国高档铅笔的倾销。在全国抗战期间,中铅   公司共生产5000余万支铅笔,承担起维持中国文教事业的重任。

    新中国成立后,中铅公司成为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1954年,中铅公司研制成   功国内第一批“中华”牌101型高级绘图铅笔,长期垄断我国高级铅笔市场的德、 美、日等国绘图铅笔逐渐销声匿迹。今天,中华铅笔制作铅笔种类已超过350种, 满足了不同的消费需求。2008年9月,“中华太空铅笔”伴随航天员租志刚实现了中 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如今,中国铅笔出口量占全世界铅笔出口量的68%,是世界最大的铅笔出口国。 虽然超步较晚,但在欧美围困中诞生的中国铅笔制造业,却突破重围,绘就了一幅   中国制造面强不息、传承创新的时代画卷~

    ——摘编自黄金生《铅笔:容易被名字误解的“黑科技”》

    提取材料信息,以“铅笔 ·缩影”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 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