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1-10-31 浏览次数:80 类型:开学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生的路,走走停停是一种闲适,边走边看是一种优雅,边走边忘是一种豁达。人生中会遇到很多感人的缘份,简单的邂(xiè)逅和错过,也可以在心中烙(lào)下清晰的标记。 B . 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hán)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zhuó)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缓缓走过。 C . 寄怀自然、隐居山林的诗画从来就是中国艺术的圭臬和渊薮(sǒu)。她以女性温婉柔润的特质,娓娓道来关于山水画起承转合的笔墨叙事,不卑不亢(kàng),从容自若。 D . 从高处看,古村的寺庙宛若—朵盛开在田畴(chóu)之上的青素莲花,乡间阡陌,南一条,北一条,东一条,西一条与它相连,乡人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寺庙燃一柱香,祈(qǐ)祷风调雨顺。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漫长的历史上,运河两岸曾兴起过数十座城市,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富集区。今天的运河城市不仅遗存了大量的闸门、码头、驿站、桥梁等物质文化遗产,也保留着数不清的方志、笔记、小说和诗歌。它们真实记录了运河城市的空间变化、人口聚散、商业兴衰和文化变迁。

    【甲】运河城市本质上是商埠型城市。在中国古代城市体系中自成一格。运河文学深刻再现了运河城市的独特本质,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典审关精神具有重要影响。运河城市主要是经济中心、运输业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和消费中心,以人口城市化、城市功能商贸化、生活方式多元化、文化生态多样化为基本特征。以人口集聚为例,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杭州。【乙】据统计,在隋朝大运河刚开通时。杭州人口只有一万五千户,但到了南宋初期就扩张到二十六万户。由此观之,柳永《望海湖·东南形胜》说“参差十万人家”,绝非诗人的虚构。在商埠型城市发展上,最典型的当属扬州。扬州是一座消费城市,那里商贾四方云集,店铺琳琅满目,货物应有尽有。那里不仅山水风光明媚秀丽,而且有数不清的酒馆、茶店,有风姿绰约的歌女、身怀绝技的艺人、手艺高明的厨师和充满浓郁地方色彩的美味佳肴,可以供人们尽情地吃喝玩乐,尽情地享受挥霍。

    不仅文学记录和建构着城市,城市也影响和改变着文学创作。【丙】中国古代大学的主流以儒家思想和实践理性为根基,与“重农抑高”的农业文明在价值标准、审关精神上保持着高度一致。以商埠型城市为襁褓,运河文学成为中国古代商业文明的精神代表。

    (选自2021年7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 (1)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地(    )
      A . 富集 B . 琳琅满目 C . 挥霍 D . 襁褓
    2. (2)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呼吁下,2021白玉兰国际音乐节完成了升级和扩容,从采用单一的钢琴比赛为主扩展到弦乐、管乐等各类乐器的综合比赛。 B . 量子力学是人类探究微观世界的重大成果,量子科技发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是一项对传统技术体系进行重构的技术体系。 C . 大型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突出“政论情怀、故事表达”的风格,运用宏大叙事与微观刻画相结合的手法,注重挖掘新鲜素材和感人故事,展现百年教越壮丽画卷。 D . 三星堆遗址神秘,瑰丽,蕴藏着解读古蜀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历史密码”。它不仅拓展了人们对世界古文明的看法,也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文明的认识。
  • 4. 请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填入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每空不超过15字)

    二律背反——这个词是德国哲学家康德首创的,一般用来表示两个同具真理性的命题的对立。正题与反题针锋相对,但又都似乎“颠扑不破”,于是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烦恼,引起永不休止的争执和探索。其实背反就是矛盾,矛盾并不可怕,因为①。康德在他的二律背反面前十分悲观,认为那些命题只暴露了幻想和荒谬,难题永远无法解决。在智者眼里,绝对真理只包含在无数相对真理之中,而相对真理总有局限性,不能离开一定的范围和层次,一定的条件和前提。②,讨论任何具体命题就都成了无法定论的玄学,出现背反的迷雾也就毫不奇怪。③,这才是辩证法活的灵魂。

  • 5.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题目。

    前不久,因为某直播平台的“射墨”视频,书法家邵老师火了一把!(见右照片)何谓“射墨书法”?视频中,邵老师边走边用灌满墨汁的注射器朝着面前的巨大宣纸喷洒,射出一条条墨迹,围观者都大声喝彩。这段视频在网上发布后,立即引起了广大网友和文化界、书法界的一片质疑!而邵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回应:“带有先锋性的东西,大家怎么骂,我都理解。他们是普通老百姓,不懂得艺术是什么。但艺术家就是要完成这样一个使命——视觉上的一种引领。”

