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绥化一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更新时间:2022-02-17 浏览次数:54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 1. (2021高一上·绥化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场问题。

    李白终身是一个布衣,这说明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封建社会中一个政治斗争的具体体现。

    布衣的原意就是古代的平民。司马迁在《史记》里所强调要写的许多“布衣之侠”,正是那些出于民间的侠客们。《盐铁论》:“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曰布衣。”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短褐”也即布衣的意思,它乃是与权贵相对立的一个概念。王维《寓言》因此说:“奈何轩冕贵,不与布衣言。”布衣也就是寒士,属于当时社会的中下层,他们的出身和利益,使他们要向统治阶级要求开放政权,要求从那些豪门世族、皇亲国戚、权贵势力的手中夺到一部分政治地位,这就是实现封建时代中开明政治的条件,也就是那时代的民主成分。统治阶级接受这样的政治要求,也就得到人民的支持,也就有力量,而表现为一个盛世;统治阶级不接受这样的政治要求,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也就没有力量,而表现为一个衰世:这都是历史上的事实。

    应当说,开明政治并不是统治阶级好心的赐予,而是人民斗争的胜利果实,而当时要参与政治,就不得不通过知识分子,所以布衣传统上又是指中下层有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说的。他们的政治资本就是对于权贵阶级保持着对抗性的身份,因而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布衣不但在野时以布衣为骄傲,一旦在朝也还是以布衣为骄傲,这一点也就是封建社会中人民所称誉的骨气和品格,也就是布衣可以与王侯分庭抗礼的凭借。所以岑参诗中说:“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杜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当然在政治斗争之外,还有军事斗争力量的存在,隋末的农民起义,正是使唐代与隋代的政治面貌区分开来的因素。这军事斗争乃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但却并不经常出现;而当其还并不到改变这制度的时候,其现实的意义也还是为了要求开明政治,在这里,布衣的自豪感也就自然有了根据。

    布衣的斗争因此乃是于农民直接进行的斗争之外,经常地代表着封建社会中主要矛盾集中的表现。这一个矛盾发展得好,封建社会就表现为向前推进;这一个矛盾发展得不好,封建社会就要显得停滞。所谓发展得好,就是矛盾中进步的方面得到抬头,也就是表现为布衣在这个矛盾上走向胜利。唐代正是布衣在又一次农民起义后,继续着建安以来的民主斗争,走上了胜利的道路。当时在经济上是“均田制”的出现,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政治上表现为“贞观之治”的任用诤谏之臣,“终南捷径”之重视草泽布衣。《唐书•卢藏用传》:“司马承桢尝召至阙下,将还山,藏用指终南山曰:‘此中大有嘉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司马承祯的话,一方面是讽刺那些冒牌的布衣,说他们不过想借此往上爬而已;另一方面也就说明了当时布衣的在野政治地位:若不是布衣声誉日高,牌子响亮,社会上也就不会有谁来冒牌了。当然对于真正的布衣与冒牌的布衣之间是应当批评和判明的。李白所以每提到从政,就多半同时提到准备还山,正是为了表明一个真正布衣的态度,乃是并不恋栈于仕途的。

