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阳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7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
  • 1. (2021高一下·简阳月考) 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农业的谚语,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些谚语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
    A . 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 B .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 . 面临自然灾害,难以抵御 D . 生产效率不高,自给自足
  • 2. (2024高一上·德阳月考)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 .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 3. (2024高一上·云阳县月考)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 4. (2021高一下·简阳月考) 魏晋时期我国粮食平均亩产大约为257.6市斤,唐时变为334市斤,促成这一变化的动力因素是(    )
    A . 南方经济发展 B . 北方农民的大量南迁 C . 耕作技术的进步 D . 唐朝均田制普遍实施
  • 5. (2021高一下·简阳月考) 下表为汉至清朝的户口、耕地的增减状况,从中可以推断出(    )

    时间

    口数

    耕地数(合市亩)

    人均耕地(合市亩)

    东汉元始二年(2年)

    0.59亿

    5.72亿

    9.62

    嘉庆十七年(1812年)

    3.62亿

    7.92亿

    2.19

    总增减率(汉为基数)

    +507%

    +38%

    -77%

    年均增减率(汉为基数)

    +0.28%

    +0.02%

    -0.04%

    A . 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B . 小农经济日益没落 C .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 . 商品经济更快发展
  • 6. (2021高一下·简阳月考) 秦汉时期,实行百工长期服役的制度,官府奴婢、刑徒和更卒(官府征发服役者)是官营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百工番役(轮番服役)和工匠雇借制度。这一变化(    )
    A . 表明工匠对国家依附关系的松弛 B . 顺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 C . 有利于手工业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D . 导致了社会分工的扩大
  • 7. (2024高一下·西宁开学考)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 .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 .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 .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 8. (2021高一下·简阳月考) 《都城纪胜》记载,南宋都城临安“街坊巷市,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据此可知,当时(    )

    A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 坊市制度开始打破 C . 商业经营不受限制 D . 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 9. (2021高一下·简阳月考) 宋代早市批售或零售“果子”竞争激烈,商贩用其特有的声韵叫卖,在勾栏瓦舍中的艺人听了相关的叫卖声而产生了“文八娘叫果子’:的节目。这反映出宋代(    )
    A .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化创造 B . 商贩叫卖之语符合宋词韵律 C . 商业活动发展打破时空界限 D . 勾栏瓦舍成为主要休闲场所
  • 10. (2023高二上·涟源月考)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 .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 .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 11. (2021高一下·简阳月考) 清朝乾隆皇帝拒绝英国使臣马戛尔请求“开放更多口岸,实现中英直接通商贸易”的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朝拒绝开放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中英贸易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B . 中英贸易威胁国家边境安全 C . 中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 .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 12. (2021高一下·简阳月考) 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
    A .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B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C .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D . 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 13. (2021高一下·简阳月考) 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这说明轮船招商局(    )
    A .   规模经营呈良性发展 B . 垄断了商民交通运输 C . 与洋商交通运输争利 D . 开创收购外企的先河
  • 14. (2021高一下·简阳月考) 晚清洋务派郭嵩焘在开矿问题上认为“天地自然之利,百姓都可以为之,不必官为督率,若经由官开采,则将夺民业,烦扰百端,百姓岂能顺从。”这一主张(    )
    A . 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B . 保证了煤矿业的健康发展 C . 说明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D . 突破了洋务派的核心思想
  • 15. (2021高一下·简阳月考)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布的进口量逐年增长。甲午战争前夕全国棉布消费总量占比:洋布占13.5%,加上国产机制布亦不过只占14.15%,而农村土布则占82.35%。其中自给布占60%,商品布占40%。这表明( )
    A .   家庭纺织业逐步实现商品化 B . 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 C .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D . 土布具有质量和价格的优势
  • 16. (2021高一下·简阳月考)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A . 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 . 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C . 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D . 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 17. (2021高一下·简阳月考) 1926年,上海化工实业家吴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这导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吴蕴初“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源于(    )
    A .   官僚资本的严重阻碍 B . 民族资本的竞争激烈 C . 民国法制严重不健全 D . 实业救国的社会思潮
  • 18. (2021高一下·简阳月考) 1929年颁布《特种工业奖励法》,1930年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标准》,1934年又将其修改为《工业奖励法》,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创办新式工业。这段材料可直接用来研究(    )