    1. (1) 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2个字。
    2. (2)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事件加以评论。请你对“射墨书法”加以点评。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早期社会自然崇拜为社会主流观念,生产之事由直接的生产活动逐渐扩展到保障生产的各种活动,如祷祝、歌舞、医疗等巫术、宗教活动和观象制历、教授农时等天文活动,这也是后来的史巫瞽具有诸多交叉职责、造成巫史瞽史并称的原因。巫史瞽三者都与音乐有着密切联系。巫又取义于鼓,周策纵就根据巫舞活动推断出“巫彭”“巫相”皆取义于鼓,说明了巫与鼓的关系。瞽则是一种患先天性眼疾而失明的乐官,其名亦取义于鼓,史则需要通过音律风土以观象制历、教授农时。巫瞽史的音乐才能和职掌,使他们在文字发明之前的时代里成为神话历史的主要载体。同时,在口头传唱神话历史的过程中,巫瞽史也在不断地进行创作,客观上也是一种文学活动。史又由于观测天象的需要,有着保持长期观测记录的习惯,在古人观念中,天文与人事须臾不可分,两者相互联系,因此史在记录天象的同时,往往也将君王言语和人事情况一并记录下来,口耳相传,客观上形成了后世之史记言记事的先声。“绝地天通”之后,拥有更有阐释权的史官开始掌握更多的社会话语权,并逐渐脱离直接的生产活动,演化为掌握、使用和传播知识的精英阶层,士由此产生,文史职守也由此萌芽。

    尽管由于社会的发展,巫瞽史的职掌不断分化,但商周二代中史的职掌仍然与巫和瞽有很多交集,史官依然承载着巫瞽的诸多职能,商周两代史官体系的庞大和复杂正反映了这一点。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来看,先秦史官的职掌非常多,主要有:天官事务,如占卜、制历、祭祀、禳灾、主持典礼;监察事务,如记诵往事以监察君王、臣民;文史事务,如记言、记事、起草文告和契约盟誓、管理文字;军事事务,如训练军队、参与作战。在这个阶段,史官职守尽管繁杂多样,但其职务体系中,天官事务是最基础和核心的,具有本源性质。天官事务既有与巫、瞽交叉的一面,又有对巫、瞽超越的一面。天官事务“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包含着原始的科学内容和科技知识,同时又学习天道以规范人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引社会的发展,相对巫术和早期宗教来说,更为理性,因此,早期史官凭着对原始科学的经验积累和规范人伦的职守,不断推进早期社会的天道意识,并在早期社会的文明发展中逐渐脱离、取代了巫、瞽,成为天道的解释权威。同时,史官负责掌故监察,对传说和古籍非常熟稔,在文字发明之后又负责管理文字,他们在履行监察职责时经常需要讲述掌故,并用文字记录下来,由此进一步发展了文史职事。

    商周之后,史官的天官职掌逐渐淡化而文史职务愈发重要,对早期文学的发展和文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借助文字力量,维护王朝统治,史官的书写制度由此形成,正如《汉书》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如史官为了监察君王、维持礼制的需要,在长期的记言记事中逐渐形成了诸如《尚书》《春秋》《国语》《左传》之类的史传文体;书写盟誓的同时也创造和规范了盟誓文体;撰写策命,则是策命文体产生的源头;保管和整理文献档案,后来发展为汇编史著的文体活动。除了文史事务,史在主持礼仪活动过程中,需要承担制作和宣读各种与礼仪活动相对应的文辞,这些文辞规范之后,就成为文体。

    若我们把巫瞽史并列为口传时代主要的文化创造者和传播者,那么史就是书写时代的早期文学活动中最主要的创造者和文化传播者。史正是在这种早期文学活动的过程中,使其本义所赋予的神秘色彩不断弱化,慢慢演变成为最重要的文职官员之一,以至于后代如许慎等学者直接将史释为“记事记言者”。

    (节选自林训涛《先秦史官文史职守的形成》,《光明日报》2021年8月16日)

    【注】周策纵:著名红学家和历史学家。

    1. (1)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生产之事由直接的生产活动逐渐扩展到保障生产的各种活动,是后来的史巫督具有诸多交叉职责,造成巫史瞽史并称的原因。 B . 史在记录天象的同时,往往会将君王言语和人事情况一并记录下来,口耳相传,从某个角度说,这就成了后世之史记言记事的先声。 C . 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来看,商周二代中史官的职掌非常多,主要有天官事务、监察事务、文史事务、军事事务等。 D . 除了文史事务,史在主持礼仪活动过程中,需要承担制作和宣读各种与礼仪活动相对应的文辞,这些文辞也就成为了文体。
    2. (2) 下面关于“巫瞽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巫取义于鼓,是周策纵根据巫舞活动推断出来的,“巫彭”“巫相”皆取义于鼓。说明了巫与鼓的关系。 B . “绝地天通”之后,拥有更多阐释权的史官因为开始掌握更多的社会话语权,所以逐渐脱离直接的生产活动,演化为掌握、使用和传播知识的精英阶层,士由此产生。 C . 先秦时期,巫瞽史的职掌有所分化,史已经脱离了巫瞽,成为一个独立的职务,“观乎天文”,也“观乎人文”。 D . 如果承认巫瞽史是口传时代的文化创造者和传播者,那么史在书写时代中早期文学活动中就承担了文化创造和传播的最主要的职责。
    3. (3) 请依据上文,简要概括先秦史官文史职守形成的三个阶段。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铁圈

