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教学质量...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一上·船山期中) 秦朝前期,每有大政,必召群臣廷议。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等提出“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秦始皇“下其议于群臣”,举行廷议。对于王绾的建议,“群臣皆以为便”,而廷尉李斯则以“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为反例,建议行郡县制,最终,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决定实行郡县制。由此可见,秦朝前期的廷议(     )
    A . 避免了君主“兼听独断” B . 折射出相权与君权的相互制衡 C . 体现出朝廷决策的审慎 D . 保障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 2. (2024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通典·职官》记载:“至惠帝三年,又遣御史监三辅郡,察词讼,所察之事凡九条,监者二岁更之。”《汉旧仪》记载:“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尝以秋分行部,日食,即日下赦书,命刺史出刺,并察监御史。”这体现出汉初(     )
    A . 郡守监守自盗情况严重 B . 中央政府重视对地方的监管 C . 诸侯王势力已遭到削弱 D . 中枢机构制衡机制日益强化
  • 3. (2024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明朝时期,关于稽查章奏,《大明会典》将其归于“六科”项下,而张居正考成法则规定该职责不仅属于六科,也属于内阁,且内阁成了最后的监督机关;关于考察的账本,相应地由两本变成了三本,其中一个附本送交内阁。张居正考成法的这些规定(     )
    A . 加剧明朝官僚机构的冗杂 B . 有利于提升内阁的政治地位 C . 强化了中央权力制衡机制 D . 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君相矛盾
  • 4. (2024高二上·江西月考) 在推翻王政统治后,罗马设立了两个执政官来代替“王”的地位。但是执政官是由民众会议的机构之一“森都利亚”大会选举产生,并将执政官的任期设置为一年,在规定期间内不得连任,同时当选的两位执政官拥有同等权力,彼此拥有否决权。这些规定表明当时古罗马(     )
    A . 注重防止国家权力运行中出现专制独裁 B . 对外不断扩张冲击了国家政治结构 C . 帝国时期宪政制度的核心是权力的平衡 D . 政治制度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 5. (2024高二上·江西月考) 英国《大宪章》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并规定:“凡自由民除经其贵族依法判决或遵照国内法律之规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监禁、没收其财产、掳夺其法律保护权,或加以放逐、伤害、搜索或逮捕”"任何人,未经其贵族依法判决而被强夺或取去土地、城堡、自由权或合法权利者,朕应立将原物归还之”。据此可知,《大宪章》(     )
    A . 阻碍了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建立 B . 维护了资产阶级群体经济利益 C . 体现了政治妥协兼顾多方利益 D . 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 6. (2024高二上·江西月考) 下图是1914年某报刊上出现的一幅漫画。该漫画(       )

    A . 揭示出政治转型的艰难曲折 B . 寓意着民主共和是时代潮流 C . 体现出民众对袁氏复辟不满 D . 表明政治改革缺乏群众基础
  • 7. (2024高二上·江西月考) 1995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规定》,将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农村和城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07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首次明确规定了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省、直辖市选举农民工代表。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       )
    A . 基层民主建设成果显著 B . 城乡间的发展差距缩小 C . 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进 D . 政府管理结构得到优化
  • 8. (2024高二上·江西月考) 李鸿章曾在慈禧太后面前自称为“康党”,要求列名和资助强学会,后为了保护李氏家族利益公开反对变法。张之洞先后向清廷举荐梁启超等数十名思想开明、通洋务、懂西学的新派人士,但后来为“恐忤廷逆”解散了上海强学会。这反映出(     )
    A . 维新派主导的社会改革急于求成 B . 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协调 C . 洋务派应对社会变局的矛盾心态 D . 拯救民族危亡已成为社会共识
  • 9. (2024高二上·玉溪月考) 据统计,中国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2007年的655个。城镇化水平已由2000年的36.2%提高至“十五”期末的43.0%,再到2007年的44.9%,年均增长1.24%。1988~2007年,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幅达21.6%,占GDP的比重由1988年的28.6%上升到2007年的40.1%。这主要缘于我国(     )
    A . 城市化区域均衡性发展的增强 B .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C . 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劳动力转移 D . 城市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
  • 10. (2024高二上·江西月考) 如表所示为汉代政府对部分行政长官职责的规定。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

