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

更新时间:2020-07-31 浏览次数:202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0高一上·朝阳期末) 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    )
    A .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 . 《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C . 《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 D . 《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 2. (2018高三上·五华月考) 下列所引的《马关条约》规定中,对我国民族工业冲击最大、影响最深的是(    )
    A .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 .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C .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 .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 3. (2020高二下·安达月考)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 .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 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 4. 1903年前后,俄国企图独吞东三省,中国在日本的留学生发起拒俄运动,被清政府拒绝。谣传拒俄义勇队特派员向袁世凯请愿遇害,此后《苏报》文章“革命其可免乎”在留日学生中流传开来。这表明(    )
    A . 清政府已经沦为沙俄的附庸 B . 日本支持中国留学生的呼声 C . 清政府助推了反清革命运动 D . 不明真相的知识分子被利用
  • 5.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书写没有必要去夸大这种“屈辱感”,因为它激发的往往是不理性的、报复性的“爱国主义”,而不是真正有意义的“强国主义”。下列选项中符合“不理性的、报复性的‘爱国主义’”的是(    )
    A . 义和团运动 B . 五四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太平天国运动
  • 6. (2018高二下·鸡泽期末) 下图为《义和团的卡秋莎》(“卡秋莎”是火箭炮的代称)。该图片反映了义和团(  )

    A . 对西方近代技术有了理性认识 B . 用新式军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C . 对外来文化持全面排斥的态度 D . 阻碍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
  • 7. (2018高二下·四川开学考) 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
    A . 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 B . 历史事实的重构主要靠逻辑思辨 C . 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即可复原历史 D . 史料解读应辨析作者的主观意图
  • 8. (2018高一下·新疆期末)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变革,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  )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9. (2018高三下·茂名月考) 16世纪以来,传教士利玛窦寻找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开创的“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赢得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其去世后,部分传教士开始采取激进式的传教方式,坚决排斥儒家思想,酿成“南京教案”,传教士们在中国内地几乎无立足之地。这反映出(    )
    A . 中国缺乏传播西方宗教文化的条件 B . 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相对立 C . 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需要相互尊重 D . 中国文化专制政策根深蒂固
  • 10. (2019高二下·江阴期中) 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    )
    A . 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B . 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 . 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 . 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 11. (2024高三下·路北月考) 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A . 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 . 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 . 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 .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 12. (2017·新课标Ⅰ) 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 .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 .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 . 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 .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 13. (2013·海南)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 . 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 . 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 . 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 . 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 14. (2011·海南)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他们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达到了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 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 . 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 . 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 .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 15. (2016·上海)

    下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

    A . 魏源的《海国图志》 B . 严复的《天演论》 C . 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 . 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 16. (2020高三下·启东开学考) 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 .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 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 .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 . 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 17.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 .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 18. (2018高三下·射洪开学考) 1898年,清政府下令各省督抚在各自的·范围内选派留学生去日本留学。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劝学篇》一书中强调说:“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张之洞认为“西洋不如东洋”的主要原因是(    )
    A . 日本与中国地理位置接近容易考察 B . 日本文字习俗与中国相似容易接受 C . 日本学习西方已经取得较大成果 D . 日本后来居上已经赶超西方各国
  • 19. (2018高三下·黄陵开学考) 下表为近代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两个不平等条约,它反映出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是(    )

    时间

    条约

    主要内容

    1842年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1895年

    《马关条约》

    割江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 . 由军事侵略到文化侵略 B . 由灭亡中国到以华制华 C . 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D . 由割地赔款到开埠通商
  • 20. (2018高三上·牡丹江期末) 晚清时期有人主张:“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1898年维新志士创办经正女学,以期“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这表明女校创办(  )
    A . 适应民族救亡的需要 B . 未突破传统的儒家思想 C . 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 D . 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 21. (2018高三上·黄冈期末)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甲午战争如此评论:“西报有论者日: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材料中梁启超(  )
    A . 客观公允地评价了失败主要原因是政治的腐朽 B . 认为清朝的现代化运动必须进行新的范式转换 C . 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提供事实依据 D . 认为李鸿章的思想已经具有了民族民主色彩
  • 22. (2018高三上·烟台期末)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  )
    A . 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 B . 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 C . 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D . 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 23. (2017高三上·东台月考) 下表为外国在华铁路直接投资估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国家

