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自贡市解放路初级中学校等校联考2024-2025学年九...

更新时间:2024-12-26 浏览次数:1 类型:开学考试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20分
  • 1. (2024九上·自贡开学考)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yì)   息 (qī)   轻 (xù)   铮作响 (zhēng) B . (yòu)  立 (zhù)   云 (ní)   费时久(mí) C . 广(mào)  下(huì)   显(hè)   占鹊巢(jiū) D . 塌(tān)  困(è)   驰 (chěng)  自惭形 (suì)
  • 2. (2024九上·自贡开学考)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冰封  莽莽  滔滔  嬴政 B . 蜡象  晴日  素裹  稍逊 C . 文采  风骚  恢宏  竞折腰 D . 天骄  大雕 风流 原弛
  • 3. (2024九上·自贡开学考)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戏曲文学历史悠久,元明清是戏曲作家的时代,独领风骚六七百年。 B .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担当精神,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风流人物 C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表演者们红装素裹 , 身若青绿色的舞衣,长袖翻飞,生动还原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 D . 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一代天骄
  • 4. (2024九上·自贡开学考)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2021年“中国航天日”活动期间,月球样品实物及嫦娥五号返回舱、降落伞等实物首次在京外头回展出。 B . 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C .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D . 秋天的岳麓山,红枫如火,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近游客心生向往的季节。
  • 5. (2024九上·自贡开学考) “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班级将开展以:“不负青春,吾辈当自强"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 (1) 请你运用对联知识,把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体现"自强不息"主题的下联,完整的写在横线上。
      共比高  峨眉  甘之若饴  书山学海  誓与

      上联:良辰美景惜时如金敢于金鸡争晨晖

      下联:

    2. (2) 语文组准备选取一则符合“自强不息”主题的成语故事加入剧演,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 卧冰求鲤 B . 南柯一梦 C . 刻舟求剑 D . 闻鸡起舞
    3.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式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而有同学说:“我家已经帮我准备好了一切,我'躺平'就好,不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请你从不同角度写出至少两条理由反驳他。
二、现代文阅读(37分
  • 6. (2024九上·自贡开学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源头。早在唐宋时期,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就通过茶马古道等,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传遍全球,为世界所共享,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交融。明代郑和下西洋,增进了国与国的友谊。1607年,从澳门、厦门、岭南收购茶叶,形成了当今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现在,中国茶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据统计,全球至少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多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球喜欢饮茶的人数超过50多亿。世界友人通过一片茶叶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茶为媒,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将让彼此共享更多元美好的未来。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材料二】

    ①中国茶文化早期在日本主要通过三条路径逐渐流行起来。

    ②一是茶文化典籍的外译。在众多影响中国茶文化在日本传播的典籍中,《茶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宋朝时期,日本荣西禅师两度入宋,将茶籽和茶学典籍带回日本,其中就包括《茶经》的手抄本。《茶经》中有饮茶加盐的记载。煎茶、煮茶和制茶工艺在唐朝时期尚不成熟,煮出来的茶水苦涩,而放入适量盐之后可使茶水更加可口,直到今天,我国仍有部分地区保留着茶里加盐的风俗,如基诺族的凉拌茶、广西的油茶等。据记载,17世纪的日本也有往茶里加盐的相关描述,该国的梅子茶泡饭就是一个典例。

    ③二是日本僧侣的推崇。中国茶文化在日本传播的历史进程中,日本僧侣扮演了重要角色。来华学习的留学僧最澄和尚归国后,将从天台山上带回的茶籽播种在位于京都比睿山麓的日吉神社,结束了日本列岛无茶的历史,并借助日本天台宗创始人的影响力,将饮茶活动导入了日本的寺院佛堂,上流社会。掌管崇福寺的永忠和尚曾长期生活于长安,他认为茶叶是唐朝饮食文化的高雅象征,在嗟峨天皇路过崇福寺时献上茶水。对茶叶印象深刻的嗟峨天皇开始下令在关西地区大面积种植茶叶。

