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雄鸡报晓 ②鹦鹉学舌 ③蜘蛛结网 ④大雁南飞⑤猴子行礼 ⑥孔雀开屏 ⑦狗钻火圈 ⑧ 老马识途
选项 | 食品名称 | 保存方法 | 生物学原理 |
A | 新鲜鸡蛋 | 低温冷藏 | 低温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
B | 新鲜牛奶 | 加热处理 | 加热灭菌并隔离微生物 |
C | 新鲜鱼类 | 盐渍法 | 高浓度盐环境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
D | 新鲜大米 | 真空包装法 | 杀死并隔离微生物 |
选项 | 种类 项目 | 细菌 | 真菌 | 病毒 |
A | 结构 | 都无成形的细胞核 | 都有真正的细胞核 | 都没有细胞结构 |
B | 生殖 | 都利用芽孢生殖 | 都进行孢子生殖 | 都不能独立繁殖 |
C | 生活方式 | 都是腐生 | 部分腐生 ,部分寄生 | 都是寄生 |
D | 与人类关系 | 可以生产青霉素 | 可以酿酒 | 可使人患流感 |
Ⅰ.上述动作的顺利完成,需要的调节与控制,也离不开能量的供应,这些能量是由、和等系统的配合,有的来自肌细胞中有能量转换器——,在其内能够进行呼吸作用。
Ⅱ.运动员将杠铃由胸前举过头顶,肱三头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时它处于状态。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肱三头肌属于,此过程能够迅速完成除了具备完整的反射弧外,也与肘关节的灵活性有关。由图可知,关节周围由[]包裹着,内部形成密闭的[],且该密闭结构中含有,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确保关节的灵活性。
Ⅰ.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小鼠一生下来就会吮吸乳汁,这是一种行为;经过训练,小鼠能学会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这是一种行为。
Ⅱ.小鼠在生活过程中通过气味来识别同类,这种气味起到了的作用。
Ⅲ.实验开始前,要对小鼠进行处理,以使摆放的食物更具吸引力。
Ⅳ.小鼠是用的方法学会怎样通过迷宫的;小鼠再次通过迷宫的过程中,将会通过(填“反复尝试”“记忆”或“推理”)的方法快速地找到出路。
Ⅴ.据图得出实验结果:,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经过训练、小鼠获得了走迷宫的学习行为。如果长期不训练小鼠走迷宫,这一行为将
2016年9月,世界上最后一只巴拿马树蛙离开了,这意味着一个物种在它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永久落幕。
近年来,全球两栖类动物数量快速下降,甚至灭绝。研究发现,两栖类的一种新发疾病——壶菌病,与此有直接关联。其中,蛙壶菌对蛙类危害最为严重。全球已检测的约1300种两栖类中有近700种感染蛙壶菌,感染比例已超过50%。
蛙壶菌一般在 4~25℃的温度下生长。它主要利用菌丝侵入并生活在两栖动物的角质层中。蛙壶菌的生命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游动孢子利用鞭毛从水中短距离游上蛙的表皮定居;之后形成的游动孢子囊会产生更多的游动孢子,反复侵染寄主的皮肤。感染了壶菌病的蛙,腹部皮肤变为红色,脚部及其他部分的浅表皮会发生脱落,皮肤出现增厚及细小的溃疡或出血,并出现后肢抽搐、浑身无力,继而死亡。
为什么蛙壶菌容易感染两栖动物?首先,由于两栖动物的卵没有卵壳,无法在空气中维持形态和防止水分蒸发,必须在水中产卵。其次变态期蛙类自身的免疫力会降低。而且随着全身皮肤角质化程度增加,会导致成体蛙大量感染壶菌。同时,蛙类的皮肤需要保持湿润——这一系列生活史特点正好被蛙壶菌所利用。
为什么蛙壶菌会在全球扩散呢?研究发现,蛙壶菌全球扩散的时间恰好是全球贸易高发时期。人的一些活动会带来两栖类的迁移以及蛙壶菌的传播,例如最近入侵马达加斯加的亚洲蟾蜍,就是隐藏在采矿设备中逃避了海关检查导致的。
研究发现,携带紫色色杆菌的两栖动物可以在感染壶菌后存活,可能是因为这类细菌会产生对抗真菌的化合物,阻碍蛙壶菌的生长。实际上,蛙壶菌在自然界仍有着克星:不少微小的生物可以吃掉蛙壶菌的孢子,例如细菌、草履虫等。当水域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够高时,蛙壶菌对两栖类的伤害就会比较小。基于研究,人类积极寻求保护两栖动物的形式,如通过高温灭活环境中的蛙壶菌来杜绝传染;对于野外个体选择迁地保护等,已取得一定成效。
第一步:将4个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贴上标签纸后分为A、B两组,A组编码1号和2号,用于检测教室的空气,B组编码3号和4号,用于检测笔帽。
第二步:将4个培养皿做如下处理。
第三步:每天观察一次,并作好记录。
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组号 |
培养皿号 |
操作 |
A组 |
1号 |
操作置于教室讲桌上,打开盖10分钟后盖盖,置培养箱 |
2号 |
培养置于教室讲桌上,不做处理,同1号一起置培养箱培养 |
|
B组 |
3号 |
打开盖,将笔帽在培养基上轻压一下,盖盖,置培养箱培养 |
4号 |
打开盖,不做其他处理,与3号同时盖盖,置培养箱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