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五年级上册语文单元主题阅读:04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更新时间:2024-10-16 浏览次数:5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祖国

    陈慧瑛

    ①我在赤道上度过童年。儿时,常常听长辈惦念“唐山”。

    ②“妈妈,‘唐山’是什么地方?”有一回,我问母亲。

    ③母亲郑重其事地找来华语课本——从一幅中国地图上,我第一次认识了祖国的容颜。母亲说:“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

    ④为了寻找那叶脉似的故土山川,我和母亲告别了美丽的南洋。

    ⑤我带给祖国的,仅仅是海外孤儿的一瓣心香;祖国给我的,却是作为主人应有的一切,包括尊严。

    ⑥回到祖国,我一下子变得富有了。我拥有960万平方千米土地上的每一片云霞、每一棵小草、每一朵浪花……还有那无价的自由!

    ⑦虽然,和许多祖国同胞一样,我心的原野,也受过刀伤火创。我曾悲哀,但从没绝望:我历尽坎坷,但从未彷徨;我熟悉异邦的繁华,但并不向往……

    ⑧因为,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我的脊梁,便有着可靠的依傍;因为,伟大中华的民族之魂,像巨星,永远在我心头闪亮。

    ⑨什么是海外赤子最大的依恋?

    ⑩那就是“祖国”这个光辉的字眼!

    ⑪为了这缕永恒的痴情,春往秋来,月月年年——我像一尾春蚕,默默地倾吐柔丝,去描绣祖国五彩缤纷的河山;我像一片绿叶,用我的青春,虔诚地布置祖国的春天;我像一只杜鹃,为讴歌祖国美好的未来,甘心啼血而亡……

    ⑫什么是我心中最大的骄傲?

    ⑬那便是“祖国”这个神圣的字眼!

    【链接材料】①陈慧瑛:新加坡归侨,祖籍福建厦门。1946年出生于新加坡星岛,1959年回国。她在《路漫漫我当继续求索》一书中曾写道:“我出生在美丽的东方明珠新加坡。我是海洋的女儿,赤道的艳阳、碧波、蕉风、椰雨,陪伴了我的童年,孕育了我热烈明媚的情思,也带给我淡淡的异国乡愁。”

    1. (1) 短文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郑重其事”说明母亲对“我”的问题,从“我们”查阅

      的资料可以看出母亲的思想感情。

    2. (2) “母亲说:‘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3. (3) 短文第⑥自然段“我一下子变得富有了”中“富有”指的是
    4. (4) 结合“链接材料”,体会短文第⑦自然段中作者的感受。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表达作者可能出现的心境。
    5. (5) 短文中反复出现“祖国”一词,说一说第⑧自然段中“伟大中华的民族之魂”具体指什么。
  • 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是宋朝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教育,立下了报国之志。

    他30岁那年,参加了礼部举行的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但遭到了大奸臣秦桧的打击,被除掉了姓名。但他仍然刻苦地攻读兵书,认真练武,准备为国建功立业。陆游34岁时当上了一个县官的属员。后来,他凭着才能又担任了一个较大的官职。可没过多久,他又一次因为坚决主张北伐,受到了投降派的排挤,被罢免回乡。

    公元1170年,45岁的陆游投奔于积极抗金的王炎旗下,真正过上了军旅生活。在军旅生活中,他竭尽全力为收复祖国北方的失地而努力,多次亲临前线去视察。由于他感受到了广大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写下了不少爱国诗篇。后来,因南宋皇帝屈膝投降,陆游的愿望又一次破灭了。

    公元1210年,陆游已经是85岁的老人了,但他仍然念念不忘北伐,念念不忘收复北方的大好河山。有一天,他感觉自己大限将至,就写下了《示儿》这首诗。写完之后,他慢慢闭上眼睛,与世长辞了。陆游虽然逝世了,但他的爱国诗篇却永远被广大人民所传诵,直到今天还激励着千万人的斗志。

    1. (1) 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竭尽全力:

      屈膝投降:

    2. (2) 陆游是一个爱国诗人,短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叙述的?
    3. (3) 陆游为什么能在军旅生活中写下不少爱国诗篇?
  • 3. 课外阅读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纽约时,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的确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语又整齐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和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

        “芳草”“眷眷”“依依”……都能使受到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从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特点的应该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背诵许多古典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

        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了。以我国古典诗词为例,全部改成拼音文字以后,还能设想原汁原味的诗词的存在吗?

