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公车上书 |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
B |
百日维新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 |
“明定国是”诏书 |
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
D |
戊戌政变 |
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 |
日期 | 大事 |
1865年 | 李鸿章筹措经费54万余两,购买美国商人的旗记铁厂,并从美国买回机器,成立江南制造总局 |
1867年 | 迁址扩建,设有机器厂、洋枪楼、汽炉(锅炉)厂等,每天生产毛瑟枪杆15支,12磅开花弹100发;附设翻译馆,翻译出版西方科技书籍 |
1898年 | 设立工艺学堂,学生学习机械、化学等 |
1905年 | 仿造德国克虏伯式山炮成功 |
①是清政府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 ②培养了掌握近代科技的人才
③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④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被停办
材料一: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鸦片战争爆发前,向中国运来呢绒、布匹,但遭到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的排斥严重滞销。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要。在中国禁烟后,英国政府发动了要战争。
材料二: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
材料三:正当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接20世纪到来之际,中国人却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收到了一份“西方人送来的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
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并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材料四:
《辛丑条约》
请回答:
材料一:“他们想通过努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共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义》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
材料一:中国的第三条铁路是1881年由中国人在开平煤矿修建的,起自唐山,止于胥各庄(今河北省丰南区),长9.7公里,现为北京至沈阳铁路的一段。这是一条最早由中国自己经营的铁路,对解决运煤问题起了很大作用。然而,却遭到了清政府中顽固派的强烈反对,他们大吵大嚷,说火车惊扰得“山川之神不安”;并攻击铁路的机车声震动了清皇室的东陵等。因此,一度出现由骡马拉火车的“马车铁路”,最后几经周折,方重新使用机车牵引。——摘编自郝赢《中国铁路建设》
材料二: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他指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道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乃涉及国家安全矣。”在《建国方略》(写于1917-1919年)中,孙中山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筑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当有良好回报。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二、六卷
材料三:从40年前的追赶者到今天的领跑者,中国铁路有信心和能力继续领跑时代前列,未来的中国铁路也必将会引领着世界铁路走向一个更高水平。我国铁路运营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长到2017年底的12.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铁路网,路网规模和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摘自郑长毅《改革开放40年,中国铁路从“跟跑”到“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