    ④三是中国茶诗的传入与日本茶诗的创作。唐宋诗人往往在茶诗创作之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向往,其茶诗所体现的理性色彩将茶性与人性相融合,而日本茶诗里的“和、敬、清、寂"茶道精神,就是诗人追求高尚品德的书写,这与中国茶诗中蕴含的哲理一脉相承。遗唐僧将茶文化引入日本之后,饮茶之风逐渐在上层社会流行起来,茶作为一种社交手段开始在社交活动之中频繁出现,茶作为社交的媒介与诗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使得诗的创作不仅成为茶会的主题,茶也成为诗咏颂的对象。 

    (摘编自蒋莹、周文革(中国茶文化早期在日本传播的路径与启示》)

    【材料三】

    1. (1) 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茶以及茶文化的传播,让世界友人通过一片茶叶感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B . 中国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来华僧侣的大力推广以及日本政府的支持。 C . 中国茶诗为日本茶诗创作提供了基础,日本茶诗的创作也助力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D . 我国茶叶出口量逐年增长,因为茶推动我国实现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交融。
    2. (2) 面对材料二分析有误一项是( )
      A . 画线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茶经》对茶文化传播影响重大。 B . 加点词语“据记载”表明有往茶里加盐有史料依据,体现语言的严谨。 C . 材料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中国茶文化早期在日本传播的三条主要路径。 D . 日本茶诗里体现的茶道精神,与中国茶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一脉相承的。
    3. (3) 当下,中国茶文化要如何走向世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7. (2024九上·自贡开学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会欣赏

    李永健

    ①生活里需要学会欣赏。

    ②我们欣赏大千世界,首先要从欣赏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开始;这当中,又首先要从欣赏与我们朝夕相处、休成与共、“一个锅里搅稠稀"的家人开始。

    ③记得女儿读小学二年级时,用“辛苦”一词造句。她写下:我们上学最辛苦。我问,为啥说上学最辛苦?女儿说,我早晨起床上学,爸爸还在睡觉:我晚上回家写作业,爸爸躺在床上看书。我觉得我比爸爸辛苦。我哈哈大笑说,说得好。

    ④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女儿写暑假见闻类作文,写到奶奶家的鸡栖息在院子里的果树上,老师的一句批语“只有你奶奶家的鸡才会上树”让女儿既委屈又沮丧。我耐心地对她说,爸爸认为你这篇作文真实生动,写得很裤:但是,由于老师的见闻所限,不熟悉农村的真实生活,也不知道古诗词中*鸡鸣树巅”所在多有,比如汉代《鸡鸣》诗即有“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三国时期阮籍的《咏怀》诗有“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西晋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云“虎哺深谷底,鸡鸣高树巅"等,所以老师的这句评语不足为训。女儿诧异地问,老师也有不知道的?我摸着她的小脑瓜说,知识是无穷尽的,莫嫌知事少,只欠读书多,你要好好读书。

    ⑤前几天,安子拿着一幅饶宗颐先生的篆书,问我这几个字怎么念。我说,应该是“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吧。她问,啥意思?我说,前者讲“克己复礼”,后者说“爱惜光阴”。孔门弟子曾参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同为孔门弟子的颜回亦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为“曾三颜四”。《淮南子》记述:“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是为“禹寸陶分"。妻子感叹道,原来如此,短短八个字,包含这么多思想内容。

    ⑥其实,妻子原本是不喜欢提问的。也许是年轻时太爱面子,她当年对不知道的东西从来不问,即使我问她"这说的是啥",她也会用"你说呢"反客为主,试图"蒙混过关”。那时,我经常借用朱子的话对她说,学如叩钟,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不叩则不鸣;心里有疑问,却疑而不问,疑问就永存心中,怎么可能释疑明道呢?就这样“婆婆妈妈"地说救着,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就月将,渐次影响,妻子知道我心下欣赏的是提问者,才慢慢启齿发问,才有了长足进步。

