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文科综合历史普通高考第一...

更新时间:2021-04-25 浏览次数:134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 1. (2021·新疆模拟) 春秋战国时期,在财产分配上,管子认为应“富上而足下”;荀子则主张“制礼义以分之”,即财产的分配要符合等级礼数,不能随心所欲;商鞅认同的分配目的是“国富民贫”,分配原则是以“功”行赏。据此可知,这些主张(    )
    A . 说明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B . 符合统治阶级利益需求 C . 反映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 违背当时社会发展潮流
  • 2. (2021·新疆模拟) 秦统一后,对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一做法(    )
    A . 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 B . 体现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观念 C . 有利于对城市人口的行政管理 D . 体现了按“犬牙交错”划分的特点
  • 3. (2021高二下·长春月考) 《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这些规定(    )
    A .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B . 完善了经济领域的法律体系 C .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推动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 4. (2021高二下·长春月考) 明代君主在自谦词的使用上,数量较以往明显减少,使用频率大幅降低。一些新创的自谦词,如“藐孤”,不再是面对大臣,而是面对祖先或继承皇位时的用语。这些变化反映了(    )
    A . 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B . 君主狂妄自大日趋明显 C . 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尖锐 D . 宗法伦理观念根深蒂固
  • 5. (2022高二下·鄠邑期末) 据同治二年(1863年)户部奏:该年应解京饷700万两,除山西、山东、粤海关等解银21万两外,“余俱丝毫未解”。上谕频频饬令地方大员将欠款解齐,甚至近乎哀求:“各督抚等俱有天良,无论如何为难,总当依限速解,力顾大局。”由此可知,当时(    )
    A . 清政府的财政赤字加剧 B . 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减弱 C . 地方政府的离心力明显 D . 国家赋税制度亟待改革
  • 6. (2021·新疆模拟) 1903年,清政府以“造妖书妖言”、“大逆不道、图谋不轨”的罪名,将在上海租界的《苏报》上宣传革命思想的章太和邹容告上租界的法庭,控辩双方都十分注意援引“西国律例”,最终章、邹分别被判处三年徒刑和两年监禁,这反映出(    )
    A .   民主革命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B . 清政府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C . 中国传统司法受到一定冲击 D . 西方国家法律条文优于中国
  • 7. (2021·新疆模拟) 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重申: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保证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及债主的债权,惟须减低佃农租额及债务利息,佃家则向地主缴纳一定的租额。这说明(    )
    A . 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进一步缓和 B . 中共意在改变现行的土地所有制 C . 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形势空前严峻 D . 团结抗战是中共调整政策的依据
  • 8. (2021·新疆模拟)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个人的家庭成分、政治面貌、社会关系等条件在人们择偶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70年代末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越来越注重于个人的情感、品质和能力。促使国人择偶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文革的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B . 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 C . 国人文化水平的大幅提高 D . 传统价值观念的瓦解
  • 9. (2023高二下·安康开学考) 苏格拉底确立了一种方法:诘问。他不知疲倦地向所遇到的任何人询问、讨论美与丑的含义。诘问方法不仅使人做有道德的事情,还使人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就是道德的。这一方法(    )
    A . 普及了公民的理性意识 B . 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变革 C . 挑战了公民大会的权威 D . 有利于唤醒人们的良知
  • 10. (2021高二下·长春月考) 英国凭借国家权力推动圈地运动在18世纪达到高潮。地主在圈占了大片土地后,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使农牧业迅速发展。同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支“自由劳动力”的大军在喧嚣的城市里形成了。这反映了英国(    )
    A . 农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必然归宿 B . 土地兼并造成人口流失 C . 农村的变革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 . 封建势力影响国家决策
  • 11. (2022高二上·防城港期中)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作品《百科全书》内容宽广复杂,除了科学和文艺外,还包括大量向来不被学者看重的“工艺”词条,如黄铜、造纸、制盐等,其分量占全书的四分之一。这体现了《百科全书》编写者(    )
    A . 倡导知识多元的观念 B . 将科学与技术结合的理念 C . 追求工业兴国的主张 D . 重视实现与观察的研究法
  • 12. (2021·新疆模拟) 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问题上,除非受到一个大国带有核武器的威胁以外,美国将鼓励并有权期望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和负责。材料表明美国(    )
    A .   解除了对日本的占领状态 B . 加紧了同苏联的全球争霸 C . 放松了对亚太地区的争夺 D . 调整了对中国的冷战政策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13. (2021·新疆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乡村公共事务的管理,主要依靠社会自身力量,形成了蕴含自治元素的乡里制度。其中,萌生于商周、定型于春秋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的非行政机构乡里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汉代的三老制,三老均是道德的楷模,位尊权重声隆。此后各朝各代,无论其组织结构如何变化,政府对其控制或强或弱,组织祭祀、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维护治安、调解纷争以及道德教化等,始终是乡里组织的基本职能。在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古代乡村,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着乡里组织。乡约则是出现于宋代的民间士绅自发性的伦理型文化组织,创立的初衷在于利民、惠民,使乡里形成互助、互敬、互守的社会秩序,凡具科举功名者,居士绅之列,因其“四民之首”的社会地位和对知识文化的握有,而成为地方权威,既是主流价值观的代表和传播者,也是乡村公共事务的组织和领导者。