    [依]索洛杜布

    ⑴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⑵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⑶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⑷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⑸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儿。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⑹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⑺他天天干着样的活,做着样的梦。

    ⑻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⑼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⑽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⑾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⑿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木棒高高地举过头去。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⒁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⒂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⒃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1. (1) 解释第(7)段中的加点词的内涵。

      天天干着①样的活,做着②样的梦。

      ①    同样:

      ②    同样:

    2. (2) 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3. (3) 请概括小说中老头的形象特征。
    4. (4)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铁圈”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苏洵

    内翰执事:

    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而洵自度愚鲁无用之身,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矣。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而余公适亦有成功于南方,执事与蔡公复相继登于朝,富公复自外入为宰相,其势将复合为一。喜且自贺,以为道既已粗成,而果将有以发之也,今将往见之矣。富公为宰相,远方寒士,未可遽以言通于其前;余公、蔡公,远者又在万里外,独执事在朝廷间,而其位差不甚贵,可以叫呼扳援而闻之以言。

    执事之文章,洵窃以为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何者?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而其锋不可犯。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无艰难劳苦之态。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夫乐道人之善而不为谄者,以其人诚足以当之也;彼不知者,则以为誉人以求其悦己也。夫誉人以求其悦己,洵亦不为也;而其所以道执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执事之知其知我也。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始知读书而又不遂刻意行以古人自期而与己同列者皆不遂以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圣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集》,有副改)

    【注】①欧阳内翰:即欧阳络,当时他为翰林学士。唐宋时也称前林内翰。②范公、富公、余公、蔡公:分别指范仲淹、富弼、余靖、蔡襄等人。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忽忽仰天叹息   忽忽:忧愁的样子。 B . 而其位不甚贵   差:差别。 C . 执事之文,纡余委备   纡余:曲折。 D . 然犹未敢以为是也   是:正确。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而洵自度愚鲁无用之身   其可怪也欤 B . 而其锋不可犯   惜其用武不终也 C . 皆断然自为—家之文也   吾其还也 D . 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   圣人不凝滞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贯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采用层层剥笋之法,从诸贤的离合变故之中,层层转换分离,最终点出欧阳修,把十年求贤之心归于一人,又为后文张本。 B . 第二段,用孟子,韩愈的文章来衬托欧阳之文,以说明了解欧阳修文章之深。不仅评文精当,而且使文章气势起伏。波澜开阔。 C . 第三段,作者说年轻时不学无术,一直到二十五岁才读书;此时,他明白自己年纪大了,于是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总是认为自己的学间差得太远,于是把自己以往写的文章全部烧掉。 D . 此文是苏洵写给时任翰林学士欧阳修的—封自荐信。文章恣逞笔力,结构精致细密,叙事、议论、抒情融于一体,把苏洵的敬贤之心求荐之意、平生之志叙述得既曲折周详,又委婉得体。
    4.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

    5. (5) 把文中面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

      ②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

  • 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南乡子·忆旧

    熊文举

    秋色集帆樯,一带伤心路渺茫。记得邮亭曾系马,斜阳,人在红楼倦晚妆。

    往事隔星霜,门巷谙谙砌草荒。崔护重来应不改,凄凉,燕子呢喃话短长。

    【注】①熊文举:明末清初贰臣。此词系词人送妻归乡时所作。②谙谙:静寂无声。③崔护重来:唐代诗人崔护曾作《题都城南庄》诗。这里借指词人自己返乡。

    1. (1) 这首词以离别“伤心”领起,以家乡“”作结,中间插以对“”的回忆。腾挪转折,委婉含蓄。
    2. (2)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 10.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材料二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战!”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①莒(jǔ)父,古邑名。在今山东莒县。

    1. (1) 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改事、文学“四科”区分,冉有和子路都属于。“子适卫,冉有仆”中的“仆”的意思是
    2. (2) 材料—孔子强调不要见小利,材料二孔子说要富民,即要使民得利,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 1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1) 子曰:“为政以德,。”(《论语》)
    2. (2) ,春光融融;,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3. (3) 遥襟俯畅,。爽籁发而清风生,。(王勃《滕王阁序》)
    4. (4) ,渚清沙白鸟飞回。,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 (5)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
四、作文(60分)
  • 1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今年3月,安徽某地女孩小吴因为心情不好,从23层楼先后三次扔下冰块。好在楼下的人机智躲过,没有被砸中,否则非死即伤。法院对小吴做出判决,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山西太原退休民警乔秀文过着俭朴的生活,却慷慨解囊资助孤儿或贫困学生,救治贫病交加、生命垂危的陌路人。他还想方设法为孤寡老人送米、送面;为瘫痪老人按摩、陪其聊天;逢年过节主动打扫公厕卫生……

    对于以上新闻,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明确,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