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2017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慈云实验中学八年级上...

更新时间:2016-12-29 浏览次数:840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单项选择题</b>
  • 1.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

    A . 分别是船和山 B . 分别是山和船 C . 都是船 D . 都是山
  • 2. (2016八上·江岸期中)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 .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 . 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 C . 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D . 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 3. (2015八上·深圳期中) 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共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前20min内的平均速度是30km/h,后40min内的速度是60km/h,则该汽车在这1h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 35 km/h B . 40 km/h C . 45 km/h D . 50 km/h
  • 4. (2015八上·深圳期中) 一短跑运动员在5s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A . 运动员、汽车、羚羊 B . 汽车、羚羊、运动员 C . 羚羊、汽车、运动员 D . 运动员、羚羊、汽车
  • 5. 下列的实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乙: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丙:吹自制的哨子,上下拉动活塞可使声音变得悦耳或低沉

    丁: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

    A . 甲、乙、丁 B . 甲、丙、丁 C . 乙、丙、丁 D . 甲、乙、丙
  • 6. 下列措施中,哪一个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
    A . 做一个外罩将声源罩住 B . 在枪管上装一消声器 C . 在耳朵中塞一团棉花 D . 在声源和居民区之间植树造林
  • 7. 下列几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与吸、放热情况联系错误的是(   )
    A . 露的形成﹣﹣液化; 放热 B . 霜的形成﹣﹣凝华; 吸热 C . 河水解冻﹣﹣熔化; 吸热 D . 湿衣服晾干﹣﹣汽化; 吸热
二、<b >填空题</b>
三、<b >实验题</b>
  • 16. (2015八上·深圳期中) 小丽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 (1) 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
    2. (2) 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A、B、C如图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3. (3) 丙图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象,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内能(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第10min海波处于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4. (4) 丁图是小丽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象,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 17. 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过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1

    20

    0.3

    2

    3

    40

    0.5

    4

    尼龙丝

    30

    0.5

    5

    尼龙丝

    40

    0.5

    1. (1) 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
    2. (2) 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
    3. (3) 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1、2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
    4. (4) 小明他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四、<b >计算题</b>
  • 18. (2015八上·深圳期中) 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 8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 600m;当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5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min,然后二人一起又经过了12min到达学校.求:
    1. (1) 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 (2) 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 19. (2015八上·深圳期中) 驾车前行,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该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m.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
    1. (1) 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 (2) 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五、<b >综合能力题</b>
  • 20. 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

    1. (1) 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
    2. (2) 乒乓球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3. (3) 加大力度敲音叉,根据发生的现象,你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21. 如图,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 (1) 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 (2) 斜面的作用是;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原因
    3. (3) 若图中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