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诸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7-27 浏览次数:69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视(chān)    对(chèng)   片(tà)   (jǐ)角之势 B . (chuǎi)度   牛(méng)    铐(1iào) 繁(wǔ)从杂 C . (zā)      勉(qiǎng)   信(jiān) (zài)笑载言 D . 偻(yǔ)      怨(mái)     寂(cén)  咬文字(jiáo)
  • 2. 下列语句中,没有出现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如果你的歌是从1000首民歌中提炼出来的,那它肯定是精华。”这是王洛宾恪守的创作原则,是他的成功密诀。 B . 每当精神远离我们的时候,美育便脱颖而出,帮助人们摆脱人性的畸型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 C . 此刻南方已是草木葳蕤,而祖国的边陲仍春寒料峭。我们的板图就是这样的神奇,绕着转一圈,就像走过了四季。 D . 吴地乐舞曾被纳入宫廷乐舞体系,后来艺术风格由“淳朴热情”逐渐转向了“奢靡艳丽”,并在唐中期逐渐地消亡。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常识告诉我们,在进入职场时,如果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没经过多少正规考查程序就让人入职,那么我们就要多些警惕与求证。 B . 作为承载文化记忆的载体,这些经典电视剧不只唤起了公众与往昔的情感联系,更为共克时艰的我们在内心夯实了价值坐标。 C . 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心态去思考它审视它。 D . 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指南的原因,很多餐馆在实行分餐制时都是“凭感觉”,效果参差不齐,建议各地出台统一的行业指导标准。 B . 梁漱溟确实是一个具有真情实感的中国现代史上的爱国思想家,他一生从事人类基本问题的思考,而且从来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典。 C . 由于安乃近片口服制剂尚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因而药监局对安乃近片采取修订说明书的风险控制,限制该药品的适用人群和适应症范围。 D . 随着博斯腾湖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博斯腾湖野生鸟类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博斯腾湖已成为鸟类迁徙途中停留、觅食和繁殖的天然场所。
  • 5.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孔子在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时候,事实上他强调的是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 B . 五年前,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聚会在巴黎,1894年宣布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地方,同我们一起庆祝奥林匹克运动会20周年。 C .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D . 在我的印象里,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
  • 6.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 留恋处、兰舟催发      兰舟:这里用作对船的美称。 B . 都督诸军马      路:宋代地方行政区域名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 C . 江州司马青衫湿      青衫:唐代官服制度规定,高级文官服为青色。 D .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将头发扎成角状。
  • 7. 下列对《虞美人》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 . 全词从对春花秋月等美好事物“何时了”的天问转向自问,通篇围绕“愁”字,笔法起伏失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 . 上阕状眼前之景,下阕写回忆之景,将故国衰亡与天地变化,将人事无常与天地运行联系在一起,读来让人扼腕而叹息。 C . 全词以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既传出了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也可见词人之悔恨。 D . 结句以汪洋恣肆的一江春水作喻,将个人悲情酝酿成人类的悲情,奔腾而下,一泻千里,写出了愁之深广与无穷无尽。
  •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北虽敬,实则愤怒  相如广成传 B . 越国以鄙        择而从之 C . 百余骑来见项王    仲尼之闻 D . 人如恐不胜       眉信手续续弹
  • 9.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    )

    无乃尔是过与

    A . 恐年岁之不吾与 B . 毋从俱死也 C . 求人可使报秦者 D . 焉用亡郑以陪邻
  • 10. 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不能者止      ②黎民不饥不寒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⑤秋月春风等闲度      ⑥使旦夕得正丘首

    行李之往来      ⑧役聪明之耳目

    A . ①②④⑦⑧ B . ①③④⑤⑧ C . ①③④⑦⑧ D . ③④⑥⑦⑧
二、语言表达
  • 11. 把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40个字。

    日前,考古学家们于一次联合考古活动中,在波兰南部出土的一具距今约2.5万亿年历史的猛犸象肋骨中,惊喜地发现了一小块燧石武器。这些猛犸象与数百块用于加工肉和皮革的燧石碎片混合在一起,这是这些动物如何被猎杀的第一个直接证据。这块燧石武器碎片的长度约0.8厘米,应该是插入到动物体内的长矛尖端,伤口不致命,据猜测,很可能是几个猎人协同攻击的一部分。

  • 12. 阅读下面这幅题为“如此带货”的漫画,按要求作答。

    1. (1) 结合漫画标题和内容,说说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不超过25个字。
    2. (2) 对于“直播带货”,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加以陈述,注意观点辩证,语言通顺,不超过60个字。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13. 阅读课内现代文,完成各题。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 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痛苦)哦!

