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 依据 |
铜奔马 | 文物部门依据材质和外形命名。 |
马踏飞燕 | 1971年郭沫若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时起了既形象又好听的名字——马踏飞燕,后被旅游部门广泛使用。 |
马超龙雀 | 经考证,所谓飞燕并非燕子,乃古代传说中的“龙雀”。1983年官方文件称为“马超龙雀”。 |
品种 | 传入中国的时间 | 备注 |
玉米 | 16世纪 | 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 |
番薯 | 16世纪 | 自菲律宾传入中国 |
马铃薯 | 17世纪 | 清初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
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
材料一 中世纪时,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的居民,最后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在教会与君主权力的斗争中,近代欧洲君主的权力大多得以加强。18世纪末叶以前,人们一直把国家与君主本人混为一谈,国王成为民族国家的象征。例如,路德认为“主教们和诸侯们”构成了德国,而路易十四则声明法兰西国家“完全属于国王本人”。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等方式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民族主义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国家这时由公民组成。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材料二 秦汉帝国以来,“中国”概念必须容纳东亚这片大地上许多族群的文化。汉代的五帝系列。将各族收纳在一个可以串联的谱系,而以黄帝为统摄许多族群的祖先。许多汉人自以为是炎黄子孙;有些汉族以外的族群也在建构其祖先与汉族同源的理论。近代中国建构国族的方向是聚异为同。恰好与欧洲近古诸族为了摆脱天主教秩序,而各自建构祖源的方向背道而驰。于是,中国革命由反满兴汉演变为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又演变为孙中山“内部各族平等”及“联合世界平等对我之民族”两项诉求。经历抗日战争,中国人炼铸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形成一个世界最庞大的共同体!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历届世博会的主题既是时代特征的生动写照,也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关切。下表是20世纪以来历届世博会(部分)的主题。
时间 |
举办地 |
主题 |
1900年 |
法国巴黎 |
回归19世纪,展望新世纪 |
1933年 |
美国芝加哥 |
一个世纪的进步 |
1935年 |
比利时布鲁塞尔 |
通过竞争获取和平 |
1937年 |
法国巴黎 |
现代世界的艺术与技术 |
1958年 |
比利时布鲁塞尔 |
科学、文明和人性 |
1962年 |
美国西雅图 |
太空时代的人类 |
1964年 |
美国纽约 |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
1967年 |
加拿大蒙特利尔 |
人类与世界 |
1970年 |
日本大阪 |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
1974年 |
美国斯波坎 |
无污染的进步 |
1992年 |
西班牙塞维利亚 |
发现的时代(注:1992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 |
2010年 |
中国上海 |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材料中任选一届世博会主题,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对主题进行阐述。(要求:多角度阐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材料 鲜卑拓跋氏在建立北魏政权后,脱离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时间还不长,封建化程度不高。对此,冯太后当政后积极进行改革。486年,冯太后采纳大臣李冲建议,实行“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487年,冯太后对过去的律令旧文作了全面的修订,尤其对刑罚制度作了较大修改,主要有加重惩罚不孝罪,删除门房之诛一类繁酷规定,认为这有违于《周礼》“父子异罪”精神,同时清除了部分极其野蛮残酷的条文。但是,对于政治犯罪始终从重打击,“太和初,怀州人伊祁苟初三十余人谋反,文明皇太后欲尽诛一城人”。
——摘编自杨月君《冯太后与社会治安》
材料 1925年6月17日,国际联盟在日内瓦召开“管制武器、军火和战争工具国际贸易会议”。会议通过了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37个国家签署的《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又称《日内瓦议定书》)。议定书指出:“鉴于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以及使用一切类似的液体、物体或器件,受到文明世界舆论的正当的谴责……各缔约国同意将这项禁令扩大到禁止使用细菌作战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52年7月13日声明,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8月7日加入的《日内瓦议定书》,并指出:“该议定书是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巩固,并且是符合于人道主义原则的”,中国将在“互相遵守的原则下,予以严格执行”。
——摘编自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官网
材料 施思明(1908年—1998年)是中国著名外交家,曾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并获得医学硕士学位。1934年,学业有成的施思明回到中国,加入了中华医学会。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施思明为学会的抗日活动四处奔走:组建救济中心、开办诊所、建立血库等。1944年,施思明进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卫生处工作。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在施思明等的推动下,《关于建立一个国际性卫生组织的宣言》很快得到了大会的认可。在卫生组织筹备过程中,施思明命名“世界卫生组织”的提议也被采纳。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作为世卫组织之父,施思明却没有在世卫组织内担任一官半职,而是长期在联合国总部担任医学总监,直到1968年退休。
——摘编自陈琦《一个中国人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