    A . 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创办的原因 B . 国民党统治前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C . “短暂春天”出现的历史背景 D . “实业救国”思潮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 19. (2021高一下·简阳月考)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大为增多。对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
    A . 国民政府实施了优先发展西部战略 B . 四大家族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掠夺 C . 民族工业迫于国内形势大量内迁 D . 民族企业改变了中国工业发展重心
  • 20. (2021高一下·简阳月考) 表格为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 . 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 . 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 . 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 . 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 21. (2021高一下·简阳月考) 如表的数据变化,表明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    )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A . 土地改革完成 B .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 . 工业体系形成 D .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22. (2021高一下·简阳月考) 下图为1954年中国发行的一枚邮票,结合邮票上描绘的内容来分析,当时中国(    )

    A . 工业化基础已经基本建立 B . 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 . 着重加强城乡经济联系 D .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23. (2021·湛江模拟)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领域涌现出大批劳动模范、革新能手和先进工作者;广大农民努力增加生产,跖跃交售粮棉;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和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纷纷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亦赴工业建设第一线。由此可知,“一五”计划(    )
    A . 激发了民众的建设热情 B . 照搬了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 C . 使工农业生产增长迅速 D . 依靠群众智慧进行技术创新
  • 24. (2021高一下·桂林期中) 从1962年6月起,黑龙江对那些发展过大、过多、过早而又重复的企业等,实行“关、停、并、转”。对保留的企业,实行精简原则,把多余职工裁减下来。当时这一做法(    )
    A . 反映出对城市化的否定 B . 调整了国民经济的部署 C . 降低了经济建设的质量 D . 为农业发展筹措了资金
二、材料题(共3题,共52分)
  • 25. (2021高一下·简阳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三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1. (1) 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
    2. (2) 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 (3) “18世纪的康乾盛世……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从经济史的角度简单说明理由。
  • 26. (2021高一下·简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族资本机器工业的力量是很微弱的,绝大部分是轻工业,以纺织工业占绝大比重,面粉工业在民族工业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1898年上海第一家较大的民族资本面粉工厂——阜丰面粉厂开工生产。以经营钱庄起家的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与官僚朱仲甫合作,于1901年在无锡创办了保兴面粉厂。1902年保兴改名茂新。1912年荣氏兄弟又创办福新面粉厂于上海,1913年租办中兴面粉厂(后改为福新四厂)增建福新二厂(1914年开机)。1913年以前荣家茂新、福新面粉工厂系统还只有四个厂子,1919年增加到了八个厂子,每日夜出粉能力从大战前的一万三千九百袋增加到四万二千袋。

    ——摘编自王方中著《中国近代经济史稿(1840-1927年)》

    材料二:从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第一批现代企业起,到1927年国民党的统治开始以前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人先后设立了三千多个工矿、交通和现代金融企业。其间在本世纪(20世纪)初收回利权的运动中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还形成了两个小小的高潮。但是在中国责本主义的风雨经历中,又有备受压抑不能发展的一面。而且在发展与不发展的交织中,不发展的一面处于全过程的主导地位。

    ——摘编自汪敬虞《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期荣氏面粉工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并谈谈你从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中得出的认识。
  • 27. (2021高一下·简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投资建立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设备从外国引进,甚至“炮队所用器械子弹,尽仿洋式,所需铜、铁、木、煤各项工料,均来自外国”。技术上依靠洋匠,如左宗棠任命日意格、德克碑为福州船政局正副监督,“一切事务均责成该两员承办”,江南机器局由巴斯主政;在民用工业中,洋人掌握大权的现象也相当普遍。清政府派出去的留学生,回国后并没有得到重用。轮船招商局1886年的144个船长和机械人员全部是洋人。

    ——摘编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我国并供应成套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提供了重型机器设备、机床等产品的设计及其制造技术,以及合金钢、石油产品等加工技术。苏联和东欧各国来华技术专家达到8 000多人,同时还为中国培养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7 000多人。到1957年底,中国工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工业建设所需设备的自给率达到60%,钢材的自给率提高到86%。到1959年,中国已经能承担大部分勘察设计工作和大部分配套设备的制造任务。

    ——摘编自汪海波主编《新中国工业经济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引进外国技术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清政府相比,新中国在引进技术方面有哪些不同,并分析其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