    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他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的河。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待萍  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得她的坟在哪儿么?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

    1. (1) 画横线句子中两人的信息完全“错位”,简析造成这一“错位”的原因。
    2. (2) 简析节选部分舞台说明的作用。
    3. (3) 下列对戏剧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节选中鲁侍萍以“局外人”的身份讲述着梅姑娘的故事,揭开了两个人的过往情怨,平静而又充满着内心的怨愤。 B . 随着周朴园的四次“哦”,鲁侍萍一层层地揭开了往事的帷幕,也揭开了事实的残酷真相,故事节奏显得外松内紧。 C . 周朴园想获知信息又不愿挑明,在两人对话过程显得躲躲闪闪。从节选部分看,他已经对鲁侍萍的身份有了疑惑。 D . 鲁侍萍“亲戚”的重复中有对周朴园的嘲讽,也否定了亲戚的关系;既然不是亲戚,那么修墓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 14. 阅读课外现代文,完成各题。

    同行的时光

    房蒙

    旧历八月的北方小镇,碧空如洗,阳光柔软而熨帖——真是一年里最好的时光了。斑驳的光影里,似乎所有的事物都在预谋着退场:道路两旁的树木现出憔悴的神色,高楼间隙里攀爬的丝瓜,只余下肥硕的一只,被大红的丝线缚在架子上。更远的那些地方,大地上关于播种和收获的事情正在依序进行。

    可是再好的时光里也会有人变老,我的外婆,她也一年一年老去了。

    听说我要回来,外婆早早地下楼,在路口处晒着太阳等我。年近九十岁的她的确是苍老了,梳在耳后的头发从花白变成雪白,牙齿也几近掉光了,像是一件古旧的物件蜷曲在光影里。我很乐意加入他们晒太阳的队伍里。到底有多久没有享受这样“负日之暄”的慵懒时光了,仿佛只有在这时候,晒太阳这件事情才会变得郑重起来,也只有此时,沉默才不是一种尴尬,而是变成一种专注。

    时间在阳光和影子的胶着中缓缓而过,夕阳西下,黄昏的样子,使人想起“景翳翳以将入”“鸟倦飞而知还”的诗句。我扶她回家,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上,零星地散落着几片枯黄的叶子,不知名的昆虫一动不动地仰躺着,使人感到自然的死亡并没有那么狰狞可怖。

    她对我说起她的母亲,慨叹母亲临死的时候也没能喝上一口稀粥,这让她每次吃饭的时候,都想落泪。是啊,这些年里,你看她吃饭时的样子神色凝重,大概内心的纠结大过美食的享受吧。这些你又何曾察觉过呢?

    我陪她慢慢地挪步,如同小时候她扶我学步的样子。傍晚的街道上,少有行人,世界有一种难得的安静。木质手杖杵地的声响在暮色里传出很远,像是大地上的某种震颤,又仿佛世间只有我们两个在走。

    在要拐弯的时候,她忽然说:“咱们再往前走一段吧。”她指着前面不远的地方,“咱们走到那里,再走回来。”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水泥路面的尽头是一处台阶,步级而上就是一处公园的入口了,树木林立,在暮色的映照下显得幽深。

    说实话,她这个提议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年纪轻轻就落下一身毛病的她,几乎从不出门。也因此,虽然自父亲故去后我就同她一起生活,但真正同行一段路的次数却屈指可数。

    我四年级的时候,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个个子不高红脸膛的民办教师。开学不久,他让我在黑板上听写,写到“圈”字的时候,我想当然先写一个“口”字,再在里面填上一个“卷”字——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仅有的两个老师打架跑掉了,我其实已有大半年没有上过课了——他就把我推出门去,然后把门关上再让我进去。现在看来这实在是一次生动的教学,可那时的我,却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我铁了心要转到另外一个班上去,那个班的班主任是学校的校长,一个看上去相当和蔼的人。我把这个决定告诉母亲,被一口回绝。于是又告诉外婆,她竟毫不犹豫地要陪我去学校一趟。那一次似乎是她这些年里走得最长的一段路了。事情自然得到了解决。

    还有一次是更早的时候,我大概只有四五岁,那是我记忆里外婆唯一一次到山上劳作的情形。因为我闹着要喝水,于是早早地往家里走,走到一处悬崖旁,不知怎的,像是风开的一个并不高明的玩笑,一下子就把我的斗笠吹到了悬崖边。吹到悬崖底下倒还好,偏偏在半空里被细小的灌木钩住,使我们一筹莫展。这件事情我至今记忆深刻。我总觉得这件事情远没有这样简单,一定是风在欲言又止地向我吐露某个秘密——一个个关于人生的无法光明正大宣告的秘密。

