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浙教版(2024) /八年级下册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本章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

更新时间:2018-04-30 浏览次数:415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如图是北京地区PM2.5来源分布图。据此,下列措施对减少PM2.5效果最不明显的是(   )

    A . 减少汽车的保有量 B . 植树造林 C . 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 D . 减少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 2. 区分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法是(   )
    A . 观察气体颜色 B . 闻气味 C . 将燃着的木条放入各气体中 D . 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 3. (2017八下·杭州月考)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装置(瓶中植株未经暗处理)。下列描述中,正确的组合是()

    ①该装置可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②该装置可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

    ③丙内石灰水保持澄清

    ④丙内石灰水变浑浊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4. 下列实验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A .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 . 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氧化铁固体 C . 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 D .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 5. 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既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又说明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1

    ③既说明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④既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 . 只有①② B . 只有②③④ C . 只有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 6. 下图能表示人体在每次吸气、呼气时肺内气压变化的是(   )
    A . B .    C . D .
  • 7. 将25克A物质和5克B物质混合,加热后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含10克A和11克C,同时还含有一种物质D。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则它们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是(   )
    A . A+B=C+D B . A+2B=2C+D C . 2A+B=2C+D D . 2A+B=C+2D
  • 8. 下列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78%

    ②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是一种可燃性气体

    ④二氧化碳能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最好的气体肥料

    ⑤在实验室中两种气体可以用相同的装置制取

    A . ②④⑤ B . ①③⑤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⑤
  • 9. 下列各图分别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收集、性质的化学实验,其中错误的是(   )
    A . B . C . D .
  • 10.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氧气和温度有关。其中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

    编号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装置

    现象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A . ①和② B . ②和③ C . ②和④ D . ③和④
  • 11. 如图表示一天之内(早7:00~第二天早7:00)温室大棚中CO2含量的变化,在a点打开通风口的目的是(   )

    A . 补充大棚内的CO2 B . 补充大棚内的O2 C . 降低大棚温度 D . 降低大棚湿度
  • 12. 如图曲线表示一段时间内某植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N点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 B . MP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C . MN段表示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D . NP段表示该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 13. 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图乙中小烧杯内盛放液体A,大烧杯内盛放液体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液体A,B都是清水 B . 液体A,B都是酒精 C . 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 D . 液体A是酒精、液体B是清水
  • 14. (2017八上·乐清月考) 通过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既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2∶1

    ④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15. 用电设备发生火灾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的“灭火弹”扑灭。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 . 能导电  B . 不易燃烧 C . 不易汽化 D . 密度比空气小
  • 16. (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

    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关于该化学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 . 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C . 反应前后两种原子的数目不变 D . 反应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 17.

    如图示人的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从甲到乙时,膈肌收缩,呼气 B . 从乙到甲时,膈肌舒张,吸气 C . 呼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乙状态 D . 吸气开始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
  • 18.

    如图是两组物质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下列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物质X是O2 B . C6H12O6由三种元素组成 C . 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 D . C6H12O6与X反应生成CO2和H2O属于分解反应
  • 19. 下列有关碳及碳的化合物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二氧化碳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 B . 一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 C . 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单质,两者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D .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 20. (2024八上·东阳月考) 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 .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 . 生成O2的质量 C . 固体中MnO2的质量 D . 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二、填空题
  • 21. 有A、B、C三种物质,A是没有颜色也没有气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由此推断:A为;B为;C为。(填化学式)
  • 22. (2017八下·杭州月考)

    下左图是人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变化的示意图,下右图是平静吸气和呼气的胸廓变化示意图。

    1. (1) 在上左图的e点处,肺内气压比大气压(选填“高”、“低”或“相等”)。

    2. (2) 当胸廓由A状态结束到B状态结束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可用上左图中的段(用左图中的字母表示)表示。

  • 23. 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变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 (1) 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

    2.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e.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 24. (2017八下·椒江期末)

    小晨同学在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 (1) 二氧化碳通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一般用法收集。

    2. (2) 向漏斗中倾倒二氧化碳,燃着的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由此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25. 我国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炭和石油,产生的SO2遇到雨水成为酸雨.目前有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即用直升飞机喷洒碳酸钙粉末,脱硫效果可达85%,碳酸钙与SO2及空气中的氧反应生成硫酸钙和二氧化碳,写出化学方程式
  • 26. 将24.5g氯酸钾和8g二氧化锰共热,完全反应后得残渣22.9g,残渣中含二氧化锰g,它在反应中起作用.
  • 27. 如图所示曲线A表示某种蔬菜的一张叶片光合作用每小时合成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光照强度为E时),曲线B表示该叶片呼吸作用每小时分解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据图回答:

    1. (1) 曲线ab段表明
    2. (2) 菜农在光照强度为E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控制在℃左右。
    3. (3) 当温度在35 ℃时,该叶片内积累的有机物的质量是毫克。
    4. (4) 若要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的产量,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三、实验探究题
  • 28. 近些年来,我国多地频现雾霾天气,为探究雾霾造成的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有影响,小琳作出“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无影响”的假设,并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大烧杯中装入清水,向内连续吹气3分钟,再分装等体积清水至3个玻璃瓶中。

    ②用打孔器在菠菜叶上打出直径1厘米的圆形叶片30片,各取10片浸没在3个玻璃瓶的清水中,并密封。

    ③将玻璃瓶分别放入装有台灯的甲、乙、丙3个密闭玻璃罩中。

    ④甲装置不放卫生香,乙装置内点燃1支卫生香,丙装置内点燃2支卫生香,如图所示。

    ⑤打开台灯30分钟,观察到甲、乙、丙装置内圆形叶浮起的数量依次为10片、4片和2片。

    1. (1) 步骤①,小琳往清水中吹气是为了让清水富含 (填气体名称)。
    2. (2) 步骤④,用点燃的卫生香在密闭环境中造成烟雾,是为了模拟天气,设置甲装置的目的是进行
    3. (3) 步骤⑤,圆形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 (填气体名称),使叶片浮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装置中的菠菜叶光合作用强度最大。
    4. (4) 实验结果能否支持小琳的假设?。为使实验更科学准确,小琳多次重复实验,这样做是为了
  • 29. 小雨对爸爸给患病的奶奶购买的“便携式制氧器”(如图甲所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如图乙所示)和所用的药品。药品中甲剂是一种白色颗粒状固体,作制氧剂;乙剂是黑色固体,作催化剂。

    【提出问题】 甲剂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过碳酸钠是白色颗粒状固体,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可用于制取氧气。

    【设计与实验】 小雨把甲剂和乙剂带到实验室与老师共同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验证出甲剂是一种含钠的物质后,小雨接着进行如下实验:用甲剂和乙剂制取并验证氧气。

    1. (1) 根据乙图得出:

      ①组装气体发生装置时应选择丙图所示的仪器 (填字母),理由是

      ②氧气具有的性质是,可用法收集。

    2. (2) 装置连接完毕,装药品前应
    3. (3) 小雨认为氧气是由过氧化氢在乙剂催化下产生的,其文字表达式为
    4. (4) 如何验证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简述实验操作与现象:
  • 30. 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A,B
    2. (2) 若要组装一套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可选择图中的 (填序号).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用该装置还可以制取的气体是,应选择的药品是
    3. (3) 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你认为还需要增加的仪器是.用图2所示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填“a”或“b”)端导入.
    4. (4) 要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可选择     
      A . 无色酚酞溶液 B . 紫色石蕊溶液 C . 澄清石灰水 D . 燃着的木条.
四、解答题
  • 31. 小明喜欢养金鱼,他上网查阅资料得知:鱼缸中每升水的溶氧量低于0.003克时,鱼就会死亡。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化学增氧剂,其反应原理是2CaO2+2H2O===2Ca(OH)2+O2↑。请回答:
    1. (1) 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2. (2) 小明将2.88克过氧化钙放入盛有200升水的鱼缸中,请你通过计算分析,当氧气完全释放后,鱼缸中水的溶氧量是否符合最低要求?(假设产生的氧气完全溶入水,其他因素忽略不计)
  • 32.

    某补钙药剂的标签主要内容如图所示,现测定该钙片含量是否符合标注,做如下实验:取10片该钙片,放入干燥、洁净的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50g某浓度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钙片中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也不和稀盐酸反应,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全部放出),反应后称量烧杯内剩余物质的质量为64.5g.求:

    1. (1) 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 (2) 通过计算说明每片钙片实际钙含量.说明是否与标注相符?

    3. (3) 试计算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 33.

    CO2可作为塑料温室大棚的“气肥”,施用增产效果明显.科研人员为有效掌握向大棚内使用“气肥”的时机和用量,测定了一个密闭蔬菜大棚内的CO2浓度,发现一昼夜在120~600毫克/升之间波动,变化幅度远大于室外.若某个晴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6:00和18:00,试根据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在如图坐标系中绘出该密闭塑料温室大棚内CO2浓度日变化的大致曲线,并解释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