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股(官机折价) | 商股 | 官商股合计 | ||||||||||
地方公款 | 私人及团体投资 | 未确定身份 | ||||||||||
通州 州蜀 | 海门积谷 | 泰州分蜀 | 盐务公款 | 官僚 | 商人 | 地主 | 团体及慈善捐款 | 厂董 | ||||
股额 | 250000 | 1000 | 2000 | 15500 | 400 | 64900 | 25400 | 800 | 12000 | 4100 | 46000 | 445100 |
占比 | 56.17% | 0.22% | 0.45% | 3.48% | 0.09% | 14.58% | 5.71% | 0.18% | 2.70% | 0.92% | 10.33% | 100% |
时间 | 事件 |
1953年 | 进行抗美援朝战争,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
1954年 | 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
1954年 | 中印、中缅发表联合声明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
1964年 | 与法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成为与新中国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大国 |
1965年 | 周恩来应邀参加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第一次亚非会议十周年庆祝活动 |
材料一 汉代学者刘向《别录》云:“蹴鞠者,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今军士无事,得使蹴鞠。”西汉名将霍去病在塞外征战时,“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蹴鞠”。唐人徐坚说:“鞠即球字,今蹴鞠曰球戏。”。杜甫《清明》诗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王建《宫词》中的“寒食内人长白打(蹴鞠的一种踢法),库中先散与金钱”。
——摘编自顾向明、刘晓华《略论汉魏唐宋时期蹴鞠运动的兴盛》
材料二 宋代鞠的制作工艺精细、严格从八片尖皮的缝制形式发展为用十二片香皮砌成,并且均“熟硝黄革,实料轻载”,在重量上要达到“正重十二两”。在汴梁和临安城,官家的踢球艺人称“左右军”和“祗应人”。民间踢球艺人主要集中在临安城的“瓦子”(娱乐场所)卖艺糊口。民间组织——“圆社”“齐云社”等产生,其中包括以职业蹴鞠艺人组成的职业行会和由富家子弟组成的业余蹴鞠组织。“圆社”有严格的社规,规定了技术标准和竞赛规程,称“球门社规”和“白打社规”。当时有“不拘贵贱齐云社,一味模棱天下圆”之称。宋徽宗曾说:“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圆’,但踢何伤。”筑球比赛大多是在朝廷盛大宴会中进行表演,宫中有专业的“筑球军”,“每春秋三大宴”,招待外宾的筵宴和一些重要的礼仪场合,都要有筑球军表演。
——摘编自徐秀玲、徐秀芹《宋代蹴鞠运动的繁荣及成因》
材料一:科技的发展是英国崛起的重要因素。1624年,英国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英国国王是该学会的保护人。之后众多科学研究学会得以建立。18世纪中期,英国每年批准专利不到300项,19世纪中期上升到4500项左右。这些专利被迅速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推动了众多行业的进步。这一时期,英国大学实行教育内容改革,把科学技术引入大学教育。与此同时,大量的英国专业技术人员到欧洲大陆留学,技术移民尤其是熟练工也从欧洲其他地方来到英国参与工业发展。
——摘编自常娜《英国应对近代大变局的经验和启示》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1949年11月,党中央组建中国科学院,承担全国科技事业管理工作。通过构建计划引领、统筹分配、组织动员,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我国建成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举国体制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任务,我国实现了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跃升。中共十四大后,运用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摘编自唐亚林、郝文强《新型举国体制:历史演变、时代特征与模式构建》等
材料一 1822年,(英国)殖民政府划分了新加坡不同族群的聚居区域,华人社区根据不同的方言群,依次再划分为较小的居住地。1964年,新加坡政府开始实行“居者有其屋”政策。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强调:“种族暴乱的惨痛经历,促使我和同僚们更加坚决地下决心建设一个平等对待所有公民,不分种族、语言和宗教的多元种族社会”。按规定,建屋局在销售和分配组屋(政府承担建筑的公共房屋)时,同一组屋和邻区由不同比例的族群构成。组屋的购买者必须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是新加坡社会的基础单位,是新加坡国家的价值观之一。
——摘编自夏玉清《试论新加坡组屋政策与国家认同》
材料二 为了鼓励华人讲华语,新加坡政府从1979年开始推行讲华语运动。在华文教育的问题上,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增加华文学习的时间和内容,提高新加坡的华文教育水平。从1991年开始,由政府推动,新加坡各大传媒、人民协会、国家艺术理事会、工商团体、宗乡会馆、文艺及基层团体等联合策划的新加坡“华族文化节”连续不断地每两年举办一次。2008年9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宣布,将由教育部和国立教育学院成立一所“华文教研中心”,在未来五年内分批培训全国4000名华文教师,以强化和提高新加坡的华文教学水平。
——摘编自曾玲《社会变迁、国家因素与当代新加坡华人社会宗乡文化之复兴》
材料 作为不同地区的文明,因文明的属性不同,其创造的相关成果也各不相同。……从历史上看,一个文明可以和一个国家重合,也可以在空间上超越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可以包括国家的一种类型,也可以囊括国家的多种类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与习俗,孕育了不同的文明,而不同的文明又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迄今为止,世界上的文明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摘编自杨共乐《文明与文明观刍议》
请以“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