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惠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5-01-07 浏览次数:0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2024高二上·惠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 · 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 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 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 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 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文”被 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 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他在《法 言》中说,“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 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 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 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唐人魏征在《隋书 ·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 “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 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 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 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 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 ·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 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摘编自陶东风《文质论》)

    材料二:

    孔子说“文胜质”之为“史”,实由史典礼“陈其数”而“失其义”而来。春秋时史以礼官身份 主持礼,大都按原有礼的仪式进行,要在仪式上陈礼数,但因礼仪已不再表现原有的“义”,有其仪 而无其义,于是有了社会对史官言而不诚、行而无实的印象,如《礼记 ·郊特牲》说:“失其义,陈 其数,祝史之事也。”尽管这责任不都在史官,但他们的身份为“史”,人们也就将他们这种“陈其 数”而“失其义”的行为谓之为“史”了。

    春秋时将作为社会规范的伦理道德与礼仪赋予了人格本质与外现的关系属性:礼之“义”即伦 理道德被视为“质”;礼之仪、即礼义的行为表现在文饰意义层面被视作“文”。《左传》襄公三十一 年曰:“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 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动作有文”,即以外在的符合礼之义的施舍、 进退、周旋、容止、作事、德行、声气、言语为内涵。《韩非子 ·解老》亦谓:“事有礼而礼有文; 礼者,义之文也。”礼既为外在的“文”,故人既有仁义道德,又在施舍、进退、周旋、容止、作事、 德行、声气、言语诸方面合于礼仪,便是“文质彬彬”;如果心有仁义道德,行为不合礼仪规范,便 是“质胜文”;如果心无仁义道德,仅行为符合礼仪规范,便被认为“文胜质”。“文胜质”和史家为 礼“陈其数”而“失其义”一样,都是行而无实,故也被视之如“史”。

    (摘编自赵辉《文胜质则史》)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强调文质统一,但人们对他所说的“文”和“质”有不同的理解。 B . 汉代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用“华”喻“文”,“实”喻“质”,强调“华”“实” 相副。 C . 六朝的文学创作突出“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宋明道学家则认为有了“质”,“文”自易至。 D . 清代王夫之与方苞、章学诚等清代古文家的“文质”观多是对前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以道家、墨家和法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百家都重“质”轻“文”,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 绝对化。 B . 六朝的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因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而得到了健康发展。 C . “文胜质则史”的“史”源自春秋时的史官,这与他们主持的礼有“仪”而无“义”有很大关系。 D . 《左传》中的“动作有文”表明君子的行为要符合“礼”,与《韩非子》强调的“文质彬彬”不同。
    3. (3) 下列诗论文句中,最能体现“文质彬彬”的一项是(   )
      A . 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钟嵘《诗品序》) B .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 C .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郑板桥《题画》画竹题记) D .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 (5) 刘勰《文心雕龙》有言:“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作家柳青说:“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 的写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 作品”。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一谈在文学创作中应如何体现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
  • 2. (2024高二上·惠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山大地(节选)[注]

    杨志军

    父亲来到县上桑杰的家,桑杰和卓玛一如既往地热情着体贴着。

    第二天一早他要出门,桑杰说:“强巴啦,小心点,最好别出去。”父亲问:“怎么啦?”“万一 碰上不讲理的牧人,跟你动手呢?”父亲叹口气说:“动手就动手,牧人都是讲理的。”桑杰说:“我 们一起走。”

    三个人来到顿珠商店。桑杰和卓玛忙起来,父亲待着无聊,就去尼玛村康的工地看了看,然后 朝桑杰家走去,远远看到立着“扎西平措”牌子的地方有几个牧人,也没在意,继续往前走,便被 那几个牧人拦住了。有人说:“就是他,我在赛马会上见过。”转眼他被推倒在地,一阵踢打之后,

    有人说:“你先是不让我们养牛养羊,后来又开着拖拉机毁坏草场,你是哪里来的魔鬼,存心不让我 们活了?”