    (摘编自林庚《唐诗综论•李白的布衣感》)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论是司马迁,还是杜甫、王维,从他们对于“布衣”一词的理解中,都能看出“布衣”是一个与“权贵”相对立的概念。 B . 封建时代,出身和利益是布衣要向统治阶级要求开放政权的原因,统治阶层如果想达到政治开明,应让寒士们获取部分政治地位, C .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体现杜甫的骨气和品格。杜甫为此而骄傲,并想借此与王侯分庭抗礼。 D . 封建社会中主要矛盾集中的表现,除了有农民直接进行的斗争之外,还有中下层有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的斗争,且后者比前者出现的频率高。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出后文“布衣”“布衣的斗争”等内容,层层深入,脉络清晰,逻辑严谨。 B . 全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方式,旁征博引,典故信手拈来,行文气势顺畅。 C . 文章在说明李白具有“真正布衣的态度”之前,引用了《唐书•卢藏用传》里的故事,形象生动,富有趣味。 D . 全文围绕“李白的布衣感”展开论证,论证时,作者善于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白终身为布衣,既具体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政治斗争,也说明了作为寒士是没有办法与权贵互容的。 B . 当政治斗争无法改变制度时,军事斗争就会出现。军事斗争的现实意义就是要推翻统治阶层,取而代之。 C . 一方面任用直言进谏的臣子,另一方面重视社会中下层的布衣寒士,这些因素造就了唐代社会的繁荣。 D . 终南山作为“仕宦之捷径”,暴露出冒牌布衣追求名禄的行为,也从侧面显出布衣在野时的政治影响力。
  • 2. (2021高一上·绥化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今年的汛期,洪涝灾害严重。大江大河大湖发生20次编号洪水,多条江河同时发生流域性洪水,长江上游发生特大洪水,先后有750多条河流发生超过警戒水位以上洪水……洪涝灾害造成28个省份7000多万人次受灾,这是1998年以来我国遭遇的最严重汛情。面对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国家防总统筹协调下,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闻汛而动、主动担当,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消防救援队伍日夜奋战,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防汛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摘编自央视网2020年9月21日)

    材料二:

    入汛以来,面对凶猛的洪水,越来越多高科技抗洪“神器”被广泛运用到防汛一线。利用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对水体面积和雨带变化做出持续而精准的监测,为天气预报和抗洪抢险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通过红外线无人机深入“孤岛”进行探测,成功解救被困人员;可以快速拼装与分解的动力舟桥,直接将大型挖掘机、推土机等施工机械通过水路运至决口处……高科技大大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摘编自沈慎《科技进步助力防灾减灾》,《人民日报》2020年9月4日)

    材料三:

    根据应急管理部的数据,主汛期以来洪涝灾害造成多个地区损失严重,但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因灾死亡失踪人数下降56.5%,倒塌房屋数量下降72.4%,直接经济损失下降5.0%。今年灾情更加严重,为何损失却在下降?这离不开迅速而精准的科学防汛工作。面对洪水,许多城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成果,实时监测气象、水文、地质等数据;上海、浙江、安徽等地将防汛救灾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提升指挥调度、信息共享、联动配合等能力;而在抗洪第一线,各种科技设备和前沿技术大显身手,让抗洪抢险更智慧、更高效、更科学。

    得益于我国综合科技能力的提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的拓展,科技助力防灾减灾的成果有目共睹。比如在海洋灾害预警领域,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包括海洋卫星、地面海洋环境监测站、雷达、移动观测平台、海啸地震台等在内的“海天一体”检测手段,台风路径预报水平保持世界领先。科技进步织密了防灾减灾的“安全网”,也筑牢了人民生命财产的“防护墙”。

    科技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深入应用,充分说明面对自然灾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未雨绸缪的规划、提升创新发展的行动自觉,就能增强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底气。

    (摘编自沈慎《科技进步助力防灾减灾》,《人民日报》2020年9月4日)

    材料四:

    9月27日11时2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应急减灾二号A、B卫星。

    应急减灾二号A、B卫星具备可见多光谱、高光谱和红外遥感成像能力,与高分一号、高分六号卫星协同观测实现重访周期小于24小时。卫星的成功发射,将为我国应急减灾、灾害事故调查与评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森林草原、地震等领域提供持续业务应用服务,进一步拓展我国应急减灾监测技术手段,对于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全域覆盖的灾害事故监测系统,全面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能力水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据了解,应急减灾二号A、B卫星可以识别灾害事故影响范围、发展动态、损毁情况等关键要素,动态监测洪涝、地震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雨雪冰冻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等多灾种影响,为洪涝区域水体与森林火点提取、滑坡堰塞湖等灾害调查评估、水库大坝等大型基础设施损毁统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监测等提供遥感信息支撑。