    ⑦“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许一个欣赏的眼神,即可化作一种英大的鼓舞。由于我对提问者特别欣赏,鼓励了妻子提问的积极性,乃至激发了地培养其他技能的可能性。不认识的繁体字,她问;不知道的典故,她问:不了解的草木虫鱼等百科知识,地问;不理解的哲学命题,她问......遇到我所不知道或不能够确切解答的,我们就及时查阅,现场作答。多少年走过来,安子与我“问答相长",释疑解惑,共同进步。她已经从原来的临渊羡鱼者,变成后来的退而结网人。当初,她觉得能写一手好文章的人,那是高山仰止,何等了得,而今,她自己就能写一手不错的文章。当初,她看着我和女儿一起练毛笔字,万般艳美,只是怎么都不肯拿起笔来写下一撇一捺;而今,她天天提笔临帖写字,而且已经写得有模有样,把我和女儿甩在了后面。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都是和日常生活中家人的陪伴、赞赏和鼓励分不开的。

    ⑧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欣赏和鼓励。只要你适当地给予家人、亲成、朋友和同事以赞许和肯定,他们就能从你的善意中获得鼓舞和力量。歌德说过,最真诚的慷慨是欣赏。千万不要忽略了欣赏的价值和意义,正确的欣赏可以给人以正能量,甚至可以塑造人。

    ⑨能够正确、从容地欣赏别人的人,必然是一个明智的人,自信的人,宽厚的人,有担当的人,逊的人,同时还是一个向上、向善、向美的人。不然的话,一个心胸褊狭、鼠肚鸡肠、喜欢搬弄是非、见不得人好的人,怎么可能颌首微笑、慷慨大方地去欣赏别人呢?

    ⑩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只有睁开眼睛看到他人的“寸长”,欣赏他人的美善,才有可能补足自身的“尺短”,补齐自身的短板。一个人能够经常看到别人细微的长处,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长处,这是一种境界和能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选文围绕家人的事例来阐述观点,下列各个事例中选文并未具体描写的是( )
      A . 女儿用“辛苦”造句 B . 女儿在作文里写鸡会上树 C . 妻子询问饶宗先生的篆书 D . 妻子临帖写字
    2. (2) 文章中有作者鼓励妻子提问的例子,若补充一个类似的事例,下列最合适的一个是(  )
      A . 课堂上有学生提问,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老师不想浪费时间便让他课下请教别人。 B . 一位绘画初学者拿着自己的画作去拜访知名画家,画家点评该画作内容毫无想象力。 C . 怕水的小明第一次学习游泳时呛了很多次水,教练说能克服对水的恐惧已经很棒了。 D . 女儿拿着图画书问爸爸现实中的毛毛虫长什么样子,爸爸说自己在忙,让她去问妈妈。
    3. (3)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第⑤段写妻子的一次提问,以此引出第⑥段介绍妻子对提问的态度的转变,第⑦段写子因为好问而取得的进步。 B . 由第⑥段中的“其实,妻子原本是不喜欢提问的……就这样婆婆妈妈地说教着,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就月将,渐次影响,妻子知道我心下欣赏的是提问者,才慢慢启齿发问,才有了长足进步”可知,这一段写的是妻子经过我的引导虽然要提问了,但是仍然不喜欢喜欢提问。 C . ⑤⑥⑦三个段落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围绕着“我"对妻子的“欣赏”来写,通过妻子的进步,表现了“欣赏”的巨大作用,从而突出了"生活里需要学会欣赏"的中心论点。 D .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从内容上收束全文,再次强调生活里需要学会欣赏”这一中心论点。
  • 8. (2024九上·自贡开学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原红

