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

更新时间:2020-11-13 浏览次数:20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0高三下·石家庄开学考) 周王将贵族连同他们的宗族分封到新征服土地上,而不像商代在原部族居地就地册封,这样各封国内就逐渐融合成以地缘为基础的新族体。这说明周初分封(   )
    A . 导致宗法制趋向瓦解 B .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 促进了国家形态的进步 D . 淡化了血缘关系的政治作用
  • 2.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唐朝科举状元较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地区状元的数量占据唐代有籍可查的状元总数的多半。但自宋代开始,状元多出自南方,虽然北方个别地区的状元数量也不少。对“唐宋状元分布的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
    A . 科举取士日益公平公正 B . 皇帝个人好恶决定政制走势 C . 国家统一促进制度传播 D . 时局变化影响科举取士格局
  • 3.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西周前期,一些重要执政大臣如“三公”等,对周王重大决策的制定起了很大作用。不仅如此,西周的“三公”还作为中央王朝政府的首脑,成为掌握全国军事和行政大权的执政。西周前期的这一现象(  )
    A . 为西周的灭亡埋下隐患 B . 是秦朝中央集权的模板 C . 被后世许多皇帝所效仿 D . 受到了儒家学派的推崇
  • 4.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历史学家钱穆解释“宰相”由来:“在封建时代,贵族家庭最重要事在祭祀。祭祀时最重要事在宰杀牲牛。象征这一意义,当时替天子诸侯乃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宰就是掌管杀牛祭祖的。”到了秦汉,家宰变成了国家的政治领袖。宰相的由来,反映了(  )
    A . 古代贵族家庭十分重视迷信活动 B . 皇权和相权之争是封建时代的顽疾 C . 宗法制对古代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D . 祭祀活动随着生产力发展逐渐消失
  • 5.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明史》记载,“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至仁宗而后,……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据此可知(  )
    A . 明朝初期,宰相参与国家机要事务 B . 太祖罢相,设内阁制协理国家政务 C . 政务繁忙,辅官与大学士堪当重任 D . 阁臣权重,设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
  • 6.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这表明(    )
    A . 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 B . 君主的选官权旁落 C . 察举制开始形成 D . 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
  • 7.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  )
    A . 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 . 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C . 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D . 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
  • 8. (2021高一上·弥勒月考) 明成祖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由此形成的机构被称为(  )
    A . 中朝 B . 内阁 C . 南书房 D . 军机处
  • 9.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在公元前2世纪的罗马,提比略•格拉古推行土地制度改革,给予农民土地,限制高官特权,结果被贵族派刺杀;其弟弟盖约•格拉古继承兄长遗志,立法深化改革,扩大公民权利,又被公然杀害。这说明当时(  )
    A . 罗马民主派扩大公民权的努力受阻 B . 公民法成为维护古罗马贵族利益的工具 C . 滞后的土地制度制约罗马帝国经济发展 D . 罗马下层民众权利被剥夺状况缓解
  • 10.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学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在雅典(  )
    A . 只要擅长辩论就能取得政治地位 B . 智者运动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C . 智者运动催生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D . 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 11.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1867年,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其代表作《英国宪政》中指出:英国宪政制度“有效运行的秘密,是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密切结合和近乎一体的融合”。当时英国的政治体制能够体现这种“融合”的是(  )
    A .   国王与议会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B . 议会兼具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的职能 C . 内阁和议会相互制约并彼此负责 D . 首相兼政府首脑和下院多数党领袖于一身
  • 12.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中,既有君主派最为讨厌的“共和国”一词,又确立了共和派反对的参、众两院制议会体制,宪法还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说明(   )
    A . 第三共和国宪法违背时代潮流 B . 法国民主共和制度徒有其表 C . 人民在共和制建立中作用有限 D . 妥协是推进法国民主的途径
  • 13.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如图漫画《丢弃领航员》所示,1890年新继位不久的德皇威廉二世,决定革除权倾一世的俾斯麦在帝国政府中的首相职务。对此事件最为合理的评述是(  )

    A . 帝国议会行使了对俾斯麦的弹劾权 B . 威廉二世的决定符合帝国宪法精神 C . 德意志帝国军国主义色彩依然浓厚 D . 德意志帝国仍然实行封建君主专制
  • 14. (2021高三上·辽宁期中) 有学者认为,英国的《权利法案》应被视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前身。其主要依据是,《权利法案》(  )
    A . 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B . 从法律上否定了个人专制 C . 奠定了建立君主立宪制基础 D . 初步规定了三权分立原则
  • 15.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据江苏籍地主沈梓《避寇日记》载:“太平军在攻占嘉兴后曾发布告示:‘避难之后倘有房屋、货物、田产,准归原主人认识收管,侵占者立究。住租屋、种租田者,虽其产主他徙,总有归来之日,该租户仍(须)将该还钱粮缴还原主,不得抗欠。’”这反映出(  )
    A . 太平天国放弃了“耕者有其田”政策 B . 太平天国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C . 太平天国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财产私有 D . 《资政新篇》措施得到了一定实施
  • 16.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汇集着西方少有的联合行动的军队官兵、外交官和神甫们的见证录,叙述了维多利亚女王与拿破仑三世军队的丧心病狂和贪得无厌,斥责了傲慢的西方两大帝国对傲慢的东方天朝的横加侮辱……。”与这一事件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太平天国北伐 B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 鸦片战争
  • 17.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不久,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这段材料表明(  )
    A . 太平天国真正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B . 太平天国的既定政策发生了变化 C .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阶级矛盾激化 D . 体现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
  • 18.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1900年6月19日,德国《前进报》在一篇社论中提到,中国人民运动(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由几年以前宣布的对中国的“铁拳”政策引起的,这里的“铁拳”政策(  )
    A . 是清政府甲午战败刺激的结果 B . 反映了列强灭亡中国的企图 C . 标志着列强对华开始资本输出 D . 使德国强占了中国东北地区
  • 19.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下表是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思想观点的变化情况。

