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如图乙所示的机械秒表,其示数为s。
(3)实验室里常用温度计是根据的规律制成的;如图丙所示是某同学测体温时体温计的一部分,它的示数是℃,使用体温计时(选填“能”或“不能”)离开人体读数。
(1)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
(2)该实验应选用选填(选填“大冰块”或“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且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华应选用(选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
(3)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当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如图丙是整个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由图像可知根据图像特征可判断冰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冰熔化的过程是段(用字母表示),在第4分钟时处于状态;
(4)图像丙中,在实验过程中BC段和DE段,温度保持不变,此过程中。
A.都不吸热 B.BC段吸热,DE段不吸热
C.都吸热 D.BC段不吸热,DE段吸热
(1)实验时,小玲发现小车下滑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这时她应该(增大/减小)木板的坡度,或者换用更(长/短)的木板;
(2)实验装置调整好后,小玲重新进行了实验,她用停表测得小车通过S1、S2这两段距离所用的时间分别为3s、4.5s,用刻度尺正确测量出S2的长度为90.0cm,那么小玲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应该是,她所测量的AB段的平均速度为m/s,AC段的平均速度为m/s,小车做的(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不正确),这样测出的速度(大于/等于/小于)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1)D5326次动车组从临汾西站到平遥古城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若D5326次动车组以180km/h的速度完全通过某隧道所用时间为40s,则该隧道的长度是多少?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水温/ | 90 | 92 | 94 | 98 | 98 | 98 |
(1)某一次数据没有记录,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请将漏填的数据填在表格内;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当时水的沸点是 , 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压。(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
(3)当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杯中冒出的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沸腾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的体积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
(4)实验时,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过长,为减少加热时间,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A.加大酒精灯火焰 B.用初温较高的水 C.增加烧杯中水的质量
人工降雨
原来,地表水变成的水蒸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团便是“云”,云中的微小冰粒直径只有0.01毫米左右,能长时间地悬浮在空中,当它们遇到某些杂质粒子(称为冰核)便可形成小冰晶,而一旦出现小冰晶,水汽就会在冰晶表面迅速凝结,使小冰晶长成雪花,许多雪花粘在一起成为雪片,当雪片大到足够重时就从高空飘落下来,这就是降雪,若雪片在下落过程中碰撞水滴,水滴凝结在雪片上,便形成不透明的冰球(称为雹)。如果雪片下落到温度高于0℃的暖区就熔化为水滴,便下起雨来。
有云未必就下雨,是因为冰晶的数目太少了,运用云和降水的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催化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水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称为人工增加降水,其原理是通过散播催化剂,影响云的物理过程,使在一定条件下本来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受激发而产生降水;也可使本来能自然降水的云,提高降水效率,增加降水量,散播催化剂的方法有飞机在云中撒播、用高射炮或火箭将碘化银炮弹射入云中爆炸和地面燃烧碘化银焰剂等。
和巨量的水滴相比,升上高空的碘化银只是沧海一粟,在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人们绝不会感觉到碘化银的存在,人工降雨已有一段历史,技术较为成熟,不必对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心存疑虑,碘化银作为人工降雨的物质比干冰更好,碘化银可以在地上散播,利用气流上升的作用,飘浮到空中的云层里,因此利用碘化银比干冰降雨更简便易行。
(1)施行人工降雨时,飞机在云层里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而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遭遇冷而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在下落过程中又成小水滴落下来;(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上面的文章内涉及的物态变化中放热的有:、、;
(3)听到雷声知道将要下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选填“信息”或“能量”);
(4)面对缺水,试说出一种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