    桑杰跑来了,大吼一声,然后像野牦牛那样一头顶过去。桑杰说:“你们脑子叫酸奶吃糊涂了吗? 强巴啦办学校,建医院,成立‘沁多贸易’,你们有没有上学的孩子?有没有去医院看病的病人?有 没有从‘沁多贸易’挣的钱、买的东西?活菩萨一样的苗医生你们不知道吗?她把麻风病人变成了 真正的人,连生别离山的白唇鹿和藏羚羊都在赞叹。你们打的这个人是谁?活菩萨的丈夫。”牧人们 赶紧往后退。

    桑杰扶起父亲,一声高一声低地念着祈福真言,走向自家的大门,又回头说:“走着看,我明天 就去阿尼琼贡告诉香萨主任,这几个人无法无天啦,连你尊敬的强巴啦都敢欺负啦。”几个牧人互相 看看,悄然离去了。

    父亲坐在桑杰新买的沙发上,用湿毛巾擦净脸上的血,呆呆地坐着,喃喃地说:“也好,别说打 一顿,打十顿我也能接受。别打死就行,我还要做些事情。”说着,他挪到电话边,犹犹豫豫拨通了 李志强的手机:“李副省长啦,你可好?我想请你来家里吃面片,有没有时间?”李志强说:“恐怕 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你上次说过的话还算不算数?”“什么话?”“就是让我当副场长副州长的 话,我又想当啦。”李志强问:“为什么? ”父亲说了种植牧草的失败,说了迅速严重起来的水土流 失和沙砾裸露,强调说:“已经不是退化而是沙化,大面积的沙化已经出现啦。”“那你还当什么副场 长副州长?对着南墙往上撞,你不要命了?”“我想有一个悔过赎罪的机会,想救它。”李志强沉默了,过了一会儿说:“我得给上面汇报,你等消息吧。”父亲一声哽咽,呜呜呜地哭起来。突然,他身子一歪倒了下去,嘴里扑哧一声吐出了一口血。

    父亲被送进了沁多县医院,还好,只是断了两根肋骨,吐血是因为一颗牙齿被打掉了。马秋枫 说:“你好好在医院待着,这里有护士随时可以照顾你。你是苗院长的丈夫,天使的亲人,跟别人不 一样。再说这医院当初还是你跑前跑后建起来的。”

    父亲出院后一个星期,不久就有了省委的决定和州人大的选举,父亲不光是牧马场的副场长和  阿尼玛卿州的副州长,还是州委副书记。李志强在电话里说:“你没有逃避,迎难而上,这是好事,我们也希望有你这样的人把担子挑起来。”

    父亲回到沁多县,在晋美商店召开了由他主持的最后一次“沁多贸易”高层会议。他说了自己 的去向,说了他必须离开“沁多贸易”的理由,说了准备把自己的股份全部捐赠给桑杰的决定—— 这样的话,只要卓玛把她的股份也送给丈夫桑杰,桑杰就是持股最多的人,自然也就是新的法人代 表和董事长。桑杰坚决不肯,于是就投票,大部分人都投了桑杰。桑杰皱着眉头犹豫着说:“我自己 不信任自己怎么办? ”父亲说:“那就立个誓吧,做不到的时候想一想就做到啦。”卓玛惧怕地说: “立什么誓?你想清楚了再说。”父亲说:“这样立誓行不行,不隐瞒,不独利,不偷懒,不背后捣 鬼,不翻脸不认人,不不讲义气,不推卸责任?”桑杰说:“噢呀噢呀,我当着你们的面说一遍,再 去阿尼琼贡说一遍。”父亲说:“大家都应该立誓。”于是便领着大家念诵起来。之后又研究了一些别 的事,最后决定:举办一次全州范围内的赛马会,以“沁多贸易”的名义把通知发出去,奖品也由 “沁多贸易”出。“但是要给沁多县政府和州政府汇报,再邀请他们莅临指导。”父亲说,“赛马会是 牧人最高兴参加的,连续办上几年,‘沁多贸易’就家喻户晓啦。”

    晚上老才让打来电话:“你尽快上任,我已经给办公室说啦,他们会安排好一切,办公室啦,专 车啦,住所啦,家具啦。”父亲说:“住所就算啦,跟办公室在一起,我一个人,有张床就可以啦。专车我不需要,家具就更用不上啦。”“我刚才说啦,你不能搞特殊,不然好像就你廉洁,别人的脸 往哪放。”老才让又说:“你来了嘛,得开个会,把分工明确一下,你也表个态,后天上午怎么样?” 父亲说:“书记定的,我服从。”之后又是州委办公室主任昭鸽的电话。昭鸽说:“我今天打电话还想 说另外一件事,前些日子我跟才让书记下乡,跑遍了全州六个县,最大的感触就是草原不行啦,退 化的趋势就像雪崩一样,要是书记让你分管草原建设和畜牧业生产,你千万不要接受,出力不讨好 不说,到最后老师就是替罪羊。”父亲笑道:“谢谢你为我考虑,但我就是冲着草原退化来的,不让 我分管我还不干。再说啦,我要是连当替罪羊的价值都没有,那就是废人啦。”昭鸽诧异地“哦”了 一声,沉默了片刻说:“看样子老师永远是老师,我还得好好学。”