    铁路

    建筑年代

    里程(千米)

    投资估计(百万美元)

    中东铁路

    1898—1903年

    1721

    189.3

    胶济铁路

    1899—1904年

    446

    15

    滇越铁路

    1903—1909年

    464

    32

    南满铁路

    1899—1903年

    1105

    49

    广九铁路(英段)

    1907年

    36

    6.7


    合计


    3372

    292

    ①外国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②列强抢夺铁路修筑权以巩固在华势力范围

    ③美国未参与对华侵略扩张

    ④俄国和日本投资额最大说明两国在华势力最强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③
  • 24. (2017高三上·东台月考)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材料中所说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清末新政 C . 义和团运动 D . 辛亥革命
  • 25. (2017·丰台模拟) 1903﹣1906年,清政府先后颁布了《重订铁路简明章程》《商人通例》《破产律》等规章制度。下列对上述信息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 目的是为了挽救统治 B . 力图规范工商业行为 C . 缓解了社会主要矛盾 D . 有助于经济的近代化
  • 26. (2016高三上·新乡月考)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

    A . 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 .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 . 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 . 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 27. 某次战争后,英国外交大臣勃罗叠立克在议会发表演说:“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制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该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该战争应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8. 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B .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C . 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 29. (2018·苏州模拟)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这首竹枝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C . 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 D .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30. (2018高三上·南充模拟) 在我国古今大量流传的对联中,有为数不少的幽默讽刺对联。人们常以对联的形式托物寄情,鞭挞邪恶。下图是一幅约成于1900年的漫画,其左右两旁配有字联,为“葛箭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一刀靳羊头,问畜牲还想来麽”。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 漫画中充斥着强烈的封建迷信思想 B . 批判清政府对洋人卑躬屈膝的丑恶嘴脸 C . 控诉清政府对维新变法人士的无情镇压 D . 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特点
  • 31. (2018高三上·武威期末) 下列条约内容中能反映出列强对华侵略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各个领域,使中国在经济和财政上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依附的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32. (2018高三上·丰台期末) 下图是美国《马蜂杂志》登载的一幅题为《中国问题》的漫画,图中头顶斗笠、手持烟锅昏昏欲睡的农夫代表中国,其他为了争夺农夫果实打得不可开交的人代表日本、法国、德国与俄国,墙头上的英国和意大利也正跃跃欲试。据此推断,该图最早绘制于(  )

    A . 1860年 B . 1894年 C . 1898年 D . 1901年
  • 33. (2018高三上·丰台期末)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与上述现象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
    A .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渐趋解体 B . 近代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C . 西方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传入 D . 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进一步强化
  • 34. (2017高三上·淮南月考) 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    )

    A . 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 B . 甲午战争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 C . 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 D . 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
  • 35. (2017高一上·阳东月考) 某年,清政府户部奏议说:“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然而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同时,“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据此,与奏议中“和议”“赔款”相关的是(    )
    A .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材料分析题
  • 36. (2017高三上·郑州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台湾建省后,刘铭传在“抚番”、清赋、交通和文教等方面展开工作。光绪十二年(1886)四月,他在淡水东南的大嵙崁地方设立全台抚垦总局,下设大嵙崁、恒春、番薯寮等七个抚垦局,采取剿抚并用,开山抚番。仅台北府地区,垦辟新旧荒地多达7万余亩。刘铭传积极推广茶叶种植,在1871-1896年的26年间,台湾茶叶出口增长近12倍。刘铭传还派人到江、浙、皖等省学习植桑技术,从上海和广州引进优良蚕种,大力扶植台湾蚕桑业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刘铭传还尽力在煤矿开采、樟脑出口等方面促进台湾经济发展。

