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22】2020-2021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专题02...

更新时间:2021-08-12 浏览次数:190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1·广东)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唐)刘禹锡

    《马嵬行》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五代)刘昫等

    《旧唐书》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 . 《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 . 《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C . 《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D . 《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 2. (2023高一上·乐山开学考)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
    A . 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 . 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 . 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 . 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 3. (2023高三上·王益月考) 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 . 地方势力膨胀 B . 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 . 中央财政紧张 D . 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 4. (2024高二下·罗江月考) 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 . 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 . 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 . 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 . 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 5. (2021高二下·亳州期末) 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他强调(   )
    A . “心外无理” B . “宇宙便是吾心” C .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 “天地之化日新”
  • 6. (2021·浙江) 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   )
    A . 小纂 B . 隶书 C . 楷书 D . 草书
  • 7. (2020·新课标Ⅱ) 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

    A . 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 . 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 . 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 . 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 8. (2024高二下·泸县开学考)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 .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 . 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 . 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 .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 9. (2020·新课标Ⅰ) 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A . 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 . 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 . 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 .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 10. 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时期

    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 . 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 .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 . 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 . 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 11. (2024高三下·湖北模拟) 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
    A . 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 . 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 . 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 . 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 12. (2021高一下·济南开学考)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 . 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 . 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 . 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 . 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 13. (2024高二下·于都月考) 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 . 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 . 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 . 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 . 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 14. (2023高一上·甘肃月考) 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
    A . 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 . 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 . 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 . 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二、材料分析题
  • 15. (2021·全国乙卷)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冯道(882~954),“少纯厚,好学能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曾居高官显爵,自号“长乐老”。其自诩:“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子人,上不欺于天……非人之谋,是天之祐。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

    ----据《长乐老自叙》

    材料二:

    史臣曰:(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冯)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

    ----《旧五代史》

    材料三:

    子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别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子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然使忠义之节,独出于武夫战乎。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

    ----《新五代史》

    1. (1) 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冯道的评价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 16. (2021·全国甲卷)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 17. (2020·新课标Ⅰ)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

    1. (1) 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
  • 18. (2020·浙江) 古语有之:“顺乎天,应乎人!”其实问题的指向端在于“民生”二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引自《墨子》

    材料二:(唐)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

    人物

    理论思考

    毛泽东

    “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邓小平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

    ——引自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 (1) “三表法”是墨子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仔细阅读材料一,分析指出墨子上述认识的立足点。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孔子及其后的屈原与墨子价值立场相近的理论主张与思考。
    2. (2) 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出发点和治国理政的法律原则。
    3. (3) 从“观百姓”“存百姓”到“谋幸福”,从家天下到天下为公,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华优秀政治文化中民生理念的价值立场和家国观的历史跃升。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从“存百姓”之“存”的立场出发,以唐太宗为例,分析指出唐前期在土地制度层面践行“存百姓”的举措与具体内涵。②从“谋幸福”的视角分析,分别说明毛泽考东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做的探索与实践,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民生问题的思考。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为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 20. (2020高三上·太原月考)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3.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
  • 21. (2020·全国Ⅲ)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开元年间官至宰相,成为秦至唐在统一王朝任官级别最高的岭南人。张九龄为政注重民生疾苦,轻刑罚,薄赋敛,扶持农桑。其为人忠诚耿介,敢于进谏,亦终因此罢相,后有人认为这是唐朝由治到乱的分水岭。张九龄有《曲江集》传世,其诗清新自然,其文高雅严整。岭南多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而在张九龄的笔下,却是山明水秀,风光无限。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人们以其家乡之名称之为“曲江风度”。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称赞他:“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据《新唐书》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九龄成为盛唐名相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九龄的历史贡献。
三、论述题
  • 22. (2024高三下·高州模拟) 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  目标

    (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

    (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

    (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