    (摘编自《中国成功发射环境减灾二号A、B卫星  可用于应急管理业务》,央视新闻2020年9月27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洪涝灾害严重,防汛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取决于我国综合科技能力的提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的拓展。 B .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成果,实时监测气象、水文、地质等数据,可以成功预报灾害,减少灾害损失。 C . 海洋卫星、地面海洋环境监测站、雷达、移动观测平台等在内的“海天一体”检测手段,可以更准确地预报台风路径。 D . 应急减灾二号A,B卫星与高分一号、高分六号卫星协同,可以在一天之内重复观测某一地区,支撑应急管理业务应用。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年我国遭遇了1998年以来最严重汛情,由于高科技抗洪“神器”被广泛运用到防汛一线,洪灾造成的损失却是近5年同期均值的最低。 B .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消防救援队伍以及广大干部群众,自觉行动,众志成城,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 C . 各种科技设备和前沿技术大显身手,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科技进步织密了防灾减灾的“安全网”,也筑牢了人民生命财产的“防护墙”。 D . 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天地一体化的灾害事故检测系统,应急减灾二号A,B卫星的成功发射,全面提升了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能力水平。
    3. (3) 科技助力防灾减灾,其参与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3. (2021高一上·绥化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最后的耕耘

    曹春雷

    宝山走进院里时,老奎正蹲在堂屋门前的石阶上,呼噜呼噜吃着面条,花白的胡子一翘一翘的。

    “爹,那事您考虑得咋样了?”宝山站在柿子树下,远远地问。

    “啥事?”老奎没抬头,鼓囊着嘴,专注于他的面条。

    “就是那块地的事啊。别人家都签了,就剩您没签。”

    “别人家签了我也不签,我就剩下那块地了,以后我上哪儿种地去?”老奎抬起头,停下忙碌的嘴,气哼哼地抛出这么一句话。

    “爹,您干嘛非要种地呢。您看,现在咱们村发展得这么好,引来这么多厂子,都没污染,村里男人妇女都进厂上班,一个月能拿不少钱。这些厂一年也给村里不少钱。村里有钱了,啥事都好办了。”

    老奎将饭碗放在身旁的石阶上,抹了把嘴。儿子说的没错,如今村里人出了家门就能上班。就连他,也在一家厂子里看大门,工资不算低。村里给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150元钱。宝山干村主任这几年,村子确实发展得挺不错。

    “爹啊,这次引来的是草帽厂,没污染,别的村子都抢这个项目呢,因为老板是我同学的同学,我抢来了。厂子建成后,效益肯定不错,咱村的人都能跟着沾光。”

    看到老奎不言语,宝山又说:“我是村主任,咱村就您不支持工作。您说,下一届村主任选举,您还打算继续让我干不?”

    老奎还是不言语,掏出烟来,点上。吐出的烟圈,袅袅升起来。屋檐下的一只麻雀扑棱一下,穿越其中一个烟圈,飞出了院子。

    宝山站在那里,看着一个个烟圈在空中扩散。

    一支烟抽完,老奎闷闷地说:“我签。”

    宝山顿时喜眉笑眼起来。走近老奎,从怀里掏出软包烟,抽出一颗,给老奎。

    老奎不接,站起来,到牛栏前,看着牛。牛卧在那里,慢条斯理地反刍。

    老奎对牛说:“老黑啊,好好吃,过了晌午,咱去西洼犁地。”

    老黑没搭理他。背后的宝山却说话了:“爹啊,您刚才都说答应签了,咋这会儿又说去犁地呢?”

    老奎扭过头来,梗着脖子:“我晚上签,没签之前,地还是我的。我愿咋样就咋样。”

    宝山知道爹的脾气,不敢再说,转过身,溜溜地出了院门。

    老奎进了牛栏,蹲下来,抚摸牛背。牛毛不光滑,肋骨鲜明地凸着。老奎说:“老了,老黑啊,你和我一样老了。”停顿了一会儿,老奎又说:“老黑啊,可我心里觉着没老,你觉着呢?”

