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贺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 1.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当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北方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良渚文化,在它们的区域内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华文明(     )
    A .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B . 具有继承性 C . 具有多源和共融的特征 D . 具有相似性
  • 2. (2024高一上·兰州新月考) 《礼记·明堂位》曰:“夏后氏百官”;《左传》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孟子·滕文公上》曰:“夏后氏五十而贡。”这些记述说明夏代可能已经(     )
    A . 产生私有财产 B . 形成权贵阶层 C . 实行王位世袭 D . 出现国家机器
  • 3. (2024高一上·兰州新月考) 商代方国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方国首领只需臣服于商王,仍是其部落首领。而西周受封诸侯对周天子有镇守疆土、勤于王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这种变化说明西周(     )
    A . 确立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B . 国家结构相对紧密 C . 王室始终确定诸侯王人选 D .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 4. (2024高一上·兰州新月考)  整个西周社会组织是“以宗族为经,家族为纬”,“国”和“家”紧密结合,这是西周社会组织的特点。......周天子与绝大多数的诸侯都是亲戚关系,同姓诸侯不是他的兄弟就是他的子侄,异姓诸侯通过婚姻与他形成甥舅之亲。这表明( )
    A . 西周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B . 西周通过分封制强化国与家的联系 C . 宗法制度是分封制实行的重要保障 D .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 5. (2024高一上·兰州新月考)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体现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 . 依靠嫡长子继承制来巩固奴隶主政权 B . 借助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 C . 利用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对地方控制 D . 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统治
  • 6. (2024高一上·兰州新月考) 春秋中叶,出现了“诸侯城周”的勤王举动;五霸争长仍然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同样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这些现象(     )
    A . 表明分封制尚未瓦解 B . 彰显了周王共主地位 C . 维护了周朝的统治秩序 D . 说明周王权威未下降
  • 7. (2024高一上·兰州新月考) 春秋时期戎和狄与华夏杂居,互相融合,人们把畜力和农耕技术结合起来,遂发明了牛耕。于是,牛便由单纯用于祭祀变为农业生产工具。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
    A . 民间冶铁业技术较先进 B . 民族融合推动生产发展 C . 各地农业发展趋于均衡 D . 国家统一进程不断加速
  • 8. (2024高一上·兰州新月考) 孔子的三千弟子是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家,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这主要得益于孔子的哪一项思想(     )
    A . 为政以德 B . 有教无类 C . 仁政 D . 尚贤
  • 9. (2024高一上·兰州新月考)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利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各国纷纷开展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A . 工商食官格局确立的必然要求 B . 变更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C . 建立封建政治经济秩序的需要 D . 维护土地国有制经济形态
  • 10. (2024高一上·兰州新月考) 战国时期,秦国规定如果男子成年不另立门户,其所在基层什伍组织中的里典和伍老,要按“匿户”的罪名受到惩处,以至于秦因出现“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社会风气。这一做法(       )
    A . 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B . 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 C . 增强了秦国经济实力 D .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 11. (2024高一上·兰州新月考) 魏国推出“平籴”政策,通过统治者的力量来征购粮食,从而控制粮价;秦国则实行“粮食专卖制”,让粮食无法私下自由买卖;商鞅更改的“六律”之一就是“关市律”,对商业市场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此外,齐国对于粮食和货币也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上述措施意在
    A . 避免商品经济高速发展 B . 阻碍新经济因素成长 C . 严格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D . 维护当时国家的统治
  • 12. (2024高一上·兰州新月考) “秦朝最高的监察官是御史大夫,他单独开府办事。在中央,他领导着御史中丞和侍御史,上督丞相,下察百官;在地方,他通过派往地方的监御史,监察地方行政官员。监御史由中央御史系统派生而来,也有专门的官署,称‘监府’,一般不隶属地方衙门”。这说明秦朝( )
    A . 创立巡视监察制度 B . 监察体系相对独立 C . 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D . 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 13. (2024高一上·兰州新月考)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和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都强调官吏“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与此相应,秦政府也在制度上对官吏尽孝提出要求并提供支持。其直接目的是(  )
    A . 加强思想控制 B . 整顿社会风俗 C . 提倡以吏为师 D . 提升儒家地位
  • 14. (2024高一上·兰州新月考)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之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其观点意在说明(     )
    A . 秦朝奠定了后世版图基础 B . 地方治理有利于君主集权 C . 中央集权体制具有合理性 D . 专制暴政与秦朝灭亡无关
  • 15. (2024高一上·兰州新月考) 下列史料是一历史研究小组收集的部分文献史料,据此分析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1.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2.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3.王者受命,即受天命,受之天命即所谓正统

    4.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A . 国家大一统局面正式形成 B . 封建专制皇权的形成与发展 C . 士人的国家认同观念增强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 16. (2024高一上·兰州新月考) 秦统一后,征发无度,两千万人口的国家,北筑长城役使40万,南戍五岭50万,修建始皇陵70万,百姓不堪重负。上述现象(     )
    A . 体现了郡县制的特点 B . 助长了秦始皇的穷奢极欲 C . 引发了秦末农民起义 D . 限制了秦帝国的人口增长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 17. (2024高一上·兰州新月考)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

    材料二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其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吕氏春秋·当务》

    材料三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其主要目的又是什么?

    (2)据材料二,太史据法而争的理由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 18. (2024高一上·兰州新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时期,诸夏又称诸华,或合称华夏,含有民族文化优越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往往强调遵行周礼,以是否遵行华夏礼乐文明为区分夏、夷的最高标准,但同时也没有忽略夷、夏的族类差别,注意到夷狄与华夏在语言、习俗、经济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戎狄荐居,贵货易土”。

    材料二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经过剧烈的分化、兼并、吸收、统一、只剩下了齐、韩、赵、魏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附庸小国。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至战国时期已为华夏所吸收、交融。南方的楚国在春秋前期就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至战国时已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逐渐与华夏民族交融,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交融,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华夏认同的内涵。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时期华夏认同发展的意义。
  • 19. (2024高一上·兰州新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由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税收制度逐步瓦解,顺应经济发展的初税亩等税收制度被确立。西周封建式统一局面崩解、诸子百家在政治思想方面也大都要求君主集权与统一。春秋末期,士阶层的崛起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国君们任命出身不高、威胁更少的士来担任高级职务,有些强大的卿大夫如晋国的赵氏、韩氏、魏氏,以及齐国的田氏在战国时期成为诸侯以后,继续任命原来为他们服务的士来担任新国家的高级职务,以强化集权统治。战国时代,各国通过变法活动,改变了旧有的地方政治结构,如楚国、齐国、秦国推行的县制或郡县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李岩杰《重铸统一的历史演变——从西周封建式的统一到秦代皇权专制式的统一》

    材料二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在复杂的政治势力升降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中,有些诸侯国开始取消或剥夺世袭权力,出现了新的地方管理体制——郡县制,这种地方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后被秦始皇推广到全国。秦代在基层广泛实行乡里制度,县以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与乡里制度紧密相连的是户籍管理上的什伍制度。秦代地方管理制度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管理体系。

    ——摘编自刘素娜《浅析秦代的地方管理体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成功“改变了旧有的地方政治结构”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管理体系”的具体表现及其历史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