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12-25 浏览次数:10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4高一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而梁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呈“浅阅读”趋势》)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浅阅读的读者对阅读内容基本不需要思考,被动接受阅读信息就能获得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 B . 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中学生的本意,因为学业压力,想阅读的他们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进行课外阅读。 C . 阅读的浮躁之心使得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中学生不敢阅读大部头的作品,而选择阅读青春小说。 D . 社交网络的兴起,让读者每天花更多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并使其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是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它带给读者的阅读快感是深阅读无法比拟的。 B . 当代中学生认为,阅读并非一定要有所收获,所以,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被他们抛在了一边。 C . 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的阅读危机,引发了社会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这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正视。 D . 热衷于碎片化阅读,无暇进行深阅读,可能会让我们成为涸辙之鲋,会让我们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 (3) 根据调查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一项调查中,占一半以上的中学生偏向选择阅读短文章。这些学生有可能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 B . 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每天看视频、聊天、打游戏等的上网时间,远远大于他们每天花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 C . 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大学生认为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是影响阅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D . 调查发现,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影响校园阅读。这说明大学生阅读缺乏症主因不在社会。
    4. (4) 下面是某高一学生读完以上四则材料后所画的思维导图(即文章思路),请你帮忙补上空缺部分。

    5. (5) 有十本书被网友列为“死活读不下去前十名排行榜”,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百年孤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瓦尔登湖》等都榜上有名。请根据上述几则材料,说说网友对这些大部头作品读不下去的可能原因。
  • 2. (2024高一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①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②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③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戴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戴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戴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正忙着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搂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④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戴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停,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1. (1)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能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套不住”有“闲不住”之意。 B . 本文情节可分为两部分,先写陈秉正“手”,再借“手套”来写“手”。 C . 结尾将手套还给儿媳妇这一情节,因前文缺少必要的铺垫,而让读者感到意外。 D . 小说没有集中、激烈的冲突,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但刻画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句“缩回”“躲开”两个细节,设置悬念,并引出下文对陈秉正的手的描写。 B . ②句运用借喻,将他的手说成“小耙子”,符合人物身份特点,又富有生活气息。 C . ③句“学成”与“长成”,一字之差,可以看出陈秉正对于青年一代的期望和爱护。 D . ④句心理描写,传神而富有人情味,读者可以想见老人一家相互体贴的融洽关系。
    3. (3) 《套不住的手》是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请简要分析主人公陈秉正身上具有哪些普通劳动者的优秀品质。
    4. (4) 郭沫若评价赵树理的作品“新颖、健康、朴素”,请从这三个词语中选一个词语作为关键词,对本作品进行简要评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2024高一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 ,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潃(xiǔ):已酸臭的淘米水。②醯(xī):醋。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故无冥冥之A志者B无昭昭之C明D无惛惛之E事者F无G赫赫之功

    2. (2) 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然,……的样子,和“𫐓使之然也”中的“然”意思相同。 B . 就,接近、靠近,和“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思相同。 C . 行,行为、品行,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行”意思相同。 D . 而,表转折关系,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作用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第二段通过层层推进的几组比喻,形象地论述了学习的重大意义。 B . 材料一第三段谈论学习的作用,荀子强调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C . 材料二第一段告诉我们,要重视外部环境的重要作用,要去选择对的地方和对的人。 D . 材料二第二段告诉我们,事情发生都是有起因的,君子立身处世要保持谨慎。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②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5. (5) 材料一、材料二都论述了学习要用心专一,说说它们在论证方法上的异同。
  • 4. (2024高一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渔歌子·荻花

    【五代】李珣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注】①荻花:似芦苇,秋天常开紫花。②李珣:五代词人,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而“志在烟霞慕隐沦”。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词开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地处潇湘的橘子洲秋夜,荻花临风,美景如画。 B . “碧烟中”三句,写主人公刚刚垂钓完毕,此时皎洁月光下,江水澄碧,云烟淡淡。 C . 本词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虽描写的具体景物不同,但都描绘了壮丽的湘江秋景。 D . 本词语言不事雕琢,明白如话,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2) 分析本词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
  • 5. (2024高一上·浙江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以“?”这个问句,表达了诗人非同凡响的阔大胸襟和气魄。
    2. (2) 韩愈《师说》托古言事,提出“”的观点,接着阐述了“师”的职责是“”。
    3. (3) “东风”,一般指春风,它在古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2024高一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之所以经常被先进人物事迹感动,是因为这些事迹反映了人间的真善美,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共同的追求。也许我们身边没有( ① )的“楷模”和“新闻人物”,但一定会有美好的人与事。

    描写人物,要注意选取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特征。以千字左右的篇幅写一个人,要让读者对人物有印象 , 比较好的办法是,选取典型事例,勾勒人物形象,反映他的主要性格和品格。写袁隆平就要突出他( ② )的精神,写他坚持真理、不断创新的研究历程。写钟扬,则通过他长期在西藏采集种子的事迹和他有关生命意义的言论,表现他火一般的生命激情。

    和典型事例同样重要的,是真实感人的细节。公交车上,下班的民工担心自己的工作服太脏,有座位也不肯坐;急诊室的抢救失败了,患者家属反而安慰哭泣的护士……抓住这类细节,只要用一二百字就能写活场景中的那些人,让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站立”在读者面前

    1. (1) 请在文中①②两处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句子中的“人物”和文中画波浪线句“要让读者对人物有印象”中“人物”,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短短的一天时间,她简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物。 B . 自夫有天地焉,有人物焉。 C . 他虽然已七十多岁,但在村里也是个人物。 D . 茹志娟的小说在情节结构的处理、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都很有特点。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B .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C . 许多同志文章和演说里面,常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做“残酷斗争”,一个叫做“无情打击”。 D . 文华图书科学校是当时中国唯一讲授图书馆学的高等学府,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
  • 7. (2024高一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议论文,要有现实针对性。人们发表议论,往往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古往今来的论说名篇大多如此:《师说》论述师道的内涵, A ;《反对党八股》的批评矛头,则指向当时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倾向。①我们写议论文也应该如此,②可以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人们关心的某些问题,③发觉议论的对象,④对其进行分析论证,⑤启发人们深入思考,⑥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需要说明的是, B  , 不等于只能把议论局限于某时某事。事实上,好的议论文大多能从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拿来主义》有感于《大晚报》的报道,却并不局限于评论“发扬国光”的“送去主义”,所论的“拿来主义”更具有超越一时一事的认识价值。我们平时要多阅读,多思考,深化自己的认识,写作时才能把个别之事与一般之理结合起来。

    写议论文, C  , 这也是一种针对性。人们发表议论,都希望读者能理解自己的思想,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根据读者的情况选择内容、调整表达方法,就很有必要。

    1. (1) 请在文中划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 (2) 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2024高一上·浙江期中) 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这样两类气质常为人们所称道:一种是书卷气,另一种是烟火气。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