    老黑扭过头来,看他。从老黑的眼里,老奎看到了自己皱纹纵横的脸。

    相对无言。很长时间后,老奎拍拍老黑的背,说:“这事就这么定了啊,下午去犁地。”说完后,他站起来,去库房,拾掇盖满了灰尘的犁具。老黑是村里最后一头牛了。好几年前,它就是最后一头牛了。

    现在,他要带着这最后一头牛,披挂上阵。

    吃过饭后,老奎用推车推着犁具,牵着老黑,一前一后出了院门。老黑很久没出院门了,走得慢慢吞吞。

    一路上,很多人都和老奎打招呼,说:“您老这是咋啦,都啥年代了,还牵着牛去犁地。再说,那地不是都租出去了么?”

    老奎只是笑笑,并不搭话。

    终于到了地边。老奎放下车,将犁具卸下来,放开老黑,让它自己找青草去。这时的太阳,已挪到西边去了,将老奎和老黑的影子拉得很长。

    一袋烟后,终于要下地了。老黑被套上了犁具,老奎扶着它。“驾!”老奎喊了,老黑缓缓迈开步子。

    两趟过后,老奎拄着犁具,喘着粗气。老黑也张大了嘴,喘着粗气。老奎说:“老伙计啊,再坚持一会儿,你知道吗,犁完这块地,咱俩就算正式从田里退休了。”

    老黑轻轻地甩了甩尾巴,算是回应。

    西边的太阳越来越矮,脸也越来越红,像是坠上个秤砣,斜斜地,慢慢地往下坠。

    老奎的脸,和夕阳的脸差不多红。他汗流浃背,他喘粗气的声音,和牛喘粗气的声音,重叠在一起,越来越沉重,像两个老旧的风箱。

    偌大的田野,一个人,一头牛,都披上了夕阳的红彩。

    只剩下最后一趟了。

    老奎两腿发颤。老牛也是,有些站不稳了。老奎喊:“加把劲儿,老黑,最后一趟了。”

    终于到头了。老奎斜倚着犁,摇晃了几下才站稳。老黑四条腿在打战。

    老奎喊:“老黑……”老黑回过头来。老奎看到,老黑的眼角慢慢凝聚了一滴泪。这滴泪缓缓落下去,砸疼了大地。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口语化是小说语言的显著特点,如“呼噜呼噜吃着面条”“胡子一翘一翘的”“鼓囊着嘴”“我愿咋样就咋样”等,生动地刻画了老奎这个农民形象。 B . “看着一个个烟圈在空中扩散”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老奎内心的淡然、释怀以及宝山内心的紧张,也为下文老奎爽快地签字做铺垫。 C . “西边的太阳越来越矮,脸越来越红,像是坠上了个秤砣,斜斜地、慢慢地往下坠”一句,通过对太阳西落场景的细致描写,营造了沉重的氛围。 D . 小说写主人公老奎老了、牛老了以及夕阳西下的画面,表现了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间接反映了农村人逐渐脱离农业生产的现状。
    2. (2) 请简要分析老奎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51分)
  • 4. (2021高一上·绥化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豆卢宁,字永安,昌黎徒何人。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后也。高祖胜,以燕。皇始初归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氏。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又云避难改焉,未详孰是。父苌,魏柔玄镇将,有威重,见称于时。武成中,以宁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宁少骁果,有志气,身长八尺,美姿容,善骑射。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 , 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定服其能,赠遗甚厚,天光败,从侯莫陈悦。及周文讨悦,宁与李弼来归。孝武西迁,以奉迎勋,封河阳县伯,后进爵为公。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大统七年,从于谨破稽胡帅刘平伏于上郡。及梁定反,以宁为军司,监陇右诸军事。贼平,进位侍中、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九年,从周文迎高仲密,与东魏战于芒山。迁左卫将军,进爵范阳郡公。十六年,拜大将军。羌帅傍乞铁匆及郑五丑等反叛,宁讨平之。恭帝二年,改封武阳郡公,迁尚书右仆射。周孝闵帝践祚 , 授柱国大将军。武成初,出为同州刺史。迁大司寇,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别食盐亭县一千户,收其租赋。保定四年,授岐州刺史。属大兵东讨,宁舆疾从军。于同州。赠太保、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曰昭。初,宁未有子,养弟永恩子勣。及生子赞,亲属皆请赞为嗣。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遂以勣嗣。时以此多之。及宁薨,勣袭爵。

