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4题

更新时间:2023-07-17 浏览次数:140 类型:二轮复习
一、真题
  • 1. (2023·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令其宗庙不祓阴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馀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B . 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 . 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D . 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唯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茶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曾君没有听从叔唯的建议。 B . 鳌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曾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忡忡,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鳌负羁听取了她的意见。 C . 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晋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D . 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瞧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鳌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②盛黄金于熏,充之以餐,加壁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二、基础
  • 2. (2023高三下·潮阳模拟)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楚民俗好庳①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阔里使高其梱②。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地;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文本二;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救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撞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说苑·敬慎》)

    文本三: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機。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救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庳:bì,矮小。②梱:kǔn,门槛。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B .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C .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D .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与“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两句中的“进”含义不同。 B . “君子不能数下车”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两句中的“数”含义不同。 C . “位已高而意益下”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苏武传》)两句中的“益”含义相同。 D . “孙叔敖疾”与“声非加疾也”(《劝学》)两句中的“疾”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叔敖为了便利百姓,解决市场乱象,委婉地向庄王提出恢复旧币制的建议,最终使市场恢复了原貌,百姓生活安定。 B . 楚王想改变楚国人坐矮车的民俗,孙叔敖想出加高门槛的妙法,既不用屡下政令,又在短时间内使百姓自动把车子造高。 C . 孙叔敖被封为令尹,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他,一个老人穿着丧服来吊丧,孙叔敖不仅没有怪罪反而虚心接受了他的建议。 D . 孙叔敖临死告诫儿子,不要接受富饶肥沃的土地,选择土地贫瘠的寝丘,才能长久地拥有。后来他的话果然应验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

      ②身已责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5. (5) 诸葛亮曾评价:“昔孙叔敖乘马三年,不知牝牡,称其贤也。”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孙叔敖“贤”的体现,
  • 3. (2023高三下·辽宁期中) 文言文阅读

    辛亥,皇帝即阼 , 谒高庙。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太尉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诸吕所夺齐楚故地,皆复与之。

    壬子十二月,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前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十二月望,日又食。上曰:“朕闻之,天生蒸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菑,以诫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见于天,菑孰大焉!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讬于兆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朕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饬其任职,务省繇费以便民。朕既不能远德,故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设备未息。今纵不能罢边屯戍,而又饬兵厚卫,其罢卫将军军。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

    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上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固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选自《史记·孝文本纪》)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B .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C .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D .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即阼,“阼”,本是大堂前东面的台阶,文中“即阼”,就是登上阼阶主持祭祀,意指皇帝登基。 B . 壬子,古代用10天干、12地支相配纪年纪月纪日,经过计算,2023年为癸卯年。文中“壬子”用来纪年,应为“辛亥”后一年。 C . “适见于天”的“适”和《石钟山记》里“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义相同。 D . 股肱,本义是大腿和胳膊,常组成“耳目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文中即为此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文帝认为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则,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当百姓就心服,而主管官员也赞同了汉文帝的看法。 B . 汉文帝认为出现灾异现象是上天在谴责自己无德,于是他恳请臣子帮助自己找出过失,并要求他们直言进谏来补正自己的疏漏。 C . 汉文帝认为治理天下要打通途径,让大臣能随时说真话,百姓因愚昧无知而诅咒皇帝或者诽谤朝廷,一律不予审理,不予治罪。 D . 汉文帝即位以来,建议撤销卫将军统辖的军队,让太仆掌管的马匹只留下一部分够自己使用,其余的都交给驿站使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

      ②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

    5. (5) 请简要概括孝文帝“止露台,衣绨衣”的用意。
三、巩固
  • 4. (2023高三下·海南模拟)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材料二:

    傅青主善医。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于太医院某 , 按脉毕,命之曰:“此一月症也,可速归家料理后事,迟无及矣。”王急治任旋里。会傅入都遇诸途问王归意以疾告 , 曰:“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某叹曰:“仆之归,从其命也。”乃具告所言。傅骇曰:“果尔,奈何?试为汝诊之。”按脉良久,叹曰:“彼真国手也,其言不谬。”王泫然泣曰:“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著和、缓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傅又沉思久之,谓曰:“汝疾万无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则不任功,不愈亦不任过,试之何如?”王大喜,求方。傅命归家,遍觅健少所用旧毡笠十余枚,煎浓汤,漉成膏,旦夕服之。王归家,如法治之,疾果愈。寻至都见傅,喜慰异常。谒某,某见王至,瞿然曰:“君犹无恙耶!”王具以傅所治之法告之。某叹曰:“傅君神医,吾不及也。吾初诊汝疾,乃脑髓亏耗,按古方,惟生人脑可治,顾万不能致。今傅君以健少旧毡笠多枚代之,真神手,吾不及也。若非傅君,汝白骨寒矣,谓非为鄙人所误耶?医虽小道,之不精,是直以人命为儿戏也,吾尚敢业此哉!”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