    至于外婆讲起的她的病症,是在四年前。那时她胆结石的毛病变得严重了,隔三岔五地复发,浑身战栗,发高烧,呕吐。我回到老家,租了一辆小面包车,送她到城里去做进一步的检查。因为担心路上的颠簸,就让她靠在我的臂弯里。那是我长大后第一次与她如此贴近,也是第一次察觉到她瘦小身躯里藏匿的羸弱。我像是捧着一团细小的火苗。那时,我真是担心她一走就再也回不来了,这样的事例已经在我父亲身上发生过一次了。可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般糟糕,她后来到省城做了一个简单的腹腔镜手术,住了几天院就回来了。这大概算作我人生里最重大的一次凯旋。

    三十年来,我所能记起的与她同行的时光就只有这么多了。

    暮色欺近,我同外婆相互搀扶着上楼。我建议背她上去,她却依旧不肯。姨父用细长的钢管钉在墙上,做了牢靠的扶手,这让她有十分的信心不会跌跤。是啊,总有一些路要靠自己来走,竹杖芒鞋的路。

    现如今,我们总是釆用各种手段,企图使时间变得有序。可我总是隐隐觉得,时间和世界从来不曾粘连为一体,时间并没有均匀地洒向世界,世界也总会在明暗交替的光晕里前进或倒退。

    直到过了而立之年,我才觉得自己终于长大了,我与外婆的角色,似乎也在这样的时光流转里相互对换,我变成一个大人,而她慢慢退缩成一个需要时刻关照的孩子。然而,即便年近不惑,我也还是时常感到人生中的一些缝隙,不知何时皲裂开来,那是任何成长都于事无补的裂隙。

    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裂隙让我感到惧怕。即便只是黄昏里短短的一段路,我也害怕走着走着,会丢掉搀携的那个人。从此再没有人指引我折回的旧路,只能独自一个人走进浩大而幽深的森林——那时,我将永远丢掉一个叫作“孩子”的身份。

    (有删改)

    1. (1) 结合作者与外婆“同行”的经历,概括外婆的形象。
    2. (2) 结合全文,理解画横线的句子。
    3. (3)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4. (4) 联系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文言文阅读
  • 15.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各各题。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 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 (1) 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逆阉废祠之址       ②以其所为

      慷慨得志之徒         ④诛五人

      ⑤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⑥颜色不少变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段如寻常碑记一般,先交待五人激于义而死,接着由“死”写“葬”,由“葬”写“立石”,以“亦盛矣哉”的强烈赞叹作结,表明了作者的立场。 B . 第二段由“十有一月之中”的时间,导出与五人相比较的死者。从数量、地位、死后影响等方面,充分显示“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景仰。 C . 第三段正面写市民暴动只有“噪而相逐”四字。不单写“五人”,还写含“五人”在内的“吴之民”“噪而相逐”,有力表现出民心所向与正义所在。 D . 第四段,作者描摹五人就义时刻的细节,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彰显了五人嫉恶如仇的思想品质,表现了舍生取义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
  • 16.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各题。

    屈原

    (西汉)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争宠而心其能      害:担忧,害怕 B . 其功            伐:自伐,夸耀 C . 亡走赵,赵不      内:通“纳”,接纳 D . 形容枯稿            形容:形体容貌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王怒疏屈平       不患贫患不安 B . 怀王会         今君廉颇同列 C . 一篇之中三致志    子亦有不利 D . 遂自投汨罗死      料大王士卒足当项王乎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原曾任左尹,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在未受小人诋毁之时,深受楚王的信任。 B .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忧愁深思凝于心发于外,创作了《离骚》。《离骚》的产生,是由怨愤而引起的。 C . 屈原先与上官失和,遭怀王疏远;后因子兰离间,不能劝阻怀王赴秦。遭流放时心系朝廷想要再次辅佐怀王,但终无济于事。 D . 选文以记叙为主,记叙屈原由信任而疏远,由疏远而流放,由流放至沉江而死的生平,较全面地表现了屈原忠君爱国的精神。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五、古代诗歌阅读
  • 1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泊平江百花洲

    (宋)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1. (1) 本诗颔联以数目字成对,从两个角度,概括了诗人的生活。
    2. (2) 后人在评论《泊平江百花洲》一诗的颈联时说“无理却有趣”。结合该联,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六、句子默写
  • 18.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1) ,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2. (2) 亦以明死生之大,。(《五人墓碑记》
    3. (3)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4. (4) 扪参历井仰胁息,。(《蜀道难》)
    5. (5) 执手相看泪眼,。(《雨霖铃》)
    6. (6)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七、材料作文
  •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日,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的胡江华同学提供了一种追星的新姿势。她在SCI期刊(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致谢部分特别感谢了歌手林俊杰,说林俊杰的歌在过去十年里给了她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在媒体采访中,胡同学称:“追星不能盲目,偶像所传播的正能量推动着我们不断进步,会让我们走得更远,成为更好的人。”

    生活中,人们崇拜的偶像不尽相同,对于“选择谁做偶像”“怎样追偶像”的问题也常有自己的见解。

    处于青春期的你,对此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呢?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