    【注释】①周文:北周文皇帝宇文泰,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矩为帝,是为西魏。从此宇文泰专制长达20年,其子建北周,追谥曰文皇帝。豆卢宁时为西魏、北周将领。

    (节选自《北史·豆卢宁传》)

    1. (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 B . 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 C . 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 D . 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 . 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 . 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等等。 D . 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谓天子死为“崩”;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豆卢宁出身名门贵族,年少有志气。豆卢宁少时勇猛果敢,有志气,身高八尺,容貌俊美,擅于骑射。其父生前德高望重被当时的人们所称颂,死后凭借功勋被追赠为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 B . 豆卢宁勇担重任,深受赏识重用。豆卢宁和李弼率领众人归顺宇文泰后因恭迎孝武帝西迁,被连续加封,以后又因辅从、征战、御敌、迎降、平叛之功多次被加官进爵。 C . 豆卢宁忠于国事,鞠躬尽瘁。他担任岐州刺史时,恰巧大军东征,仍抱病登车随大军出征。在同州去世。 D . 豆卢宁仁厚重情,不以亲疏论人。他不同意亲属更换继承人的建议。亲子出生后仍把养子当作自己的继承人。死后养子继承了他的爵位。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

  • 5. (2021高一上·绥化期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B . 一毫而莫取             虽:虽然 C . 一苇之所如             纵:放纵 D . 心一也                 用:使用
  • 6. (2021高一上·绥化期中)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1)非能也               2)孤舟之嫠妇 3)顺流而

    4)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5)是故益圣   6)鱼虾而友麋鹿

    7)使之然也             8)西望夏口     9)孔子郯子

    10)学而大遗           11)其中规

    A . 1)3)/2)/3)7)/4)/5)11)/6)9)10) B . 1)/2)7)/3)8)/4)/5)10)11)/6)9) C . 1)/2)/3)7)/4)8)/5)11)/6)9)10) D . 1)3)/2)7)/4)8)/5)10)11)/6)9)
  • 7. (2021高一上·绥化期中) 下列句子中完全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 小学而大遗                  抱明月而长终 B . 木直中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 D . 君子不齿                    无以成江海   
  • 8. (2021高一上·绥化期中) 下列各句中的“而”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惑而不从师                  扣舷而歌之 B . 吾尝终日而思矣              顺流而东也 C . 蟹六跪而二螯                吾尝跂而望矣 D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9. (2021高一上·绥化期中)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 . 句读之不知                   而今安在哉 B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何为其然也 C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客有吹洞箫者 D . 蚓无爪牙之利                 不拘于时
  • 10. (2021高一上·绥化期中)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荀子,名况,春秋时期思想家,时人尊称其为荀卿。 B . 童子,与科举考试中的“童生”意思相同,都指未成年(古代一般是14岁以下)的读书人。 C . “六书”除指经书外,也指儒家所说的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术。 D . 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 11. (2021高一上·绥化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过江夜行武昌山闻黄州鼓角