    (节选自《清稗类钞·傅青主善医》)

    注释  ①〔带下医〕妇科医生。②〔痹〕中医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症。③〔和、缓〕春秋时期秦国两位名医的名字。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会A傅B入C都D遇E诸F途G问H王I归J意K以L疾M告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下,文中指四海之内,与《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天下”含义不同。 B . 奈何,文中指怎么办,与成语“无可奈何”中的“奈何”含义相同。 C . 更,文中指又、再,表动作重复,与《登鹳雀楼》“更上一层楼”中的“更”含义不同。 D . 攻,文中指致力研究,与《师说》“术业有专攻”中的“攻”的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扁鹊行医不拘一科一地,擅长随俗而变,在邯郸做过妇科医生,在洛阳做过专治耳目疾患的医生,在咸阳还做过儿科医生。 B . 太医确诊王尧的头痛病无法医治,只能活一个月,但是王尧认为傅青主的医术更高明,能起死回生,想让他为自己医治。 C . 王尧在傅青主的医治下病愈,太医看到他十分惊讶和惭愧,认为如果不是傅青主的诊治,王尧的病情就被耽误了。 D . 两则材料的叙事语言都通俗易懂,清畅可读;材料一介绍了随俗行医、名闻天下的扁鹊,材料二介绍了医术高明的傅青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于太医院某。

      ②汝疾万无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则不任功,不愈亦不任过,试之何如?

    5. (5) 扁鹊与傅青主都以医术高明而闻名,正所谓“树大招风”,他们分别引起了周围医生怎样的反应?写这些反应有什么作用?
  • 5. (2023高三下·长春模拟)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 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 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节选自欧阳修《赠杨寘序》)

     材料二:

    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浊,则听者难辨矣。夫正直勇毅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中情伤感;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之,则敛容庄谨。是以动人心、感神明者,无以加于琴。盖其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今人多以杂音悦乐为贵,而琴见.轻矣。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也。

    (节选自薛易简《琴诀》)

    【注】①雍雍:鸟和鸣声。②伯奇:周宣王大臣尹吉甫的儿子,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谗逐,他因悲愤投河自尽。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操A弦B骤C作D忽E然F变G之H急I者J凄K然 L以M促N缓O者P舒Q 然R以S和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之怨刺无以异”和“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屈原列传》)中的“刺”字含义相 同。 B . “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和“榆柳荫后檐”(《归园田居》)中的“荫”字的含义不相同。 C . “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和“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中的“区区”的含义基本相同。 D . “而琴见轻矣”和“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字的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是一篇赠序,其内容往往是叙友谊、道别情、表祝愿,但这篇却写得别开生面, 全文围绕“琴”,款款叙述,情真意切。 B . 有感于好友杨寘的仕途坎坷、体弱多病、内心不快以及所在之地的缺医少药,作者直接 表达了对杨寘的不舍之情与劝慰之意。 C . 材料一语言形象生动,运用了比喻、联想等一系列手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抽象 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D . 薛易简在《琴诀》中提出弹琴要心无杂念,奏出心灵之声,与人的内心深处相互沟通, 这样的琴论在今天仍能给人以多种启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

      ②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

    5. (5)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琴曲的作用,《琴诀》中薛易简的观点在材料一中有哪几方面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四、提升
  • 6. (2023·温州模拟)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节选自《韩非子·奸劫弑臣》《韩非子·六反》)

    材料二:

    苏代为公仲谓向寿曰①:“禽困覆车。公破韩②,辱公仲,公仲收国复事秦,自以为必可以封。今公与楚解口地,封小令尹以杜阳。秦、楚合,复攻韩,韩必亡。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向寿曰:“吾合秦、楚,非以当韩也,子为我谒之公仲曰:‘秦、韩之交可合也。’”对曰:“愿有复于公。谚曰:‘贵其所以贵者贵。’今王之爱习公也,不如公孙郝;其知能公也,不如甘茂。今二人者,皆不得亲于事矣,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彼有以失之也。公孙郝③党于韩,而甘茂党于魏,故王不信也。今秦、楚争强,而公党于楚,是与公孙郝、甘茂同道也。公何以异之?人皆言楚之多变也,而公必亡之,是自为责也。公不如与王谋其变也,善韩以备之,若此则无祸矣。韩氏先以国从公孙郝,而后委国于甘茂,是韩,公之仇也。今公言善韩以备楚,是外举不辟仇也。”

