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19-05-17 浏览次数:414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 1. (2018·河南)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
    A . 创建新中国 B . 实现祖国统一 C . 进行土地改革 D . 恢复国民经济
  • 2. 刘少奇在某次政协会议上指出:“这是目前时期全国人民的大宪章。”“它是如此的坚定明确,清楚地指出了哪些事是应该做而且必须做的,哪些事是不应该而且不允许做的。”被刘少奇称为“大宪章”的是(   )
    A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3. 新中国成立前期,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事业,并对如何建设新中国加以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A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 .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 4.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抗美援朝是(   )
    A . 以抗美之名侵略朝鲜 B . 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C . 挑战美国权威的不明智之举 D . 以抗美之名称霸世界
  • 5.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右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 .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 .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 6.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曾有1.35亿人参加讨论,提出13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了(   )
    A . 这是中国第一部宪法 B . 宪法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C . 中国是真正独立的国家 D .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 7. 如图是一张选民证。选民证持证人为王友庆,签发日期为1954年3月21日。这张珍贵的选民证成为(   )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有力见证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的有力见证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进程的有力见证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的有力见证
  • 8. 从1949年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到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说明(   )
    A . 新中国政治建设逐渐步入法制化轨道 B . 新中国的经济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 C . 新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 . 新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9. 2018年3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再次修改。1954年宪法颁布后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1954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新民主主义革命尚未成功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尚未颁布 C . 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D . 第一个五年计划尚末完成
  • 10. 如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 “大跃进”的开展
  • 11. 1956—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对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 . 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 .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与践踏 D . 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 12. (2018·潍坊) “恒源样”创始人沈莱舟曾对子女说:“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股息,这又有什么不好?”这反映的是(    )
    A . 土地改革运动 B . 全行业公私合营 C . 手工业合作化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1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巩固、建设新生政权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一五”计划的实施     ③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④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⑤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A . ④①②⑤③ B . ③①④②⑤ C . ③④①②⑤ D . ④③②①⑤
  • 14. (2018·龙东) “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的先进事迹共同体现的,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的时代精神是(    )
    A .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B . 保家卫国,英雄主义 C . 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 D . 解放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
  • 15. 如图是1967年1月13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毛泽东。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大跃进”运动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D . “文化大革命”
  • 16. 下图是小明在复习时绘制的时间轴。其中,党在文革时期的严重失误是(   )

    A . 三大改造后期要求过急 B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D . 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 1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选择,也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这里的“关键选择”指的是(   )
    A .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 . 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C . 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 D . 顺应经济全球化,加入世贸组织
  •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某同学绘制了“对外开放进程”年代尺,在图中空白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对外开放进程”年代尺

    A . 成立环渤海经济区 B . 开放14个沿海城市 C .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D . 增设海南岛经济特区
  • 19.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   )
    A . 贫穷与富裕的矛盾 B . 中华民族复兴梦与美国霸权主义的矛盾 C .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 .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第22题22分,第23题18分,共60分。)
  •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校八年级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进来吧!
    【梦想实现】
    材料一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                           
    ——选自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泽东的一封信

    【由分到合】
    材料二   土改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探索失误】

    材料三 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 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该社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分配方面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社员)工资分5-7个等级,由公社统一发放。生产好坏分配也一样。

    ——引自《南海县志·农业》第十四卷

    【新的创举】

    材料五   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立下了一张“分田到户”的字据,这件事情当时在全国引起极大争议。但是,1979年秋小岗村却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大丰收。小岗人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家家户户囤满了粮食。邓小平从这件事看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

    ——摘自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1. (1) 材料一中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广大农民的梦想而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2. (2) 材料二中的“组织起来的路”指的是什么?依据本材料,概括引导农民走这样一条路的原因。
    3. (3) 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当时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哪些严重失误?这些失误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4. (4) 据材料五,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的措施是什么?有何意义?
    5. (5)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对比,你认为政府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 2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进行国家建设的探索,逐步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

    材料二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人民网

    材料三   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

    19.1

    1.5

    0.7

    71.8

    6.9

    1956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材料四   1953-1957年工业生产情况简表

    工业生产发展情况

    中国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

    18%

    4.1%

    2.8%

    增产400万吨钢所用时间

    5年

    24年

    15年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崭新的姿态”的理解。
    2. (2) 材料一中第二种梦想实现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改变土地所有制后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3. (3) 材料三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4. (4) 材料四反映了50年代初我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这得益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请从工业和交通业方面列举取得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各一例。
  • 22.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电视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次会议标志着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由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改革的展开阶段。  
     ——人民网

    材料三  1979年4月,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经济特区以国家给予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吸取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一带一路”使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 
    材料四  每一个修宪,都是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和理论结晶。


    1. (1) 指出材料一中取得“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以我党哪次重大会议为开端?材料一中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一个时代最为传奇一页”的领导人是谁? 
    2. (2) 根据材料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阶段的改革重点是什么?该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3. (3) 据材料三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体现在哪里?对比材料三中的两则材料,分析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一带一路”的提出,我国对外开放有什么变化?
    4. (4) 材料四反映出我国哪一所有制经济的地位有了明显提升?材料告诉我们,改革四十年来形成的理论体系是什么?为什么将它写入宪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