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稷下学宫整体上是齐国官学,但前往讲学的学者大都办有私学,带其弟子同入稷下学宫。众人推举学界名流来担任学宫的祭酒,国君不直接干预教学与学术研究。学宫中容纳“百家之学”,成为百家争鸣的文化沙龙。
——张秉楠《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材料二:秦帝国废封建,行郡县,弃周政,用官僚,于中国政治制度进步的历史贡献是明白无疑的。但秦朝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废封建的措施未免操之过急,使得社会缺乏适应的阶段。由此可以说,秦帝国之兴,在于法家。秦帝国之亡,在于唯用法家。
——《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的治国思想探析》
材料三: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学者的职能被限制在周朝的典籍上——实际上多是儒学。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学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它成为一条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径。
——[美]陆威仪主编,王兴亮译《哈佛中国史·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第一册)
材料一:2 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先人”肩负友好和平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摘自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2013年9月)
材料二:“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摘自《汉书·张骞传》
——出自统编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上册)
材料四:2 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摘自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4月26日)
材料一: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
——毛泽东在1964年6月24日接见外宾的谈话(节选)
材料二:秦始皇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当时全国人口约2 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社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根据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整理
材料三:到了晚年,汉武帝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讲到了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改革之举。他以回顾和总结的口吻讲到即位之初他面对的选择:“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汉武帝登上历史舞台后,汉朝的政治局面为之一变,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材料四:武帝在位54年,他把汉代推向鼎盛时期。但就是在鼎盛的背后,出现了“物盛而衰”的局面。武帝的穷奢极欲,繁刑重敛,迷信神仙,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其行为同秦始皇极为相似。
——根据魏文清《汉亡探源》(载《北方论丛》1993年第4期)整理
孙家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
材料五: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
——摘自百度文库《浅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