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国王李珲为其侄李踪所篡,乃借称彼国王太妃,顺臣民之心,以废昏立明。 | 《明熹宗实录》天启三年四月条 |
李珲原以前王李眩次子得立,素称仁柔。李淙其亲佳也…...在李珲左右用事......入春,因见李珲有疾,遂令心腹陪臣建议将平山节度使李贵教练兵马五百人调赴王京防御,又密约继祖母王大妃于三月初九日于宫中举火为号,李...领兵入宫,绑缚李珲投烈焰中,...李综遂即王位。 | (明)毕自严《石隐园藏稿》 |
(天启)三年四月,国人废珲而立其侄绫阳君(综)。 | (清)《明史》 |
对以上史料的认识,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时间 |
英国 |
法国 |
美国 |
德国 |
1870年 |
24.5 |
12 |
9.1 |
6 |
1913年 |
15 |
8 |
11 |
13 |
材料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将节俭视为必修美德,《尚书·君陈》曰:“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左传·宣公十二年》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隋朝王通在《关郎》中也 提到“不勤不俭,无以为人上也”,历代先贤都将能否做到节俭视为个人乃至国家成败 的大事。而古代社会生产水平低下,人们的认识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 响,因而主要从道德伦理、国泰民安方面来阐释节俭,将其作为修身之本、治国之 策。
——摘编自徐姣《中国传统节俭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
1932 年 2 月 6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通令,要求各级政府“立 即实行节俭运动”,在以后的两年里,临时中央政府通过颁布法令等措施指导苏区各地 开展节俭运动。苏区党中央局为减少办公费开支,规定了节约措施,许多领导同志发 表公开信,倡议响应节俭号召。1933 年 12 月 15 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等人 联名签署《关于惩处贪污浪费行为》,对因玩忽职守而浪费公款者,处以不同程度处 罚。1933 年,《红色中华》等报刊也在节俭运动中发挥了宣传作用。1934 年,中央政 府粮食部部长陈潭秋强调:“节省运动的开展,要依靠于广大的群众积极性的发扬。”
——摘编自石绍庆《厉行节俭的苏区经验》
材料一:1774 年~1785 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禁令,不准技师、机器出境,对私带图 纸“闯关”者,判刑 1 年,罚款 500 英镑。但是到了 18 世纪末,知识——也就是说, 知识可以从工人和机器中分离出来——变得愈加重要。与技术工人或真实机器上相比, 知识更难保护,保护创意本身比保护工人或者机器更为重要。同时,英国也放宽了出口 限制,1825 年废除了机器出口禁令,1851 年在伦敦举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博览会, 向各国推销英国新产品。此后,英国向各国提供各种机器设备,承包许多国家的铁路建 设,并借贷给各国政府和企业,购置英国的机器和工业品。于是,英国成为世界各国机 器设备的供应者、先进技术的传播者、建设资金的供应者。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时代》等
材料二: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 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德)《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一般来说,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可以表现为三种不同的人生关怀:社会(政治)关 怀、文化(价值)关怀和知识(专业)关怀。这是三种不同层面的人生关怀,有着由显 到隐、由外向内、由入世到出世的区别。作为任何一代和任何一个知识分子,这三种关 怀都是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同时具备的。然而,因为社会环境、时代风气和士人心态的不 同,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往往会侧重于某个层面。
——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知识分子的三种人生关怀进行 探讨。(说明:可选取三种关怀中任意一种予以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 晰。)
材料
1980 年,在严重的城市住房短缺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启动了城市住房改革,对于 当时的政府决策者而言,住房改革一方面要推动住房商品化和住房市场的形成,另一 方面还必须对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低收入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应受到负面影响,而 应得到改善。因此住房改革必须是渐进的,必须与其他改革相配套。最初的住房改革 举措是综合财政制度改革,将住房投资的决策权逐渐下放到地方政府、国营单位和城 市集体企业。到 1988 年时,国家预算内资金在住房投资中所占比例从改革开始时的 90%下降到 16%,国营单位自有资金的比例上升到 52%,非国有投资也开始占到 20%。政 府和国营单位下属的住房建设企业也通过企业改革成为经济上独立的房地产开发企 业。在此期间,大批的新住房建设和旧住房改革项目得以上马,缓解了由于长期缺乏 投资而造成的严重住房短缺现象。
——摘编自方可《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回顾与展望》
材料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对争取苏联援助寄予较大期望。卢沟桥事变后,经过中苏双方 多次磋商,在 8 月 21 日正式签署《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消除了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物 质援助的障碍。 由于当时中国国力有限,难以支付向苏联订购大批军事物资所需款项,苏联同意中 国以货物抵运。在抗战前期,苏联共向中国提供了 3 次易货贷款,总额 2.5 亿美元。据 统计,从 1937 年 9 月到 1941 年 6 月,苏联共向中国提供飞机 924 架、坦克 82 辆、牵 引车 602 辆、汽车 1516 辆……以及其他一些军用物资。这些装备有许多在当时苏军中 也是属于第一流的。南京沦陷后,苏联采取了一些不致引起苏日战争的局部的、暗中的 军事介入行动。如派遣空军志愿队穿着平民服饰赴华作战,有 200 多名官兵为之献出了 生命。苏联在兰州、伊犁等地创办空军训练基地和航空学校,对中国飞行技术人员进行 强化训练。苏联派出了大批军事顾问来华,在中央军事和战区司令长官部,在空军、坦 克兵、炮兵、工程兵等军兵种,在陆军大学等军事院校,都建立了苏联军事顾问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
材料:晁公武,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耽书嗜学,虽家藏书大多毁于兵火,但仍“心志不衰”。 他为南阳井度属官期间,曾帮助井度编书、刻书,结下了深厚友谊。井度罢官后,将藏 书五十箧赠予晁氏。他以井度赠书为基础,结合自己原来的收藏,“除其重复,得二万四 千五百卷有奇”。终以其毕生精力,完成了《郡斋读书志》的编撰。《郡斋读书志》收入的图书达 1492 部,基本上包括了宋代以前各类重要的典籍。 这些典籍至今不少已亡佚和残缺,后世可据书目的提要而窥其大略。且所录各书为晁氏 实藏,所以在提要中对典籍情况的介绍,咸有凭据,自非其他丛抄旧录的书目所能比拟。 其次,体例有严谨的安排,全目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又分 45 小类;书有总序, 部有大序,多数小类前有小序;每书有解题,从而形成了一个严谨完备的体系。《郡斋读 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提要内容的私藏书目,对于后世目录学影响很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