    ——摘编自薛冰、岳成浩《古代中国基层自治实践对现代公共管理的意义》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一批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不断倡导和推行地方自治。1908年起,清政府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等,其中规定:议员由选民自由选举,议决问题取决于多数;会议非有议员半数以上到会,不得议决;设立议事会与董事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不识文字者”不得为选民;居民内除素行公正、众望允孚者经议事会特别议决可为选民外,必须年纳正税或公益捐二元以上才可充当选民;女子“若有纳正税或公益捐较本地选民内纳捐最多之人所纳尤多者”也可为选民;地方官有申请督抚解散城镇乡议事会、董事会及撤销自治职员之权等。但清政府的地方自治改革随其灭亡而终归失败。

    ——摘编自高旺《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及其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乡村治理的主要方式和形成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地方自治与古代乡村治理相比呈现出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 14. (2021·新疆模拟) 下图为19世纪以来英国、美国、日本与中国的技术扩散图,图中虚线为技术扩散走向。

    ——摘编自清和《中国及世界经济未来如何演进?》

    从图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15. (2021·新疆模拟)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晋以来,南北分裂局面延续了约270年。分裂往往带来战乱,当时政府对战场上立功的将领通常要“报功酬席”,当时最流行的分赏物便是州牧、郡守等职。为了制造足够多的职务,政府只得将“一郡分成四五,一县分成两三”。行政区划的这种极端混乱局面,反映出中央政权控制力的衰落,也说明州郡具三级体制已接近于崩溃。

    隋开皇三年(583年),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隋炀帝仰慕汉朝制度,又模仿汉武帝设司隶刺史,分部巡查。

    ——摘编自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视角》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行政区划改革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行政区划改革的积极作用。
  • 16. (2021·新疆模拟)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开会,讨论善后问题。因《凡尔赛和约》规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华权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以示抗议。此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与战败国德国、奥地利等展开谈判。自1920年8月起,中德谈判历经八个月,四十余次会议,最终在1921年5月20日签订了恢复两国外交关系的《中德协约》。协约取消了德国在过去不平等条约中享有的在华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权,两国确定彼此尊重领土主权,实行平等互利的友好交往与商务关系。德国以现款400万元及津浦、湖广铁路债券交与中国作为战事赔偿的一部分,并放弃庚子赔款。中国同意解禁战时被查封的德国在华财产。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西方大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在中国应对列强外交方面有积极的政治意义。对战后德国来说,恢复与中国的外交关系,特别是贸易关系,有巨大的经济意义。

    ——摘编自李乐曾《中德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德协约》签订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德协约》签订的意义。
  • 17. (2021·新疆模拟)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沈葆桢(1820年-1879年),福建侯官人,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沈葆桢的名字是舅舅林则徐起的,取“永葆桢干”之意。少年时,受业于著名经学家林昌彝,颇受其“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后阅览了大量中外名作,常与舅舅促膝对谈,对“洋务”有了初步了解。

        1866年,左宗棠授命筹建福建船政,不久被派任陕甘总督,便推荐沈葆桢主持船政。沈葆桢上任后,不顾重重阻力,在“购置者权操于人,何如制造者权操诸己”思想指导下,大张旗鼓地开办船政。1868年1月,主持了中国人自造的第一艘蒸汽机战舰“万年青”号。他深知要科技强军,必须培养人才,为此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还推动了中国第一波出国留学的浪潮。1874年,日本发动侵台战争。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和日本撤兵交涉。

        由此,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先后推行开山、开禁、开府、开矿等一系列新政,改变了台湾的封闭局面,使台湾步入开放和近代化进程。

    ——摘编自沈岩《沈葆桢:中国近代船政奠基人》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葆桢取得的历史功绩。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沈葆桢取得历史功绩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