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18-05-28 浏览次数:437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
    A . 荀子 B . 墨子 C . 老子 D . 孙膑
  • 2.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这说明(    )
    A . 周天子强化统治,孔子难以生存 B . “仁”“礼”思想不合时宜 C . 当时兴办私学为官府所禁 D . 当时战乱不断,思想萧条
  • 3. (2018高二下·莆田开学考) 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
    A . 有教无类 B . 学在官府 C . 私学兴起 D . 百家争鸣
  • 4. 《中国文化概论》说,“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
    A . 宗法制的解体 B . 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 C . 封建的经济发展 D . 私学的发展
  • 5. 在“法”与“德”的关系上,某位思想家主张先德后刑、先教后杀,认为有礼之法才是良法,无礼之法是恶法,“故非礼,是无法也”。材料表明这位思想家属于(    )
    A . 道家 B . 儒家 C . 法家 D . 墨家
  • 6. (2015高二上·南岳期中) 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新颖的,最适合于时势的。……但法家之学,亦有落伍之处。……社会的利益,彻头彻尾,都可用国家做工具去达到,就有将国权扩张得过大之弊。这里的“落伍之处”是指(     )

    A . 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 B . 维护专制君权而弱化了礼仪制度 C . 强化中央集权而削弱了地方权力 D . 注重严刑酷法而淡化了道德教化
  • 7.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    )
    A . 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B . 放弃休养生息政策 C . 维持无为而治思想 D . 存在无为、有为之争
  • 8. 《汉书·地理志下》载:“汉兴以来,鲁、东海人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    )
    A . 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 .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 . 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 . 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 9. 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   )

    A . 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B . 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 C . 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D . 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
  • 10. 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写道:“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这表明“他”的思想是(    )
    A . 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 B . 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 C . 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 D . 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
  • 11. 董仲舒言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由此可见,董仲舒(    )
    A . 主张以德治国少刑罚 B . 宣扬阴阳家的学说 C . 全盘否定了法家思想 D . 摆脱先秦儒学影响
  • 12. 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
    A .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 . 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 . 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 .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 13.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反映出理学家(    )
    A . 注重研究自然科学 B . 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C . 注重研究人文科学 D . 以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 14. 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
    A . 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 B . 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C . 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 D . 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
  • 15.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记载,节妇烈女宋代有267人,到明代猛增至36000人。这反映出明代理学(    )
    A . 弘扬了宋朝理学的精髓 B . 与朱熹的理学思想不同 C . 将宋朝理学推向了极端 D .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 16. 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B . 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 C . 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 D . 清代传统经学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 17.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 “廉洁诚信”:反对正统思想是“万世至论” B . “个人理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 . “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天下为公” D . “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 18. (2015高二上·双流期中) 黄宗羲认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    )

    A . 君主制度摇摇欲坠 B . 启蒙思想已有萌芽 C . 纲常礼教全面崩溃 D . 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 19. (2017高三上·天津月考) 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明清时期(    )
    A . 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 . 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 C . 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 . 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
  • 20. 《后汉书Ÿ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 B . 文字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 . 原料选择与降低造纸成本无关 D . 人类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 21.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    )
    A . 注重对经验的总结 B . 缺乏创新和逻辑 C .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D . 与农业息息相关
  • 22. 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说:“欧罗巴人天人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由此可见(    )
    A . 民族危机加剧是产生这种观点的历史背景 B . 认同西方文化价值并主张全面向西方学习 C . 对西学采取选择性的价值认同与认异态度 D . 是天朝上国狭隘观念在文化上的集中体现
  • 23. 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B . 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C . 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D . 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 24. 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
    A . 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 . 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 . 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 . 已经感受到西方化的巨大压力
  • 25.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段文字流行状况。下列有关由A到B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和应用是变化的前提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③小篆作为统一的官方文字,有利于文学和思想的繁荣

    ④促进了秦国实现统一大业

    A . B . C . ②④ D . ①④
  • 26. 下图是宋代马远的《山径春行图》,它反映出(    )

    A . 马远最擅长人物画创作 B . 南北对峙促成艺术繁荣 C . 理学已发展到心学阶段 D . 马远此作重视意境表达
  • 27. 史学家认为构成史学的三要素是“史实”、“史论”、“史识”。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 .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流派纷呈,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 . 韩非子“法不阿贵”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 C . 对诸子百家思想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实现其古为今用 D .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28. (2016·湖南模拟) 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由此可见,两位先哲有相似的( )

    A . 批判精神 B . 自由观念 C . 政治主张 D . 公民意识
  • 29.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
    A . 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 .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 . 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 . 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二、非选择题
  • 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材料三:

    1663年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670年

    顾炎武《日知录》

    1690年

    洛克《政府论》

    1691年

    王夫之《宋论》

    1734年

    伏尔泰《哲学通信》

    1748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 (1) 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代诗人整体对屈原的关注,造成大规模对屈原的评价是以往任何朝代都不能相比的。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执著于屈原呢?…… 宋代诗人通过对屈原之死、之醒、之流放、之离骚的评价,来表明自己对生死、醉醒、贬放、诗歌的认识。宋虽立国未久,各种危机已暴露出来。这些都激起了士大夫的焦虑和社会责任感。中国历史上文官官僚制度在这时已经成熟,文人士大夫既完全依附于国家政权,又是这一政权的支柱,使他们更具有政治热情,并积极表现自己的欲望。

    苏轼在《屈原塔》一诗中盛赞屈原:“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李覯在《屈原》一诗中却写道:“秋来张翰偶思鲈,满筯鲜红食有馀。 何事灵均不知退,却将闲肉付江鱼。”

    ——摘编自游筱《屈骚精神与宋代诗人心态》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诗人整体关注屈原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诗人对待屈原自杀问题的态度,并作简要评析。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材料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

    秦始皇比孔子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