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曲靖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阶段评估卷(一...

更新时间:2024-11-2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4七上·昆明月考) 《航拍中国》第三季第一集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约170万年前,他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据此判断,这一集介绍的省份是(     )
    A . 陕西 B . 湖北 C . 云南 D . 山东
  • 2. (2024七上·昆明月考) 如图是2021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页的一幅图。这幅图反映了(       )

    A . 北京人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 B . 北京人正在烧烤水牛等家畜 C . 北京人学会了用火改善生活 D . 北京人烧烤的食物中有甘薯
  • 3. (2024七上·昆明月考) 2024年1月,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成功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据考证,它距今约5万-7万年,是罕见的同时发现大量石器、动物与植物遗存的旧石器时代综合性遗址。下列早期人类中,与其生活年代最接近的是(     )
    A . 元谋人 B . 郧县人 C . 北京人 D . 山顶洞人
  • 4. (2024·聊城)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了解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最可靠的史料应是
    A . 神话传说 B . 甲骨卜辞 C . 遗迹遗存 D . 史书记载
  • 5. (2024七上·昆明月考) 下图是根据远古人类考古遗址绘制的复原画。至今,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还在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修建这种房屋的远古居民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河姆渡人 D . 半坡人
  • 6. (2024七上·昆明月考) 小丽同学为河姆渡博物馆写了一篇“河姆渡历史文化之旅”的模拟导游解说词,涉及以下文物内容,其中正确的是(     )
    A . 牙雕蚕 B . 玉猪龙 C . 刻符龟甲和骨笛 D . 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 7. (2024七上·昆明月考) 20世纪50年代,陕西西安发现了一处我国仰韶文化典型代表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其居民是(       )
    A . 北京人 B . 半坡人 C . 山顶洞人 D . 炎黄部落
  • 8. (2024七上·襄都月考) 如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该文物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     )

    A . 种植技术 B . 制陶技术 C . 凿井技术 D . 纺织技术
  • 9. (2024七上·昆明月考) 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以彩陶最下特色,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45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高柄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     )
    A . 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 B . 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 C . 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 . 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有财产
  • 10. (2024七上·曲靖月考) 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那么,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     )
    A . 早期城市的形成 B . 学会使用火烧烤食物、照明 C . 原始农业的出现 D .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 11. (2024七上·昆明月考) 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据此可知(     )
    A . 良渚文化早于河姆渡文化 B . 中华文明起源早于其他文明 C . 良渚文化对世界影响巨大 D . 中华文明光辉灿烂源远流长
  • 12. (2024七上·昆明月考) 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城内在有的贵族墓地还发现用人殉葬的现象。这说明(     )
    A . 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B . 私有制出现与阶级分化严重 C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 D . 化石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证据
  • 13. (2024七上·昆明月考) 下表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这说明(       )

    三星塔拉遗址

    红山玉龙(内蒙古)

    陶寺遗址

    彩绘龙纹陶盘(山西)

    齐家文化遗址

    凸堆龙纹红陶罐(甘肃)

    良渚遗址

    龙首玉镯(浙江)

    A . 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B . 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 C .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D . 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 14. (2024七上·佛山期中)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2024年4月4日上午,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在陕西省黄陵县参加“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活动。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是(     )
    A . 黄帝和炎帝 B . 黄帝和大禹 C . 黄帝和蚩尤 D . 炎帝和蚩尤
  • 15. (2024七上·昆明期中) “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 . 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 . 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 . 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 . 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 16. (2024七上·昆明月考) “夏传子,家天下。”古时《三字经》这样描述是因为夏朝创立了(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世袭制 D . 郡县制
  • 17. (2024七上·昆明月考) 据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朝曾多次迁都,直到迁徙到殷后才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并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
    A . 商汤 B . 武丁 C . 盘庚 D . 商纣
  • 18. (2024九下·河西模拟) 现在常用的公元纪年,将100年称为一个世纪。据此,武王伐纣的公元前1046年,应该表述为(     )
    A . 公元前10世纪中期 B . 公元前10世纪末期 C . 公元前11世纪初期 D . 公元前11世纪中期
  • 19. (2024七上·昆明月考) 如图是北京琉璃河出土的铜罍,其内壁有“令(命)克(召公之子)侯于匽(燕)”的铭文。《史记·燕召公世家》中有“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的记载。《史记》的记载与考古发现互相印证了(       )