    1. (1) 作者认为中国人的凝聚力强的原因有二:

      一是;二是

    2. (2) 关于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特点的东西,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3. (3) 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清明时节雨纷纷,

      爆竹声中一岁除,

      劝君更尽一杯酒,

      ,漫卷诗书喜欲狂。

    4. (4) 这篇短文写了汉字的哪些知识呢?
    5. (5) 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 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节选)

    雨果

    ①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②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从前他们对帕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③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④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⑤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注释①这里指英国殖民主义者曾毁坏希腊雅典帕特农神庙。②箧(qiè):小箱子。

    1. (1) 短文开头的“这个奇迹”指的是什么?它是怎么消失的?
    2. (2) 雨果在短文中称法国和英国为“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这表明了他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持怎样的态度?
    3. (3) 短文中的一个词语“”可以用来形容被“洗劫”后的圆明园,这充分揭露了侵略者的野蛮和贪婪。
    4. (4) 短文中多处运用反语。请找出两处。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之情。
    5. (5) “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是指;下文中有个指代词“”,也是指它。
    6. (6) 短文用了和《圆明园的毁灭》一样的写法,前半部分都是花费大量笔墨,后半部分都是。(填序号)
      A.赞美巴特勒上尉
      B.描绘圆明园的辉煌
      C.强烈谴责侵略者
  • 5.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刻骨铭心的国耻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分史料陈列厅、尸骨陈列室和卵石广场等几部分。

    走进史料陈列厅,你首先会看到墙壁上挂着的 250幅图片和文字说明。这些真实的历史记录,展示了日寇制造的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初,仅仅六个星期内,毫无人性而又发了狂的日寇,以枪杀、刀砍、焚烧、刺戮、活埋、水溺等残酷手段,对待我无辜的市民和被卸去武装的国民党军人,其中包括年逾古稀的老人和刚出生不久的婴儿,35万人惨遭屠戮!日寇把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历史名城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在陈列厅中央的橱窗里,陈列着几件当年日寇屠杀我同胞的凶器,有军刀、长枪、机枪等。其中一把叫作“助广”的军刀,至少染上了350人的鲜血,而现在,它只能作为罪证,永远趴在橱窗里。

    走进尸骨陈列室,跳进眼帘的是橱窗里的累累白骨!尤其使我悲愤的是那个只有拳头大小的颅骨,这分明是一个幼儿的遗骨啊!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而日寇连婴幼儿都不放过,难道不是企图扼杀我们祖国的未来吗?

    如果说史料陈列厅中的图片和说明,尸骨陈列室中的累累白骨,令人感到愤怒的话,那么室外的卵石广场则会给你另外一种感觉。整个大院,铺满了苍白的卵石,寸草不生。这悲凉的气氛,使人不由想起当年大屠杀后“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

    历史,不仅仅记载着过去,还给现在和将来以深刻启迪。这刻骨铭心的国耻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1. (1) “其中包括年逾古稀的老人和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这句话的作用是(    )
      A . 更能表现日寇的残忍 B . 更能表现日寇杀的人数之多 C . 更能表现日寇杀人的手法残酷 D . 更能表现日寇在中国停留的时间长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起的作用是(    )
      A . 升华主题 B . 承上启下 C . 总领全文 D . 开启下文
    3. (3) 结合上下文,推想“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意思。
    4. (4) 说说第三段“永远趴在橱窗里”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 6. 课外阅读。

    哭泣的圆明园(节选)

    张晓慧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一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选自《校园蒲公英经典阅读系列 守护心灵》武汉大学出版社)

    1. (1) 依据文章,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

      浩渺的    的罗马石柱 的壁画

      流畅的    的天空 的石块

    2. (2) 再列举两个“阴凄凄”“冷嗖嗖”形式的词语,并选择一个造句。

      造句:

    3. (3) 圆明园的遗址位于,它的肌体曾经被蹂躏,它的也经历了摧毁,冲天的大火在这里燃烧,我感受到了
    4. (4) 分析文章画线的句子,说一说,作者的“震撼”都来自哪里。
    5. (5) 你认为文章的题目叫“哭泣的圆明园”和“圆明园”哪个更好?
  • 7. 下面是奇奇组负责搜集到的有关“军人之生活”的文章,请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课文同主旨:表达对军人的敬佩)

    惦念一片绿

    高满航

    ①将要熄灯时,班长才回到宿舍。他变戏法一样,不知从哪里弄来十多根绿油油的黄瓜,兴奋地招呼大家:“快来,鲜嫩的黄瓜,祛暑解乏,一人一根。”

    ②列兵咬一口,鲜嫩脆香,觉出这明显是刚从蔓上摘下来。列兵惊奇:“这是从哪里摘来的黄瓜?”