    向寿曰:“吾甚欲韩合。”对曰:“甘茂许公仲以武遂,反宜阳之民,今公徒令收之,甚难。”

    向寿曰:“然则奈何?武遂终不可得已。”对曰:“公何不以秦为韩求颖川于楚,此乃韩之寄地也。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向寿曰:“奈何?”对曰:“此善事也。甘茂欲以魏取齐,公孙郝欲以韩取齐,今公取宜阳以为功,收楚、韩以安之,而诛齐、魏之罪,是以公孙郝、甘茂之无事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有改动)

    【注】①公仲为韩相,向寿为秦将,苏代为韩使者。②《史记·甘茂列传》“秦使向寿平宜阳”,“破韩”即指此。③公孙郝,与下文中“甘茂”,皆为秦臣。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B . 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C . 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D . 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禽困覆车,以禽兽困急可撞翻猎者之车来比喻人陷入绝境会拼命,与“困兽犹斗”意思相近。 B . 国,可以指国都、古代王侯的封地等,“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中的“国”是指“国事”。 C . 异,指“有区别”,与《齐桓晋文之事》“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的“异”意思相同。 D . 古代地名的命名多与方位、水文等相关,由此可推断宜阳在宜水之北,颖川则因颖水而得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国大败韩国之后,将秦地解口赐予楚国,又将秦城杜阳封给楚国令尹,以此来与楚国交好,形势对韩国不利。 B . 苏代认为秦王虽然对向寿的宠幸和赏识不及对公孙郝和甘茂,但特别信任向寿,是因为他没有亲附其他诸侯国。 C . 苏代指出向寿在秦楚争强时联合楚国非明智之举,不如与秦王共同谋划,防备楚国,亲善韩国,否则将有祸患。 D . 向寿如果凭借攻取宜阳之功,拉拢楚、韩,使之安定,谴责齐、魏不与秦交好之罪,就能为公孙郝与甘茂分忧。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②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

    5. (5) 请从韩非子义利观的角度,分析秦国大将向寿弃楚亲韩的具体原因。
  • 7. (2023高三下·马鞍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四顾无告。而君不恤,令国致乐不已,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丛之令趣驾追晏子甚家不及。公驱及之康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令柏遽巡氓,家室不能御者予之金,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公损肉撤酒,琴瑟不张,钟鼓不陈。初,崔杼弑庄公而立景公,有敢不盟者,戟钧其颈,剑承其心,所杀七人。次及晏子,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者,受此不祥!”崔子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墨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崔杼将杀之,或曰:“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崔子遂舍之。《诗》云:“彼己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释】①康内:大路上。②崔杼弑庄公:指齐国大夫崔杼因私愤而杀齐庄公之事。

    材料二:

    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 (1) 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公A从B之C令D趣E驾F追G晏H子I其J家K不L及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糟糠”,文中指粗劣食物,与成语“糟糠不厌”中的“糟糠”意思相同。 B . 文中“委”与《庖丁解牛》中“如土委地”中的“委”字意思不相同。 C . 文中“张”与《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中的“张”字意思相同。 D . 文中“革”与《六国论》中“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革”字意思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连日下雨,百姓生活困难,景公却沉湎饮酒作乐,多次拒绝晏子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的请求,晏子只得拿出家里的粮食来救助。 B . 晏子认为百姓穷困、饥饿而无助,就不会把国君放在心上;而他自己也上未劝勉国君,下未解百姓困苦,便自请其罪而去职。 C . 作为国君,景公虽然贪图享乐,但尚能改过:一方面请回晏子,派柏遽去救灾,另一方面自我约束,不再吃酒肉,不再听音乐。 D . 大臣崔杼杀了无道国君庄公,并逼迫其他臣子站在他这边,对不听从的人砍头刺心,但面对大义凛然的晏子,他主动选择放弃。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君不恤,令国致乐不已,民氓百姓,不亦薄乎?

      ②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

    5. (5) 太史公为什么钦慕晏子,并愿意为他“执鞭”?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回答。
  • 8. (2023·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日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 (1) 文中画框(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 . 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 . 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 . 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 . 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 . 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 . 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②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