    苏轼

    清风弄水月衔山,幽人夜渡吴王岘

    黄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来不辞远。

    江南又闻出塞曲 , 半杂江声作悲健。

    谁言万方声一概?鼍愤龙愁为余变。

    我记江边枯柳树,未死相逢真识面。

    他年一叶溯江来,还吹此曲相迎饯。

    【注释】①本诗作于苏轼离开黄州前往汝州任职时,时众乡亲父老送别至江边,州中有名士随诗人上吴王岘,或陪其往九江、同游庐山。②吴王岘:在武昌西山下,三国时吴王孙权建避暑宫于此,故名。③出塞曲:这里指悲壮的鼓角声。④“谁言”句,语出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四)》“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句呼应标题,描写清风明月之夜泛舟渡游吴王岘的情景。“弄、衔、渡”等字透露闲适之意;以“幽人”自称,突出归隐之乐。 B . 七句翻用杜甫诗句“万方声一概”,意思是说声音变化万端,并非一律,写出了诗人夜闻黄州鼓角“半杂江声”时的复杂感受。 C . “鼍愤龙愁为余变”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鼍、龙闻“悲健”之鼓角而或愤或愁的情绪,仿佛它们也因“我”的仕途变幻而不平。 D . 九、十两句与作者的词作《满庭芳·归去来兮》中的“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一样,以柳入诗,托物寄情,含蓄深挚。
    2. (2) 简要分析诗歌末尾两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 12. (2021高一上·绥化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1) 杜甫《登高》一诗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诗句是“。”
    2. (2) 《荀子·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3. (3) 苏轼在《赤壁赋》中主客对话时化用《论语》中的名句表达万物看似流逝却并未真正逝去的句子是“”。
    4. (4) 曹操在《短歌行》中“”几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5. (5) 《归园田居》中“”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三、语言文字运用( 9分)
  • 13. (2021高一上·绥化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来而不往非礼也”“( )”,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在一些地方却异化成一种________的“人情礼”,发人深省。

    人情味是甜的,弥足珍贵。据记载,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信使北去,于是托付他将花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带去,留下了千古名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今天,礼尚往来成为人们相互交往的一种方式,婚丧嫁娶、添丁增口、上梁搬家……寻常日子里的每一次起伏,亲朋好友都会相聚一堂。推杯换盏中,品味的不是酒肉,而是难以______的人情。

    然而,人情债却是苦的、咸的、辣的、怪的。人们习惯以“我”为中心,涟漪般一圈一圈按照距离远近划分亲疏。而变味的人情交往,则如同这种以“我”为中心的“人情旋涡”,甚至变成一种敛财手段,简单化成一种价格,使这种“人情旋涡”越旋越大、越旋越快。“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一边渴望人间温情,一边抱怨人情寡淡,这样的现象恰恰在呼唤人情味的回归。    

    要有人情味,别背人情债,关键就是在传统礼俗和________间划出一条线,在社会上形成一个鲜明导向,反对天价人情、天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化俗不易,贵在因民。”让人情债失去市场,才能让人情味重新回归。让我们走出人情的围城,摆脱人情债的束缚,在新时代的风尚中________。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将花托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成就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留下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 B . 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将花托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千古名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佳话。 C . 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成就了千古名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留下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 D . 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佳话。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愈演愈烈   磨灭   陈规陋习  健步如飞 B . 甚嚣尘上   泯灭   陈规陋习  奋勇前行 C . 愈演愈烈   泯灭   清规戒律  奋勇前行 D . 甚嚣尘上   磨灭   清规戒律  健步如飞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有德于我,虽小,不可忘也 B .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C .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D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四、写作(60分)
  • 14. (2021高一上·乳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杜甫把李白作为自己追寻的偶像——“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他为李白写了十几首诗来表达自己对他的推崇,同时也努力汲取李白的优点来丰富自己,于是他的诗在沉郁中添加了豪放,于悲怆中又展现了辽阔。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举国悲恸,世界哀思,长沙市花店一时告罄。人们说,他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的祖国和人民,这才是真正的偶像。

    偶像,本义是指用土木等雕塑的神像。后来,人也可以成为偶像。那些被树立起来的偶像身上,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和完美人格的向往和追求。《人民日报》评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向往。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你对“追寻偶像”有何看法?请根据材料内容,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