    郡国长官

    “进贤劝功,决讼检奸,劝民农桑,振求乏绝,案讯诸囚,论课殿最,并举孝廉”

    县令(长)

    “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

    秩(乡的行政长官)

    “主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贼多少,平其差品”

    A . 提高了官员综合素养 B . 强调了地方官员的教化职能 C . 打击了士族门阀势力 D . 表明“礼法结合”向基层渗透
  • 11. (2024高二上·江西月考) 公元972年,宋太祖下诏:“诸道举人,自今并于本贯州府取解,不得更称寄应。如从化外至者,先投牒开封府,奏请得旨,方许就试。”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诏令规定:“诸州长吏解送举人,取版籍分明,为乡里所推,仍十人为保。保内有行止逾违者,连坐,不得赴举。”这些举措说明宋朝(     )
    A . 赋税与行政管理已趋向一体化 B . 科举考试与官员任用脱节 C . 注重发挥户籍在科举中的作用 D . 政府加强了社会基层治理
  • 12. (2024高二上·江西月考) 唐代规定:御史经过三次考核合格,方可获得升迁。宋代规定:“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监察御史。”金代制定了《监察御史黜陟格》,将御史的任职表现分为三等,“以所察大事至五,小事至十,为称职;数不及,且无切务者为庸常;数内有二事不实者,为不称职”。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 . 监察呈现出专职化的特点 B . 监察体系缺乏必要独立性 C . 监察官员的综合素质较高 D . 注重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
  • 13. (2024高二上·江西月考) 1885年,日本颁布《官吏纲要》,规定“凡官吏有悖离忠顺,依其情节之轻重予以告诫、谴责或惩罚”。《官吏纲要》同时也规定录用官员必须通过考试,考试分为学术考试和普通考试两种;强调官员要有能力、办事快等。据此可知,当时日本官僚制度(     )
    A . 确保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B . 防止了政党政治带来的弊端 C . 具有保守与进步的双重性质 D . 移植了西欧文官的选拔要求
  • 14. (2024高三下·浙江模拟)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家自主任命大量与自己政见相同的高级文官,并对失去文官体制传统保护的高级文官实行合同制。高级文官的工作绩效主要由政治性的部长和主管来评估,高级文官为了获得奖励,不得不积极响应政治领导人的政策。这些情况的出现(     )
    A . 严重阻碍了政治与管理结合 B . 推动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C . 打破了传统的权力制衡机制 D . 背离了文官保持政治中立的原则
  • 15. (2024高二上·江西月考) 南京国民政府规定,“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甄拔各项任职公务员,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主考官由中央特派”。1938年规定“各机关需用人员时,得申请举行考试,并应于试期1个月前拟具办法由考选委员会转呈考试院核准举行”,同时取消典试委员会和试务处的设置。国民政府关于公务员选拔措施的变化(     )
    A . 为适应战时人才选拔创造了条件 B . 继承了北洋政府时期实行的文官制度 C . 凸显出公务员的选拔具有开放性 D .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和国家治理水平
  • 16. (2024高二上·高州期中) 我国《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指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报考者应予照顾。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退役军人应予照顾……对偏远地区的报考者,经省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的,可适当放宽年龄和学历要求。”这些规定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 )
    A . 取代了党管干部的人事制度 B . 侧重于扩大人才选拔实施范围 C . 招录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D . 重视结合本国实际和实质公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 17. (2024高二上·江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后,置御史台,于洪武十五年更置都察院,并初设监察御史,分为十二道,后又几经调整,洪武十七年,更定都察院官制,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金都御史,下辖有直属机构和内外监察御史。与此同时,洪武二十年,正式定分设于六部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在朱元璋的主持下,先后制定了《出巡相见仪礼》《奏请点差》和《巡历事例》。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明大诰》有载:“若民从朕命,着实为之,不一年之间,贪官污吏尽化为贤矣。为何?以其良民自辨是非,奸邪难以横作,由是逼成有司以为美官。其正官、首领官及一切人等,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

