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 | 结论 | |
A |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 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
B |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 | 美国两党制正式确立,为美国总统大选奠定基础 |
C | 法国1875年宪法颁布 |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
D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 德意志帝国的国家结构为联邦制 |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的,这使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公元589年,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完成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呈现分裂割据的局面,但统一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及东晋长江下游扬州“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同化作用范围甚广”。自曹魏起,南北政权都重视通往淮河流域的水道,开凿或疏通了一系列水道以运兵和运粮,“使长江、黄河间的水路交通进一步拓展”。在北魏宣武帝即位后50年中,南北双方进入一个相对和平共处的时期,文化交流频繁,装饰艺术风格,特别是装饰题材、造型及纹饰渐趋相近。当时虽然南北分裂,但交往频繁,南、北朝间国书往来,本来的套话是“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后来为“欲示无外之意”而不分彼此,改成“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并取得南北一致认同。
——摘编自严耀中《论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
材料一: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年),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年),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无可能。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亦即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 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德意志帝国宪法》
材料:美国的民主……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费城制宪会议,这就是大州与小州就国会代表权达成的妥协,以及北部与南部就税收和代表权上如何计算奴隶人数达成的妥协,以及北部与南部就管理对外贸易和征税达成的妥协……事实上,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请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近代西方两个国家的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运用准确,语言规范,说明符合逻辑)
材料: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政府采取了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的措施。《隋书•食货志》载:“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颖又认为长吏肆情,遂上输籍之法……输籍定样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写成定簿,并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由于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甘心成为国家的编户。这样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虽然隋代农民赋役较前代有所减轻,但是纳税人口却比前代成倍激增,隋朝经济改革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由此一目了然。
——摘编自《从改革的角度看隋朝的“国计之富”》
——摘编自苏爱荣《林觉民和他的绝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