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1讲《“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更新时间:2020-10-29 浏览次数:125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3高一上·抚顺月考) 有学者统计,《汉书》中武帝以后立传者188人,其中士人有150人,约占80%。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 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B . 世袭制退出历史舞台 C . 世家大族势力逐渐减弱 D . 儒学独尊产生重大影响
  • 2. (2022高二上·涪城月考)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经济发展水平 B . 绘画技术进步 C . 政治权力干预 D . 儒家思想影响
  • 3. (2024高一上·云阳县月考)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 . 王国势力强大 B .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 现实统治需要 D .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 4. (2019·云阳模拟) 汉代规定:“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在门户上题字以示表彰),以兴善行。”该制度的推行意在(   )
    A . 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B . 调解宗族邻里纷争 C . 正风敦俗教化民众 D . 加强思想舆论控制
  • 5. (2019·鹰潭模拟) 西方汉学家称中国古代某历史人物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位历史人物思想主张的是(   )
    A .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 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D . 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 6. (2019·河南模拟) 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   )
    A . 使士人开始步人政治舞台 B . 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C . 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D . 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 7. (2019·安徽模拟) 古文经学的《左氏传》最符合《春秋》本义,但汉武帝却对有时故意歪曲《春秋》本义甚至穿凿附会的今文经学的《公羊传》最为重视。材料表明当时(   )
    A . 儒学已经悖离孔子的本义 B . 儒家内部派系林立开始分化 C . 儒家放弃春秋笔法的传统 D . 儒学改造适应了政治的需要
  • 8. (2019·巴中模拟) 秦汉时期子女的婚姻由家长决定,这是通例,但当事者本人也并非毫无发言权。如汉武帝时信阳长公主改嫁大将军卫青,东汉光武帝湖阳公主曾公开提出要嫁给宋弘,东汉末钱塘吴氏冲破家族阻挡嫁给孙坚。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秦汉时崇尚婚姻自由 B . 秦汉贵族妇女普遍自主择婿 C . 封建伦理纲常有待强化 D . 两汉时社会风气开放开明
  • 9. (2019·河西模拟) 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废除了秦代焚书的法令;在文帝和景帝的统治下,朝廷的博士制度仍被保留,但这些博士不限于儒家传统;汉武帝时期设置众多五经博士。这表明(    )
    A . 西汉时期的治国理念分歧大 B . 汉武帝赞成“儒学大一统” C . 西汉时期儒学地位发生巨变 D . 西汉儒学具有一定包容性
  • 10. (2020高二上·成都期中) 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
    A . 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B . 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 . 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D . 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 11. (2019高二上·南宁期中) 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他认为汉代( )
    A . 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 B . 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C . 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D . 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
  • 12. (2019高二下·东莞月考) “循吏”之名最早出现于西汉。西汉循吏者,属“奉职循理,何必威严”之官吏。循吏能“养之以仁,使之以义,教之以礼,故人敬而悦之,爱而亲之”。“循吏”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
    A . 儒学影响扩大 B . 私学发展迅速 C . 监察制度缺失 D . 社会秩序混乱
  • 13. (2019高二下·容县期中) 汉代以前,民众对人神的信仰主要是有功于民的古圣先贤神,而汉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有政绩的官员死后被百姓立祠祭祀的现象,如汉和帝时的王涣为民平理冤狱,死后“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成为民众新的入神信仰对象。汉代民众对人神信仰的变化(   )
    A . 反映了皇权专制下的愚民政策 B . 说明民众对政府信任的增强 C . 折射出民众对理想政治的渴望 D . 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 14. (2019高二下·蕉岭月考) 西汉前期,丞相多是功臣或功臣子弟。西汉后期,丞相则以掾史文吏和经学之士为主,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任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人数约占538%。这说明( )
    A . 汉代统治者重文轻武 B . 儒学政治影响日益增强 C . 皇帝打击权贵以强化专制 D . 齐鲁地区成为政治中心
  • 15. (2019高二下·鞍山期中) 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贯(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刊。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
    A . 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 B . 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C . 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 D . 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
  • 16. (2019高二下·鞍山期中)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箱被严厉禁止。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 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B . 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 . 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 .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 17. (2019高二下·鞍山期中) 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用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
    A .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 .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 . 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 .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 18. (2019高二下·威远期中) 秦朝实行的“书同文”“行同伦”政策,最早可以上溯到孔子,子思在《中庸》中转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说明(   )
    A . 儒法两家思想具有互补性 B . 当时学术思想日益趋同 C . 秦朝奉行外法内儒的思想 D . 文化统一成为时代要求
  • 19. (2019高二下·万州期中) 如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    )