    ③“明天带你去,一看便知。”班长笑着对他说。

    ④列兵好奇得很,不明白在这个只养得活梭梭树的干旱荒漠里,怎能长出如此鲜嫩的黄瓜?

    ⑤这天,结束训练时,夕阳尚未完全落山。“去不去?”班长笑问。“去。”列兵喜滋滋回应,他一直在等着班长呢。“走。”班长出了宿舍后直奔厨房。班长挑了两桶厨房攒下的废水正往外走。列兵赶忙去接扁担,对班长说:“我来我来。”班长努努嘴对列兵说:“你的在那边。”列兵扭头,看见洗漱池边装满水的两只铁桶。铁桶里的水是战友们洗漱完的废水经过滤后存下来的。

    ⑥挑着两桶水走在沙地上真是艰难,落地时脚后跟陷在沙里,起脚又换成脚尖戳进沙里,才走出几十米,列兵已经累得气喘吁吁。

    ⑦班长似乎不是跟列兵走在同一条路上,他随着肩上的担子有节奏地一起一落,走起来让人感觉轻松又麻利,很快就把列兵甩在了身后。

    ⑧“就在这里。”班长打开了手电筒。

    ⑨列兵看到,灯光下是四面残缺不全的土墙,铁丝对拉在土墙顶部,算是做了个屋顶,上面罩了一层塑料膜,像是一座简易的蔬菜大棚。

    ⑩“黄瓜在这里活得成?”列兵迫不及待地走进大棚。

    ⑪“咱们能在这里扎下根,咱们种下的菜肯定也能活。”

    ⑪班长跟在后面给列兵打光。列兵看到,空间狭小的大棚里只有四行菜,每行约五六米,大概也就十来株。除了黄瓜外,还有一行西红柿,一行豇豆,一行茄子。在电筒的光照下,四行菜和它们的四行影子根挨着根,就像八队整装待命的士兵。

    ⑬“慢点,可千万别踩着了。”列兵弯腰往里走的时候,班长急忙叮嘱。列兵顿时紧张起来,不时看着脚下,就像他踩着的不是菜地,而是地雷阵。他也惊喜,在这干旱的荒漠里,竟真就长出了嫩绿的蔬菜。

    ⑭列兵在大棚外面舀水递给班长,班长猫着身子在里面浇。班长每浇一株菜的时候,都轻轻地捋起底部的叶子,让水恰到好处滴在根部,每株菜不多不少,正好一瓢水,浇完菜之后,班长又小心翼翼地理好根部的叶子。仿佛每一株菜都是襁褓中的婴儿,需要他无微不至的呵护。

    ⑮“走吧,回。”班长担着空桶走在前面。

    ⑯列兵把不舍的目光从菜地里收回,挑起空桶紧跟在班长身后。班长大踏步走在前面,列兵紧跟着他投在月光下晃动的影子。那一小片盖着白色塑料膜的蔬菜大棚早已不见了踪影,列兵却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回头去望,仿佛那里藏着他心心念念的宝贝。列兵的家在南方,19年的人生里,他从未如此惦念一片绿色。

    ⑰“加快速度。”班长在前面催了。“哎——来了。”列兵匆忙回应。

    ⑱班长已经超出他五六十米。列兵不得不收回对大棚里那片绿色的惦念。他跑步去追班长,空水桶晃动的“吱扭扭”声在荒漠里分外响亮。

    (文章有删改)

    1. (1) 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请根据内容梳理并填空。

      惦念一片绿

      起因

      ,列兵想明白其中原因。

      经过

      列兵跟随班长,

      结果

      班长担着空桶,列兵

    2. (2) 第⑭段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班长怎样的情感?(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班长每浇一株菜的时候,都轻轻地捋起底部的叶子,让水恰到好处滴在根部,每株菜不多不少,正好一瓢水,浇完菜之后,班长又小心翼翼地理好根部的叶子。