    以上变化表明五四运动(  )

    A .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B .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C .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 D . 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 20.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民国期间孙中山受到两种力量的影响: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它已经和劳工组织形成密切联系;另一个是五四运动后,年轻一代人所怀抱的热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高涨的民众精神。这是因为孙中山与这两种力量都(  )
    A . 代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B . 重视民众运动的开展 C . 有着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 D . 高举民族主义的旗职
  • 21.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某学者认为:“经过8年抗战,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被削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被动摇,人民革命和人民民主力量空前发展,中国共产党达到完全成熟。”在该学者看来,抗日战争(   )

    A . 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B .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 . 使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D .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 22.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1913年3月27日)中写道:“自变乱以后,学堂之内禁读经书,只令学生读教科书,则圣贤之道将由是而泯焉,吾恐不久学界必更有一场大惨剧演出于世也。”材料反映出当时(  )
    A . 课程设置超越了时代的要求 B . 儒家思想已经丧失正统地位 C . 传统观念阻碍社会变革 D . 共和政体备受大众质疑
  • 23.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指出,政府的工作重点将是如下内容。该会议(  )

    A .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B . 面临筹备建立新中国的重大问题 C . 宣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D . 在探索经济建设上取得初步成果
  • 24.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  )
    A .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B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制度的建立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 25. (2020高一下·南昌开学考) 1949年《共同纲领》第3条规定,国家“保护.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而1954年宪法第4条则提出“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此变化(  )
    A . 弥补了《共同纲领》的缺陷 B . 适应了社会制度变革的需要 C . 坚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方针 D . 反映了国家政权性质的转变
  • 26.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未建立 B .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C . 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开展 D . 无产阶级占全国人口比例低
  • 27.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文革”期间,我国法律机构基本瘫痪。1978 年 2 月,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重建检察机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人民法院进行了恢复整顿,1979 年 9 月重建司法部。随着行政管理领域单行法律、行政法规相继出台,工商、税务、土地、卫生等行政执法机构恢复运转。这反映了(    )
    A . 民主集中制原则还需要恢复 B . 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正式确立 C . 民主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 . 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全面展开
  • 28.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在1982—1992年的十年间,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机构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组织形式: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中顾委),其职责“是中央委员会政治上的助手和参谋”。中顾委的产生体现了(  )
    A .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继续 B .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C . 中共中央集体领导的形成 D . 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成果
  • 29. (2021高一下·莆田期中) 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 . 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 C . 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D . 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 30. (2023高二上·四会期中)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自“一带一路”倡议问世至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纷纷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之对接。这说明(  )
    A . 安全先行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合作的显著特点 B . 中国积极开展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 “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 D . 上海合作组织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导力量
二、材料分析题
  • 31.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范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到了春秋旧中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材料二: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以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材料三: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四: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五: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爷、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1) 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今昔情势不同”的表现。
    4. (4) 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两部宪法体现的共同民主原则。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宪法具有哪些进步性?
  • 32.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吴有性(1582—1652年),字又可,号淡斋,江苏吴县人,明末医学家,瘟病学奠基人。据史书记载,崇祯十五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江南一带“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当时医者误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甚至死亡率更高,使许多患者“不死于病,乃死于医”。吴有性积极协助官府设局诊视,却深感当时医学的不足——“守古法不合新病”。在大疫面前,吴有性在不断的临床诊疗中摸索最有效的处方,提出主治瘟疫或疟疾的“达原饮”处方。许多人经过他的新方法诊治都得以痊愈,吴有性因此声名远播。2003年,我国曾以“达原饮”来治疗非典。吴有性倡言“守古法不合今病”,创立“疠气”病因学说。他认为疫病是感染“异气”所致,病由口鼻而入,与伤寒之症虽症状相似,其实不同。吴有性著成《瘟疫论》,创立瘟疫学说。《瘟疫论》一书在康熙年间传至日本,备受推崇。《瘟疫论》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著述,已被列为百部《江苏传世名著》之一。

    ——摘编自陈其弟《吴有性与(瘟疫论)》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有性创立瘟疫学说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吴有性医学成就的意义。
  • 33. (2020高三上·通榆月考) 为建立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命运,还是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

    ——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的演讲

    材料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当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

    ——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

    材料三  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三次大会上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

    ——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1. (1) 依据材料一,“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分析未能建立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怎样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条件。
    3. (3) 材料三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