    A . 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 B . 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C . 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 D . 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
  • 20. (2019高二下·北海期中) 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   )
    A . 儒学正统坚不可摧 B . 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C . 君主皆为道德楷棋 D . 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 21. (2019高一下·昭通期中) 西汉中期以后,董仲舒等人提倡将《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的依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这种做法(   )
    A . 否定了先秦以来依法治国的理念 B . 保证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C . 使法律丧失调节社会矛盾的作用 D . 维护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 22. (2019高二下·武汉期中)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虚与实——论汉帝国主导意识形态的最初确立》中说:“整个汉时乃至于历代所有帝王君主,其治国施政的策略和手段一贯都是王霸兼用、儒法并采的,儒术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际所起的作用。”从上述材料可知,有学者认为(   )
    A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未真正实现 B . 儒家学派的实际作用就是它的象征意义 C . 历代封建统治者实际上对儒术并不重视 D . 汉代以后独尊儒术为实,儒法结合是虚
  • 23. (2019·北京模拟) 东汉班固在其著作《汉书》中记载了当时所见西汉时期各学术流派的著作,以下是各派著作数量变化的简单统计。对下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学术流派

    汉初著作数

    汉武帝之后著作数

    阴阳家

    2种21篇

    法家

    1种31篇

    纵横家

    3种40篇

    3种5篇

    杂家

    2种54篇

    28篇

    ①汉初学术思想较为繁荣

    ②社会动乱导致文化衰落

    ③朝廷禁止诸子思想传播

    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③
  • 24. (2019·成都模拟) 下图所示是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护臂。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它(    )

    A . 证实了汉代丝织技术的西传 B . 体现了汉代的天人感应观念 C . 展示了汉代蜀锦的工艺流程 D . 反映了汉代长途贩运的兴盛
  • 25. (2024高一下·海淀期末)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诸子“百家争鸣” B . 始皇帝焚书坑儒 C . 汉武帝独尊儒术 D . 司马迁撰《史记》
  • 26. (2019高二下·重庆期中) 《日知录•两汉风俗》记载“汉自孝武(汉武帝)表彰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三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东汉)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材料强调的是(   )
    A . 汉武帝的尊儒崇经 B . 东汉察举注重门第 C . 王莽篡政有悖大义 D . 厉行名实移风易俗
  • 27. (2019高二下·福州月考) 汉代儒学家普遍主张仁、义、礼、智、信,并且认为仁与东方的“木”相合,义与西方的“金”相合,礼与南方的“火”相合,智与北方的“水”相合,信与中央的“土”相合。这种思想表明了当时的儒学(   )
    A . 借助阴阳学说宣传独尊儒术 B . 钳制学术自由提倡学校教育 C . 糅合五行学说强化个人德行 D . 适应统治需要规范伦理秩序
  • 28. (2019高二下·包头期中) 两汉皇权大多认可“亲亲相隐”,反对惩罚亲属间的相互包庇,如西汉宣帝曾下《子匿父母等罪勿坐诏》,东汉章帝一度设立《轻侮法》,对亲亲相隐施以轻罚。据此可知汉代(   )
    A . 法律彰显儒家伦理 B . 司法缺乏公平正义 C . 法律维护专制皇权 D . 司法恶化社会治安
  • 29. (2019高二下·包头期中) 下表为学者对中国先秦至两汉思想的相关研究(局部)。

    具体内容

    出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奉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

    “定于一。”

    《孟子•梁忠王上》

    “天下为一,诸侯为臣。”

    《荀子•儒效》

    “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B . 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和完善 C . 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D . “统一”是儒家政治伦理的理想和追求
  • 30. (2019高二上·建瓯期中) 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
    A . 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 B . 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C . 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 D . 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 31. (2019·济南模拟) 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母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博士。由此可以推知汉初(    )
    A . 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 B . 品行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C . 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D . 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
  • 32. (2019高二上·佛山期中) 汉景帝时,儒道两家就“武王伐纣”进行了一场大讨论。儒家认为“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以此来维护“汤武革命”的合法性。道家则认为“汤武非受命,乃弑(以臣伐君)也,”否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弄得汉景帝很尴尬。这场大讨论(    )
    A . 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 B . 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 C .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继续发展 D . 有利于西汉统治思想走向成熟
  • 33. (2019高二下·上海期中)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演变成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始于(   )
    A . 西周时期 B . 春秋时期 C . 西汉初年 D . 西汉中期
  • 34. (2019高二下·祁县期中) 如图是汉代教育发展体系图示,由此反映出(   )

    A . 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 B . 私学成为国家教育的主流 C . 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 D . 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
二、材料分析题
  • 35. (2019·周至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代君子的推崇。西汉虽然已经逐步确立大一统政治,但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汉武帝授意霍光秉政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正因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怀有充分信任,西汉末年,王N依托周公、居摄行权的举动在当时不但没有遭到强烈的反对,反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然而,历史并没有机械地重演。东汉建立以后,王莽作为汉室中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为了恢复汉朝的正统地位、巩固君臣之间的尊卑伦理,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于是乎,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在东眼里,他完全成了一位忠臣的代表、温柔敦厚的化身。而这样一个全新的周公形象,也成为东汉政教文化的历史缩影。

    ——摘编自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备受古代君子推崇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周公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 36. (2019·南昌模拟)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深刻影响着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进教化,立官制,重文士,轻武夫;建构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专制皇权的行政支柱。这个有董仲舒参与、确立于汉代的政治教育系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了解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重大关键之一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 (1) 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容及实施教化的措施。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