    3. (3) 有人认为文章第④段可以删掉,不影响文章大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4. (4) 挑战题

      文章中提到“列兵却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回头去望”,如果此时你是列兵,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说说你的心理活动。

      那一小片盖着白色塑料膜的蔬菜大棚早已不见了踪影,列兵却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回头去望,仿佛那里藏着他心心念念的宝贝。

      温馨提示:可以从惦念蔬菜是否安稳生长、蔬菜在荒漠生长的启示等方面想象哦。

  • 8.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1】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材料2】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节选)

    【材料3】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留学,这批学生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当半数孩子开始了他们的大学学业时,大清国却突然提前终止留学计划,召留美幼童回国。这批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学子是中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

    ——百度百科《留美幼童》

    【材料4】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就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这样的民族也一定是能够自强的民族。

    ——周恩来

    1. (1) 材料较多,要提高阅读速度。综合4个材料,下面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 . 没有必要送这些只有十多岁的孩子赴美留学。 B . 当时的中国人丧失了斗志。 C . 当时的中国还是很强大的。 D . 政府柔弱,但国家和人民正在为中华复兴努力。
    2. (2) 根据上面的材料,我知道了;梁启超认为中国兴亡在于;周恩来认为富强中国还需要
    3. (3) 如今,有人提出旧地重修圆明园,请谈谈你的看法。
    4. (4) 今年是建国74周年,请写出两个赞颂伟大祖国的四字词语:
  • 9.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是中国人

    生命历程中,总有一个故事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些话语让我们心潮澎湃,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奋然前行。

    偶然读到吉鸿昌的传记,不禁心潮翻滚,感慨万千。赤心爱国的吉鸿昌在美国时,有人告诉他,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礼遇。

    吉鸿昌怒不可遏,说:“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此,他特意做了一枚木胸卡,上面用中文写着:“我是中国人!”而且随时随处佩戴,直面那些看不起中国的人。

    “我是中国人!”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我是中国人!”这是铿锵作响的五个字,更是慷慨激昂的宣言;是民族责任心的表白,更是民族自尊的呐喊!能够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不卑不亢地喊出来,便是英雄。

    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孙中山喊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戚继光矢志抗倭,谭嗣同以身殉国,邓世昌为国捐躯,钱学森毅然回国……国家陷于危难之际,国人便奔走呼号,慷慨赴难。每当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儿女便重整山河,解民倒悬。这不正体现了一脉相承、世代相表的爱国之情吗?这不正是民族责任心吗?多少爱国者以自己的行动在中国历史上矗立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让我们大声地喊出来:“我是中国人!”

    1. (1) 根据意思从短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 

      形容待人态度得体,分寸恰当。

    2. (2) 读短文第3自然段,你从吉鸿昌的行为中体会到(    )(多选)
      A . 吉鸿昌的拳拳爱国心。 B . 吉鸿昌面对不公平对待时不卑不亢。 C . 吉鸿昌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D . 吉鸿昌敢于向看不起中国的人挑战。
    3. (3) 短文第4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请你给它换个说法,保持意思不变:
    4. (4) 请你再举出一个历史上关于爱国的事例:
    5. (5) 爱国,不是一句口号,它应该体现在生活中。那么,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该怎样做来体现自己的爱国之心呢?
  • 10. 聪聪负责展厅三,他准备了下列有关爱国的作品,请你阅读,感受不同时代的爱国情。

    【材料一】

    州 桥

    [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①。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②来?