    ——摘编自曾丽玮《明代监察制度的特色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

    1978年经美国国会批准、由卡特总统签署的《监察长法》明文规定,监察长及其办公室是负责审计和刑事调查的独立部门。法律规定各部委的监察长都由总统直接任命,并须经 参议院同意,只有总统有权撤换监察长。《政府道德法》对财产申报的种类、人员、内容、审查以及利益冲突的解决等作了详细的规定,还要求设立联邦政府道德署,政府各部门也要设立道德官员办公室,并对这些专门机构的职能、权限和运作程序作出规定,从而使执法主体、执法内容和监督对象在同一部法律之中予以明确。美国《道德改革法》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在任职前报告并公开自 己以及配偶的财务情况,包括收入、个人财产等,以后还须按月申报。美国《联邦刑法典》规 定,任何政府官员如果收受的财物价值超过7000美元,就要处以相当于其收受财物价值3 倍的罚金,或者判15年以下的监禁,或者取消其政府官员的资格。

    ——摘编自樊曼莉《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朱元璋为加强监察制度建设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国家行政监察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明初中国和现代美国行政监督对我国的启示。
  • 18. (2024高二上·江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向外国派遣公费留学生始于1872年。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的《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规定,根据回国毕业生各人所长“分别奏赏顶带官阶差事”。1899年,总理衙门提出,对毕业回华得有文凭之各类学生,由总理衙门或各省督抚考试,以“评定优劣,量材委用”,在此尚未规定授予科名。1901年,清廷要求对于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国者,统一组织考试,并分别给子各项出身奖励。1904年,清廷学务处拟订第一份留学毕业生考试章程《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并于1905年举办第一届考试。该考试将学成考试和入官考试分开,学部举办的是学成考试,只授科名(如进士出身、举人出身等),不授官职,须再通过廷试(入官考试),才能授予实官,廷试仿照旧式科举办法举行。学成考试均须先行预试(甄录试),预试平均成绩不满50分,不得参加正场考试。当时,学部针对留学生中的旁听生、插班生等现象,指出“存取巧,论其成绩,既与本科正班生有别,又非预备进入本科,似非国家遣生求学之意。”

    ——摘编自荆月新《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机制创新及其局限》

    材料二  清末留学生考试的部分情况

    预试

    正场考试

    廷试

    年份

    参加人数

    合格人数

    时间

    合格人数

    届数

    录取人数

    1908

    178

    127

    1905〜1911

    1 388

    4

    824

    1909

    383

    235

    1910

    721

    560

    1911

    587

    526

    ——摘编自谢青《略论清末民初留学毕业生考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 19. (2024高二上·江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地政权建立之后,各级政府都把改造与健全村政权、提高村政权的效能与村干部的质量作为不断完善根据地政权的重要环节,例如,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强调要掌握组织(村政权的群众基础,组织、民主制度等之健全)、掌握干部(村干部之审查、考核、训练、奖惩)及检查村政权对各种政策法令之执行情况。各根据地先后按毛泽东同志的指示进行了选举,如晋冀鲁边区临时参议会议员134人,共产党员只有46人,占34.6%;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全体工作人员中,国民党员占3/10,而共产党员只占1/10;晋西北行署共产党员只占33,8%,而党外人士占66.2%。从1941年开始,大部分根据地都先后进行了机构精简,陕甘宁边区政府直属机关从35个减少至22个,专署及政府内部机构从原来的8个减至4个,边区共裁并机关及科室计100个。通过各级参议会,对各级行政、司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实行监督;选民对各级行政和司法部门负责人直接监督。

    ——摘编自孙树青李丽斌《论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二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崭新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框架,确立了以宪法为根本大法的法律体系和法制框架,形成了以党治国、党政统一的政治体制模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宪法》,进一步肯定、确认了便于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79年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1954年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从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到1958年,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从制定到全面形成并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推广的时期。

    ——摘编自何苑《试析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与历史经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给你带来的启示。
  • 20. (2024高二上·江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现代社会学家大卫·理斯曼把资本主义社会自产生以来到20世纪40年代的发展过程区分为两个不同阶段的革命,“第一次革命在过去的400年里荡涤了统治人类大部分历史的以家庭或家族为核心的传统生活。这次革命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工业革命以及17、18、19世纪的政治革命等。这次革命仍在进行中……”他所谓的第二次革命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兴起的消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第一次革命的兴盛时期。1844年之后,马克思通过整合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潮,描述了从中世纪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过程。

    ——摘编自仰海峰《马克思的社会转型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社会转型”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予以简要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