    (有删改)

    【注】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草原上出现了牲畜超载、过度养殖的现象,导致草场退化。为此,父亲 实施了一系列的举措,引起了许多牧民的不满。父亲还曾买草种耕种,但由于旱灾、风灾、鸟兽之 灾和假种子等综合因素,草籽都没有发芽,父亲非常自责。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父亲是一个致力于维护当地环境和改善牧民生活的人,面对草原退化的问题,他主动请求承担起 更大的责任。 B . 本文以后代的视角讲述父亲的故事,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还可以使读者产生一种对主人公 的亲近感,易于共情。 C . 文中设置父亲被打的情节,主要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冲突性,使父亲的遭遇显得更加曲折 离奇。 D . 题目所说的“雪山大地”是牧民生活的环境,而且在某种层面上隐喻伟岸、坚毅的父亲与慈悲、 善待生命的母亲。
    2. (2) 下列对文中倒数第二段父亲相关言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父亲把自己在“沁多贸易”的股份全部捐赠给桑杰是出于无私;桑杰坚决不肯接受,是出于其重 情重义。 B . 父亲巧用当地人立誓的办法推进工作、以全州人喜爱的赛马会扩大“沁多贸易”的知名度,说明 父亲工作有智慧、讲方法。 C . 父亲带领大家一起立誓,反映了父亲对“沁多贸易”能良好发展、每个人都能为此出力并坚守原 则的希望。 D . 这一段通过叙写父亲在会议中的安排反映他的领导能力,为他能够担当治理草原退化的重任做了 映衬和铺垫。
    3. (3) 文章中两处加点句子写到的“沉默了”具有相同的表达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4. (4)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父亲是怎样的人?请结合父亲的行为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2024高二上·惠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 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选自《老子》)

    材料二:

    是故君子之求胜也,推让为利锐,以自修为棚橹;静则闭嘿泯之玄门,动则由恭顺之通路。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若然者悔吝不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彼显争者,必自以为贤人,而人以为险波者。实无险德,则无可毁之义。若信有险德,又何可与讼乎!险而与之讼,是柙兕而撄虎,其可乎?怒而害人,亦必矣。《易》曰:“险而违者,讼,讼必有众起。”《老子》曰:“夫 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故君子以争途之不可也。

    是以越俗乘高,独行于三等之上。何谓三等?大无功而自矜,一等;有功而伐之,二等;功大 而不伐,三等。愚而好胜,一等;贤而尚人,二等;贤而能 , 三等。缓己急人,一等;急己急人,二等;急己宽人,三等。凡此者,皆道之奇,物之变也。三变而后得之,故人未能远也。夫唯知道通变者,然后能处之。是故孟之反以不伐获圣人之誉,管叔以辞赏受嘉重之赐。夫岂诡遇以求之 哉?乃纯德自然之所合也。彼君子知自损之为益,故功一而美二,小人不知自益之为损,故一伐而 并失。由此论之,则不伐者伐之也;不争者争之也;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上之也。君子诚能睹争 途之名险,独乘高于玄路,则光晖焕而日新,德声伦于古人矣。

    (选自《人物志 ·释争》)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是以战胜A而争B不形C敌服D而怨E不构F若然者悔G吝H不存于声色I夫何显J争之有哉!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推让为利锐”与“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兼爱》)两句中的“以”用法相同。 B . “是故君子以争途之不可由也”与“为仁由己”(《论语》)两句中的“由”意思不同。 C . “贤而能让”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让”意思相同。 D . “凡此数者”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认为弯曲与保全,委屈与伸直,低洼与盈满,破旧与更新,少取与多得等之间都具有辩证关 系。 B . 君子追求胜利时,坚持推让的原则,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安静时坚守寂然不语,行动时遵从恭敬 顺从。 C . 君子如果能够做到“功大而不伐”“急己宽人”,便能够超越世俗登至高处,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D . 材料二举孟之反受圣人称赞与管叔受嘉重的例子,说明了君子懂得自我贬损能够获得益处的道理。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②实无险德,则无可毁之义。若信有险德,又何可与讼乎!

