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年份 | 苏联 | 美国 | 日本 | 德国 | 法国 | 英国 |
1927 | 358.8 | 4565.6 | 168.5 | 1626.7 | 838.0 | 924.3 |
1929 | 485.4 | 5733.9 | 229.4 | 1621.0 | 971.6 | 979.1 |
1931 | 562.0 | 2636.2 | 188.3 | 826.9 | 781.6 | 528.6 |
1935 | 1252.0 | 3464.0 | 470.4 | 1641.9 | 627.7 | 1001.7 |
1936 | 1633.9 | 4853.4 | 522.3 | 1917.5 | 670.8 | 1197.4 |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日本吉田茂政权在政治上始终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10月,中苏两国在对日关系的联合宣言中传递了力图实现同日本邦交正常化的信息,日本以与自由主义阵营各国强化美系是日本最为迫切的外交课题为理由,拒绝了中国和苏联的请求。日本外相冈崎胜男访问台湾时,表明日本政府既然和台湾当局建立了正式关系,就不能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场。
——摘编自张文彬《日本对华政策1952—1972转变期间民间因素的影响评析》
材料二
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在军事和防务政策上强调法国的独立性,十分重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重要地位,希望推动对华关系。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戴高乐要发展中法关系的言行,希望通过中法关系的突破,来推动中国同其他西欧国家的关系。1964年,法国与中国建交,成为西方大国中同中国建交最早的国家。法国的这一举动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国内围绕对华政策的讨论,影响了后来尼克松的对华政策。
——摘编自翟强《从隔阂到建交: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四年的中法关系》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口号
时间 |
口号 |
1922.7 |
“打倒军阀!”“打倒国际帝国主义!” |
1927.8 |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1930.1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1935.12 |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1945.8 |
“和平”“民主”“团结” |
1946.8 |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
1948.12 |
“将革命进行到底” |
1949.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摘编自李树新《口号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材料
在塑造华夏正统过程中,北魏政治文化具有特殊性,其礼仪仍保留有拓跋鲜卑旧俗,但北魏吸纳华夏礼仪、开创新局的态势不容小觑。虽偏安江南,东晋南朝在礼仪制度上居于优势地位,仍以华夏文化正统自居。道武帝开国以后,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潜滋暗长。延至孝文帝,自觉塑造华夏正统的意识更为突出。中书监高闾认为判别华夷的标准在于是否“地据中夏”,具有鲜明的政治地理的概念。同样在文化标准上,北魏虽然有限度地承认南朝作为华夏政权的合法性,但以“中夏”自居,视南齐为“南夏”。由此可见,北魏正统观念存在地域与文化两种不同的判别标准,但无论具体标准为何,均凸显出孝文帝积极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强烈意识。
——摘编自赵永磊《争膺天命:北魏华夏天神祭祀考论》
材料
《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是列宁1923年1月16日和17日口授的一篇具有纲领意义的重要文章。文章批驳了苏汉诺夫等人借口俄国缺乏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来否定十月革命的论调,科学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应不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根本性问题。列宁认为苏汉诺夫等人对马克思的“在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这个指示,他们完全不理解,甚至没有注意到。针对苏汉诺夫等人的批评,列宁明确指出“首先要投入真正的战斗,然后便见分晓”。列宁回顾十月革命以来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后指出,我们“然后就看到了像布列斯特和约或新经济政策等等这样的发展中的细节(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细节)。现在已经毫无疑问,我们基本上是胜利了”。
——摘编自《重温列宁《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