    文教方面,刘铭传在台北府设立番学,招纳当地士著头目弟子20人,聘请3名教员讲授汉文、算学、官话、台湾话和礼仪等内容。光绪十二年(1886),刘铭传在大稻埕设电报学堂,培养电报人才。1887年,他延请英国人布茂林为教习,教授西学;聘汉文教师教授中国经史文学。1888年,刘铭传又拟请老师教授图算、测量、制造之学。他在台湾建立大学与中小学。建省后的台湾文教事业有较大发展。

    ——摘编自陈跃《晚清新疆与台湾建省之比较研究》

    1. (1) 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对台湾开发的主要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台湾设省的意义。
  • 37. (2017高三上·莆田月考)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两年了,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可笑不?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

    “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鸿片战争的导火索。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华船冒挂洋旗”,和国旗有关。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步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诉痛定思痛,考虑制定一面旗帜。在曾国藩的建议下,选定三角龙旗。但这并不是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是在1888年。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选定四角龙旗。《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万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念。

    ——摘自冯玄一《中英水兵斗殴事件,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材料二: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材料三:1901年为确定《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总税务司赫德向列强提供了清朝财政报告,其中收支状况表如下:

    岁出

    数额(千两)

    岁入

    数额(千两)

    中央和各省的行政费

    30000

    田税

    26500

    陆军

    30000

    各省杂税

    1600

    海军

    5000

    各省杂项收入

    1000

    宫廷花费

    1100

    盐税盐厘

    13500

    海关经费

    3600

    厘金

    16000

    出使经费

    1000

    常关税

    2700

    河道经费

    940

    海关税(一般货物)

    17000

    铁路

    800

    ……


    债款开支

    24000



    ……




    总计

    101120

    总计

    88200

    注:“债款开支”中的债务主要是指1895—1898年的三笔外债。“厘金”是一种商业税,盐也是抽厘对象,即“盐厘”。“常关税”为内地货物通过税。

    1. (1) 指出清朝前期没有国旗的原因,概括推动清朝后期制定国旗的因素。
    2. (2) 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
    3. (3) 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财政收支看清末政治经济状况”为主题解读材料三。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不同角度的信息至少3条);总结和归纳准确、解释完整和分析清晰。

  • 38. (2017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 (1) 据材料,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
    2. (2) 据材料,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 39. (2017·太原模拟)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甲午后,应诏陈言的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摺》中强调,为造就有用的人材,传统的教育制度必须改革。1901年,清廷谕令从1902年起各省科举考试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度除八股文章;将各省的书院改为学堂,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功名;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自费留学学生也“一体考验奖励”。1904年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1905年,清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的废除加快了学堂建立的步伐。到1905年,除去教会学堂,官、公、私立和大中小学、师范、专门学校等各类学堂8277所,学生达25万人。随着形势的发展,作为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学部,于1905年正式设立。这样,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活跃于历史舞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 (1)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 40. (2016·咸阳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96年6 月14 日下午,李鸿章拜见德皇威廉二世,代表中国皇帝向德立州谢……应德皇的邀请,李鸿章参观了德国军队。德皇特意为李鸿章准备了一把虎皮持。看到德国军队的精良装备与高昂士气,李鸿章不禁失声说,我知果有十营这件的军队,我就不怕小日本了。

    此外,李鸿章还会见了已退休的前首相俾斯麦,进行了简短会谈。……李鸿章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的俾斯麦”,此次在李鸿章下榻的行馆里,墙上就桂着李鸿章和俾斯麦的照片。

    李鸿章的经历虽比不上俾斯麦那样传奇,但也有相似之处,他早年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后当上直隶总替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出将入相,在职务上应该说与件斯麦相当了。只不过前两年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折戟沉沙,丢尽了颜面。

    ……李鸿章和俾斯麦二人相谈甚欢。在双方交谈之中,李鸿章说起自己被称为“东方的俾斯麦”。俾斯麦随即笑着说:可是我没有希望成为“西方的李鸿章”啊!

    ──摘自《李鸿章全集》

    1.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对德皇表示酬谢的原因,并分析李鸿章参观德国军队的反应。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被称为“东方的俾斯麦”及俾斯麦不希望成为”西方的李鸿章”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