    【写作背景】宋孝宗乾(qián)道六年,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渡过淮(huái)河,踏上中原土地,感慨很深,此诗为过汴(biàn)京时所作。作者写这首诗时,汴京已沦陷了四十余年。

    注释:①等驾回:等候宋朝天子的车驾回来。驾,皇帝乘的车子。②六军:古时规定,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天子设六军。此处指南宋的军队。

    【材料二】

    泪洒界碑

    黄廷学 陈 武

    ①冬日的高原,寒风刺骨。一片苍茫间,一支巡逻分队由远及近,在冰雪覆盖的荒原上艰难跋涉。那一串串深一脚、浅一脚的印记,很快被大雪覆盖。

    ②领队的是二级上士王建飞,寒风早已将他的脸吹成了绛紫色,一双猎鹰般的眼睛却依旧炯炯有神,不断观察着四周的地形。这是他最后一次执行巡逻任务。

    ③“前面的山口,道路左侧有暗坑,一定要多留心!”王建飞放缓脚步,边走边将下雪天的识路经验传授给身后的上等兵农盛观。

    ④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王建飞努力迎着风雪挺直身子,想尽可能地为后面的战友多挡一点风雪。

    ⑤经过3个多小时的跋涉,巡逻分队顺利到达界碑。趁着休息间隙,王建飞倚靠着一块青石,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回忆并记录下了沿途的各种“参照物”:凸出的山石、分开的岔道、狭长的山谷……

    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后它就交给你了!”合上笔记本,他的手指又一次摩挲着封面,随后恋恋不舍地把它递给农盛观。

    ⑦当兵的第3年,王建飞便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

    ⑧那年春天,王建飞第一次作为领队前往一处界碑执行巡逻任务,同行的还有几名新兵。由于出发前天气良好加上路况较熟,王建飞自信满满地出发了。队伍行进至某处山口时,天空忽然飘起了雪花。雪越下越大,蜿蜒在山谷中的巡逻小道很快便被白雪覆盖。

    ⑨望着前方白茫茫的一片,王建飞犯了难。他铺开手中的地图,却发现很多要素还没来得及标注。为了不耽误任务,他只能凭感觉带领队伍向前走,结果巡逻分队偏离了正确路线,不得不按照沿 途做下的标记原路返回。

    ⑩打那以后,每次巡逻,王建飞都会揣上一个笔记本,将途中容易走错的地方一一记录下来。12年间,王建飞共执行巡逻任务200多次,总结各类天气下道路笔记30余条,排除意外险情14次。

    ⑪农盛观接过笔记,感觉手里沉甸甸的。他的视线定格在笔记本的右下角,那儿有被炭火烧过的痕迹。他倏然想起,一年前自己在翻阅这本笔记时,不慎将其掉进了火炉里。王建飞没有丝毫犹豫,直接伸手将笔记本从火炉里捞了起来。农盛观抬起头来,迎着老班长灼灼的目光,用力地点点头。

    ⑫雪后边关,风停雪住。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直射下来,界碑在冰雪掩映下,闪着金色的光芒。王建飞俯下身子深情地吻向界碑,滚烫的泪水沿着“中国”二字缓缓滑下。 

    (文章有删减) 

    1. (1)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 材料一中的“年年”表现出了百姓们年复一年望眼欲穿的情景。 B . 材料一这首诗形象地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盼望朝廷收复失地的殷切心情。 C . 材料二中多处描写恶劣的环境,更好地烘托了边防战士的形象。 D . 材料二中运用倒叙的手法交代了做笔记的缘由,使情节更完整。
    2. (2) 新考法 批注法 阅读时可通过作批注的方式来记录阅读感受,请你完成下面的批注。

      原句

      批注类型

      旁批

      趁着休息间隙,王建飞倚靠着一块青石,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回忆并记录下了沿途的各种“参照物”:凸出的山石、分开的岔道、狭长的山谷 …

      赏析式批注:赏析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

      原句

      批注类型

      旁批

      12年间,王建飞共执行巡逻任务200多次,总结各类天气下道路笔记30余条, 排除意外险情14次。

      感想式批注:

      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此 处人物的形象特点。

    3. (3) 结合材料一中的写作背景,你能从古诗中体会到怎样的情感?(3分)
    4. (4) 下面的链接材料和《泪洒界碑》一文表达的情感相似,它们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链接材料】2023年9月20日,在海拔4060米的中吉1号界碑旁,守护边境45年的护边员毛拉艾麦提。提里万迪光荣退休。在仪式现场,民警郑重为他卸下护边员肩章和袖标。他轻轻擦拭界碑,为它描红。大雪纷飞中,他深情亲吻界碑,泪洒现场令无数人动容。

    5. (5) 无论是古代的诗人、又或是当代的边防战士,他们来自不同时代,但有着同样的情怀,请你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作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应该如何做。

      【链接材料】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