    5. (5) 君子不争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 4. (2024高二上·惠城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贺新郎,多景楼落成

    【宋】李演

    笛叫东风起,弄尊前、杨花小扇,燕毛初紫。万点淮峰孤角外,惊下斜阳似绮。又婉娩、一番春 意。歌舞相缪愁自猛,卷长波、一洗空人世。闲热我,醉时耳。

    绿芜冷叶瓜州市。最怜予、洞箫声尽,阑干独倚。落落东南墙一角,谁护山河万里!问人在、玉关归未?老矣青山灯火客,抚佳期、漫洒新亭泪。歌哽咽,事如水。

    【注】①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为天下名楼。南宋淳祐年间重建此楼,落成后知府设宴庆贺。②淮峰:淮水边的山峰,位于宋金边界。③婉娩(miǎn):天气和暖。④新亭泪:晋室南渡,士大 夫每于景物佳美日游宴新亭(位于今南京),名士周颜感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人皆相视流 泪。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叫”字用得很响亮,笛声唤起东风,巧妙引出春天到来的情景。 B . “初紫”一词色彩运用恰当,形象地写出乳燕毛色刚刚变紫的状态。 C . “老矣”二字写出了词人年老体衰的现状,情感深沉而复杂。 D . 面对美景,词人和友人聚在新亭一醉方休,独倚阑干,感慨万分。
    2. (2) 词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整首词简要分析。
  • 5. (2024高二上·惠城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将进酒》中运用比兴手法以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来悲叹人生短暂的句子是

       ,”。

    2. (2)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两句借大雁和鱼儿等意象来表现 游子与思妇之间不能互通音讯的痛苦。
    3. (3) “云”具有随风飘荡、游止不定的特点,古典诗词中常用“云”这个意象来表现游子漂泊流离、

      无所依附,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2024高二上·惠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腰封”也叫“书腰”,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上面可写书籍的内容提要、作者简介等,以配合行销或书籍推荐。准确地说,(      )。在出版界流行一句话:“书名是眼睛,书腰是嘴巴。”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给读者提供关于图书的更多信息内容。它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促进图书销售。在腰封的编辑和设计中,应体现图书的营销策略,并将营销策略贯穿于腰封的设计过程中,以更好地发挥图书的推广作用。所以说,从出版营销的角度,“腰封”是图书信息推广的营销工具,对读者而言也是一种有益的迅速了解图书内容的信息沟通手段。它不仅可以提炼图书精华为内容,让读者迅速了解图书,还可以作为装饰物,使图书更具层次感。它可以像书签、藏书票那样,成为爱书人的一种珍藏。应该说,优秀的腰封应是件锦上添花的事儿。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它虽是图书的一种营销推广工具,却也是图书的一种装帧设计艺术。 B . 它既是图书的一种营销推广工具,也是图书的一种装帧设计艺术。 C . 它既是图书的一种装帧设计艺术,也是图书的一种营销推广工具。 D . 它虽是图书的一种装帧设计艺术,却也是图书的一种营销推广工具。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兴华中学以“与书香为伴˙携经典同行”为主题,开展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文学社诚邀同学们参与“经典名著腰封设计”征集活动,请你为《乡土中国》和《红楼梦》这两本书设计腰封推介语。要求:①在《乡土中国》和《红楼梦》中任选一部作品;②内容简明扼要,醒目突出;③60字以内。
  • 7. (2024高二上·惠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发现,当前研学旅行的课程建设相对薄弱。突出表现为:一是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不明确。研学旅行究竟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品格和素养,还缺乏正确的思想认知和科学的分析指导,许多研学活动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开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适切内容和目标,活动随意性很大,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较为普遍,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二是课程开发的内容浅层化。一些研学活动内容简单,只是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浏览,简单停留在眼睛课程、耳朵课程,____、浮光掠影,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度体验,更没有让学生在能力上有提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体悟,教育质量不高。三是课程的组织形式单一。缺乏校内外课程的整体设计和统筹协调,尚未打破学科界限,形成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的育人体系;也没有把学校知识学习与校外实践有效衔接。

    研学旅行在我国中小学尚属新生事物,目前统一的行业标准还存在缺失。一是缺乏基地管理规范的指引;二是缺乏课程与服务的质量标准、评价标准;三是研学旅行师资标准缺失;四是当前研学旅行的组织时常要委托给旅行社,一些低质甚至没有资质的旅行社掺杂到研学旅行的活动中,出现“重旅游、轻教育”“只旅不学”的现象,使得研学旅行的效果____。

    (摘编自王晓燕《行走的教育,走出不一样》)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学校团委准备组织高二学生开展省外研学旅行,为了避免出现材料所列的研学旅行问题,请你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具体建议。
四、写作(60分)
  • 8. (2024高二上·惠城期中) 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周游列国,以宣扬其仁政主张,历经多年未能成功。他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尽管 如此,他却并不放弃,被人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身处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面对所有问题,都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