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保定市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第一...

更新时间:2022-06-26 浏览次数:56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保定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体”的祯祥意义。那么,饕餮究竟是什么呢?迄今尚无定论。惟一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兽面纹。各式各样的饕餮纹样及以它为主体的整个青铜器的其他纹饰和造型、特征都在突出指向一种无限神秘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它们完全是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呈现的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

    原始社会晚期以来,随着氏族部落的吞并,战争越来越频繁,其规模越来越巨大。炫耀暴力和武功是氏族、部落大合并的早期宗法制时期的光辉和骄傲,所以继原始的神话、英雄之后的,便是对自己氏族、祖先和当代的野蛮吞并战争的歌颂和夸扬。殷周青铜器也大多为此而制作,它们作为祭祀的“礼器”,多半供献给祖先或铭记自己武力征伐的胜利。杀掉甚或吃掉非本氏族、部落的敌人是原始战争以来的史实,杀俘以祭本氏族的图腾和祖先,更是当时的常礼。因之,吃人的饕餮倒恰好可以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准符号。《吕氏春秋·先识览》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吃人”这一基本含义,是完全符合凶怪恐怖的饕餮形象的。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则具有保护的神力。这种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便凝聚在这怪异狞厉的形象之中。在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中国的青铜饕餮积淀着一股深厚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是与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了美——崇高的美。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种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动辄杀戮千百俘虏、奴隶的历史年代早已过去,但代表、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青铜艺术之所以至今为我们所欣赏、赞叹,正在于它们体现了这种超人的历史力量,构成了青铜艺术的狞厉的美。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凝重的命运气氛,加重了它的神秘狞厉风格。

    同时,由于早期宗法制与原始社会毕竟不可分割,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你看那个兽(人)面大钺,尽管在有意识地极力夸张其狰狞可怖,但不是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妖媚的东西么?好些饕餮纹饰也是如此,它们仍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所以,远不是任何狰狞神秘都能成为美。恰好相反,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各类人、神造型或动物形象,不管如何夸耀威吓,都徒然显其空虚可笑而已。它们没有青铜艺术这种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

    社会愈发展,文明愈进步,也才愈能欣赏和评价这种崇高狞厉的美。在宗法制时期,它们并非审美观赏对象。只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宗教观念已经淡薄,残酷凶狠已成陈迹的文明社会里,体现出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和命运的艺术,才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青铜器的视觉震撼是艺术品的生命所在。面目狰狞的饕餮,作为青铜器的核心纹饰,在商周人的眼中是一种美,是商周独特的文化所积淀出的一种包含着许多信仰、心理、感觉成分的美,商周人以无比虔诚、赞美、夸耀的心情铸造着它,而饕餮食人这一奇特的艺术造型,正是时人倾其所有、庄严郑重地敬奉神灵的一种象征。它以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宗教情感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商周文化中对天神、祖神和征服之力的崇尚,也反映了一种传统文化宗教仪式之美。

    青铜器的纹饰造型仿佛天生化成而无人工造作的痕迹,体现出清空淡远的意境。其美学特征是富于“神韵”,即自然传神,韵味深远。关于神韵,向来见仁见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说:“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蕙风词话》认为“填词先求凝重。凝重中有神韵,去成就不远矣。所谓神韵,即事外远致也”。由此可见,青铜器的“神韵”就是指它的造型与纹饰的风格、精湛的技艺和熟旧感。

    青铜器身上固有的灵气的汇聚与其见证历史变迁的价值,正是青铜器最精彩与最独特的亮点所在。商周的青铜器保持着与神灵相通的灵气和威武的王者之气,这显然是毕加索的作品所不具备的。而这样的神物,竟然能够在三千年前诞生,不得不说,这就是一个神迹;更是美的一种自然流露与奔放,亦是心灵的一种美的表达。