    张中杰

    ①作为团部宣传干事,我被抽调到军史编辑小组。工作任务是整理资料,在“八一”前出一本军志。本来一切都挺顺,遇到一位牺牲的英烈高山,卡了壳。

    ②高山,阿里守边战士,只有一张照片【甲】。稚气未脱,咧嘴笑着。黝黑的脸蛋上泊着红圆圈,那是西藏军人高原反应后共同的颜色。

    ③我找到了当时参与教援的战友方向。

    ④方向说,我听说高山为陷入悬崖边雪坑的汽车脱困,不幸意外坠落,当场牺牲的。

    ⑤去年冬天,高山班长带队巡逻,天擦黑时,天陡降鹅毛大雪,路遇一辆坐十几人的车陷入雪坑。他让副班长带队返回,自己留下来帮助司机脱困。

    ⑥接到突遇险情,我们和医护急救人员赶去,高山已经被两根树枝扎成的简易担架抬上未了。脸色青紫,瞳孔放大,连气息都弱到听不清了,除了口袋里一张新婚夫妻合影照片【乙】,连一句话也没留。方向话没说完,眼圈红了。

    ⑦联系到了驾驶员,他说,那天黄昏,车的右面后轮陷进一个土坑,高低出不来了。车重才能增加摩擦力,全车人不能下车。天气越来越冷,车里的老人和孩子受不了。下来几个人推车也纹丝不动,那个执勤的高班长主动留下未帮我们解困。他让我挂一挡,稳住油门,他在轮胎后面推车。右倒车镜里,雪和泥水溅了他一身一脸。坚持了十几分钟,终于,汽车脱困成功。可是他却不幸意外摔下悬崖。

    ⑧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后来才知道那天正是他将复员回家,和妻子团聚的最后一班岗。

    ⑨"我后悔自己当初......"驾驶员更咽了。

    ⑩汽车、火车、中巴车,几经转,我见到了高山的妻子原青。

    ⑪原青说,我打小喜欢红颜色。家乡果园的苹果红,天安门前杨的国旗红。所以,我初次见到高山哥脸蛋上的高原红,感觉特别亲切。

    ⑫结婚五年我们只见过三次面。本来他属于晚婚,有十天结婚假期,可是部队临时通知有紧急任务,只过了三天蜜月就返程了。前年我去看他,半途遇到雪崩,无奈只能选择返回。

    ⑬高山留给我们娘儿俩的只有这一摞书信。最后一封信,说不论男孩女孩,都叫高原红。高山说,那是我俩名字的组合,也有家乡苹果的颜色和味道。

    ⑭"我喊起来会想念高原的高山,他叫起来会思念我和家乡......"原青泣不成声,怀里的女儿哇哇地哭起来。

    ⑮我联系当初第一时间采访报道的记者凌云。凌云说,那是我今生唯一一次失败的采访。原青是我爸战友的女儿,当初原青征兵志愿者服务,看到高山脸上高原红照片,心里就喜欢上了。后来,鸿雁传书,两人喜结良缘。

    ⑯谁知道,结婚第五年,要转业回家,一家人盼着团聚呢,却等来他为救一车人牺牲的消息。

    ⑰他也不管家中尚有七十岁的老爹老娘,还有原青和腹中尚未见上一面的宝宝。那是多么漫长绝望的等待啊。

    ⑱可是,当我采访时,高山老爹说:“高山娃儿活得值啊!一个人换十六条人命。"其他啥也不肯说。

    ⑲原青捂着大肚子,不敢大声灾,怕伤了胎气。她也学高山老爹,说:“救人命,都是应该的......”

    ⑳结果,我的采访一无所获。没有宣传好,我很惭愧,也很内疚。

    ㉑后来,在“高原红"军人展览馆,我见到了退役保障局局长。局长说,高山同志牺牲十年,我们县政府获准接烈士遗骨还乡,安放烈士改因。万人空,自发迎接烈士回家。一米来花,一声声鸣炮,一个个英姿飒爽的标准军礼,一双双泪眼婆娑在街道两旁。

    ㉒"我们收到了20多万捐款,可是原青一家拒收。让我们代捐给县里仅存的九名抗美援朝老军人和烈士遗属......”