    A . 禅让制的出现 B . 夏朝的建立 C . 武王伐纣 D . 分封制的实行
  • 20. (2024七上·昆明月考)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 . 诸侯的反叛 B . 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 C . “国人暴动” D . 少数民族的进攻
  • 21. (2024·兰州)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
    A . 礼崩乐坏 B . 王室衰微 C . 政治腐败 D . 赋税沉重
  • 22. (2024七上·昆明月考) 下列与“退避三舍”“秦晋之好”“卧薪尝胆”等成语相关的史实,出现在同一时期的是(     )
    A . 大禹治水 B . 盘庚迁殷 C . 武王伐纣 D . 春秋争霸
  • 23. (2023七上·澧县期中) 大事年表是把重要历史事件按年代排列起来的一种参考资料。下列是春秋时期某位国君的大事年表,据此推断这位国君是(     )

    公元前685年

    继任国君,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

    公元前651年

    在葵丘会盟诸侯,确立中原霸主地位,是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A . 周武王 B . 齐桓公 C . 晋文公 D . 楚庄王
  • 24. (2024七上·潮南月考) 春秋初期,列国对吴国以蛮夷视之;直到春秋晚期,晋国开始拉拢吴国抗楚,吴国才真正进入中原人的视野,列国也逐渐承认其诸夏的身份。这表明,春秋争霸战争(       )
    A . 导致了政局动荡 B . 造就了文化繁荣 C . 推动了民族认同 D . 削弱了周王威信
  • 25. (2024·朝阳模拟)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 )
    A . 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 . 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 . 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 . 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0分,共50分)
  • 26. (2024七上·曲靖月考) 七年级某历史学习小组在学习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后,开展探究学习,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遗址中的历史】

    材料一

                图1 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文物中的历史】

    材料二

    【史书中的历史】

    材料三   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光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摘自《墨子·尚贤》

    1. (1) 材料一图1中A、B、C三处涉及四个古人类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其对应的古人类名称。
    2. (2) 材料二出土的文物分别说明了什么?
    3. (3) 材料三记述了我国部落联盟时期,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什么制度?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除了上述材料所示的途径外,请再举出一例。
  • 27. (2024七上·昆明月考) 中华文明极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万年农业史】

    材料一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五千年文明史】

    材料二   良渚古城遗址概况

    位置

    浙江余杭

    时间

    距今约①________

    结构

    由②________、内城和外城组成

    水利工程

    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大型建筑

    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

    农业

    发现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

    墓葬

    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

    ——整理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独树一帜】

    材料三   习近平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

    ——摘自新华网《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

    1. (1)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哪一国家?请分别列举一例我国栽培水稻和种植粟的原始居民。
    2. (2) 请将材料二表格内容补充完整。良渚古城遗址发现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这反映了什么?良渚古城遗址墓地随葬品对比鲜明,这说明了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什么?
  • 28. (2024七上·昆明月考) 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飞跃,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三代更迭表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亡国君主

    阳城

    约公元前1600年

    商纣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镐京

    周幽王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西周时期国王称天子,全天下土地归天子所有,受封的诸侯享有管理封地和征收赋税的权利。但诸侯也必须服从天子命令,朝见天子,交纳贡物,服从调兵。诸侯在自己领地还可以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了严密的统治网络。

    ——摘编自《世界通史》

    1. (1) 请将材料一的表格补充完整。
    2. (2) 某班级将举办“夏、商、西周的灿烂文化”历史图片展。材料二是同学们为展板设计搜集到的图片。请你为其续写解说词(解说词的开头已给出)。

      解说词: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

    3. (3) 与材料三相关的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诸侯对天子应尽的义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作用。
  • 29. (2024七上·昆明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已有铁农具出土,如陕西雍城秦故都春秋中期贵族墓出土铁锌(铁铲),湖南长沙楚墓出土铁铲、铁口锄等。但出土的农具数量不多,器类也很简单。

    ——摘编自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这件春秋时期的酒器青铜牺尊,整体为牛形,上面刻有精美纹饰。值得注意的是,牛鼻上穿有一环,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使广大荒野、森林的开垦成为可能。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围绕“铁制农具和牛耕”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少于12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