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 |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 指数 | 年代 |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 指数 |
1843 | 1656.23 | 123.93 | 1847 | 2167.44 | 162.16 |
1844 | 1724.12 | 128.96 | 1848 | 2299.34 | 172.02 |
1845 | 2024.74 | 151.51 | 1849 | 2354.98 | 176.19 |
1846 | 2208.36 | 165.22 | 1850 | 2230.32 | 166.86 |
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了中书省和丞相,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设置了殿阁大学士只是“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而且一般来说品级很低,只有五品。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真正出现;明宣宗时内阁拥有了票拟权。根据规定,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升降和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由于内阁大学士大都出身翰林,是皇帝的近臣,也是官僚集团中最接近皇帝的人。另外阁臣与皇帝和皇太子多有师保关系,往往加上三公三孤,投太子三师三少,又负责筵经日讲,这些都构成了与一般朝臣不同的特殊身份,他们对皇帝和皇太子的影响自然要多于其他大臣。到了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出现了专控朝政二十余年的状况,内阁的权力开始与设想有了差别。
——摘编自于江泰《明代内阁对皇权的制约》等
随着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儒家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接受西方法制便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近百年的“法律西化”过程中,对待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无疑存在过多的矫枉过正的现象,然而对本民族文化的抛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相应的辉煌,相反却是法律与文化的脱节,给国人带来巨大精神苦闷和导致信仰的虚无。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的法律建设也将走向现代化,在这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如何看待儒家法律文化,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课题。在中国多元法律文化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法律的现代化,不能无视本土的儒家法律文化,无视它在民众心理间强大的存在,否则就可能会产生“国家法”和“民间法”之间的文化阻碍。
——摘编自张天舒《儒家法律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法制建设”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材料:从江户时代后期到明治维新,在社会急剧变革之中,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愈加激化。1871年,若仓使节团赴欧美考察,痛感培养人才是根本大计。随之,教育改革开始。明治政府为了推行教育改革,首先确定了改革的方针和政策。1870年2月,仿照欧美学制,第一次制定了《大中小学规则》,建立大学、中学、小学的近代学校体系。1871年7月,设立统辖科学文化事业的文部省。1872年8月,文部省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的重要法令——《学制》。明治政府为抓教育改革做了大量工作,其他任何一项改革无法同教育改革相比。在经费上给予很大支持。此外,明治政府还聘请大量的外籍教师帮助工作,又不断派人到海外学习。
——摘编自浙江大学日本研究所《新编日本通史》等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来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材料:鸠摩罗什(约公元343—413年),父为天竺人,母为当时中国西北部的城邦龟兹人。鸠摩罗什生长于龟兹,年七岁,随母出家。九岁以后,随母游学罽宾、月氏、疏勒等国。鸠摩罗什初学小乘,并旁通婆罗门哲学;在疏勒时始学大乘,精研《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经典,誉满西域,遂为龟兹王迎还龟兹。前秦建元十八年,符坚派大将吕光进军西域,便有迎取罗什的意思。吕光破龟兹,得罗什,回师据有凉州,罗什滞留凉州十八年,得以通晓汉文。后秦弘始三年,姚兴出兵破后凉,迎罗什到长安,住草堂寺,有“三千德僧,同止一处”。姚兴辟逍遥因为译场,请鸠摩罗什担任译主,并命僧肇、僧睿、道生、道融等八百余僧人襄助翻译。前后共译出佛经九十八部,计四百二十五卷。鸠摩罗什所译佛经的卷帙,固然不及后来的玄奘之多,但他所译经、论的方面之广,却超过玄奘。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