    ㉓随着他的手势,我仔细观看展馆玻璃下高山和原青的放大照片【丙】。穿着军装的高山英气逼人,红裙子的原青益报地笑。高山脸上的高原红映着原青的红脸庞,喜气洋洋。

    ㉔那张照片是记者凌云拍摄的,也是展馆56位英烈照中留下最少的。

    ㉕望着照片上火红的高原红,我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选自《小说月刊》2024年第2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叙写了原青和高山的爱情故事,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原青的善良和无奈,丰富作品的内容。 B . 文中加点的三个“只”字,说明高山为了守边任务,与家人聚少离多,表现了他的奉献精神。 C .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叠词,既突出了烈士遗骨还乡时仪式的隆重,又渲染了人们深挚的感情。 D . 文章塑造了高山的光辉形象,结尾“我”对着照片行军礼,表达了对烈士高山的崇高敬意。
    2. (2) 文中甲、乙、丙三处写到“照片",有着不同的用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 (3) 在文中“高原红"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4) 作者讲述高山故事的角度非常巧妙,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三、古代诗文阅读(27分
  • 9. (2024九上·自贡开学考) 文言文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淞流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英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杭人游湖,已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离击,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

    吾辈始舣近岸。断桥石碰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夏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吾辈纵舟,耐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

    清梦甚惬。

    (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②舣(yì):通“移”,移动船使船停靠岸边。

    1. (1) 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日更定矣    是:这 B . 毳衣炉火    拥:拥抱,抱着 C . 其上    席:坐 D . 轿夫燎    :举
    2. (2) 下列对文章划线部分的句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B . 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如呓如聋/如哑 C . 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如呓/如聋如哑 D . 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3. (3)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比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篇文章都在描写西湖,从体裁上来看两篇小品文,都属于游记,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在写景上都运用了白描手法,粗线条地写景。 B . 《湖心亭看雪》重在描写一处湖心亭;同时,两文的季节也大不相同,《西湖七月半》是讲夏天,《湖心亭看雪》是讲冬天,故浏览人一多一少,对比鲜明。 C . 两篇文章都在写浏览西湖的经过,两文都只写夜游西湖,但《西湖七月半》重点描写西湖七月半晚上热闹的情景,而《湖心亭看雪》重点描写西湖看雪景的经历和见闻。 D . 《西湖七月半》着重表现形形色色的人物享受西湖美好生活的乐趣,而《湖心亭看雪》则用独往表现作者孤高的情趣。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
  • 10. (2024九上·自贡开学考) 古代诗歇阅读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 (1)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从听觉角度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 . 颔联上句写景兼点时令,下句以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故乡的月亮比别处的亮,突出了对故乡的思念。 C . 颈联写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在叙写家事中流露出不安。 D . 全诗不着一“忆”字,却字字忆弟,句句有情,且层次井然,首尾照应。
    2. (2) 请对比这首诗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 11. (2024九上·自贡开学考) 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难》)
    2. (2)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3) 不应有恨,?(苏轼《水调歌头》)
    4. (4) 先天下之忧而忧,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5) 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
    6. (6) 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醉翁亭记》)
四、名著阅读(6分
  • 12. (2024九上·自贡开学考) 结合你所读的《艾青诗选》和《水浒传》,完成各小题。
    1. (1) 《水浒传》中的“七星聚义”中的七星是哪七个人?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 宋江、鲁智深、林冲、李逵、武松、秦明、刘唐 B . 王伦、时迁、卢俊义、周通、柴进、李逵、张青 C . 史进、朱仝、呼延灼、张青、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D . 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2. (2) 艾青曾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请简要谈谈诗人在《艾青诗选》中借助"土地"“太阳”这两种意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五、作文(60分
  • 13. (2024九上·自贡开学考) 按要求作文。

    提起夏天,你首先想到的什么?是一次快乐的旅行?还是一件让你感动的事?或是一个让你难以忘怀的人?

    请以“那年夏天”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习作中心突出,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习作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