    (摘编自《商周青铜器艺术之美》,有删改)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青铜器的核心纹饰饕餮是兽面纹,它并非对现实世界动物形象的写实,而是时代文化内涵的反映。 B . 殷周时的青铜器是礼器,被当时的人们寄予护佑本氏族、部落和威吓其他氏族、部落的心理功用。 C . 青铜器的美学特征之一是有“神韵”,它体现在其造型与纹饰的风格、精湛的技艺和熟旧感等方面。 D . 殷周时的青铜器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具备了毕加索作品所没有的集灵气和王者之气于一身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引用“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意在揭示饕餮是兽面纹的原因。 B . 用感伤态度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因此对月伤怀的悲观者无法欣赏青铜器的美。 C . 狰狞的“兽(人)面”纹饰与“大钺”的结合是当时文化崇尚武力征伐的有力佐证。 D . 材料二对“神韵”的阐释,说明艺术作品愈传神愈能超越其形式而具有恒久的魅力。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描述最能突出“狞厉之美”特征的一项是(   )
      A . 四羊方尊肩部有四龙蟠缠,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纹饰繁富。 B . 三星堆大型铜铸人像高达181.2厘米,头戴华冠,身着云龙纹左衽长袍,足佩脚镯。 C . 司母戊鼎以云纹组成的装饰带衬托浮雕式的兽面纹主题,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 D . “青铜时代的绝唱”莲鹤方壶壶盖造型呈盛开的莲花状,花中有只振翅欲飞的白鹤。
    4. (4) 材料一的主要论证特点是逐层深入,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5. (5) 请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结合材料内容,对其饕餮纹饰之美做简要赏析。

      河北博物院藏品商“作父丁”饕餮纹铜卣

      铜卣局部饕餮纹拓印

  • 2. (2022·保定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六月的话题铁凝

    一九八三年五月二日,省报头版右下角,刊出一封加编者按的读者来信。信中揭发S市文化局四位局长借现代戏调演之机,大搞不正之风,编者口气十分认真,大有一追到底之势。

    来信者署名:S市文化局莫雨。

    当S市文化局传达室的达师傅把这天报纸分送到各办公室后,局内一阵骚动。

    局里没人名叫莫雨。可这位写信人莫雨,对当时一切了如指掌。很快省里派来调查组,局长们在“铁的事实”面前,作了检查,还掏腰包补上那被称为“占国家便宜”的部分。

    事情了结后,局里表面安静了下来。可你分明觉得每一把椅子都在窃窃私语:谁是莫雨?

    莫雨自然是化名。解放前达师傅做过地下党交通员,比一般人更懂化名在非常时期的意义。

    一九八三年六月二日,达师傅收到一张寄给莫雨的汇款单。“汇款人简短附言”里注明是稿费,共二十四元-他每月工资的一半。按惯例,他接到汇款单后,应在小黑板上写明:“某某取汇款”,然后将汇款单贴着玻璃靠在传达室窗台上,让收汇人来领取。这次,他从邮递员手中一接过它,思考片刻,迅速塞进一个带锁的抽屉,传达室只他一人。

    晚上,达师傅不断翻身,眼前不断出现莫雨。他愿不动声色认出莫雨,把汇款单悄悄塞给他(或她)。

    第二天一上班,主管文物的副局长史正斌破例到传达室。他漫不经心扫了一眼窗台上的信件说:“达师傅,今天的信来得早呵。”

    “今天的还没到,得九点钟。”

    “下午几点到?”史副局长又问。

    “四点半。”

    史副局长走了,达师傅觉得他出门时分明又扫了一眼那带锁的抽屉。

    达师傅不是莫雨,也从无充当莫雨式人物的打算。家里小儿正待业,准备接达师傅的班呢。如果领导真盯住你的抽屉,就可能把儿子的饭碗葬送。想到这些,他还是拽出了开抽屉的钥匙。

    九点钟,传达室门口挂出人们熟悉的那块小黑板。

    59天过去,小黑板上的名字更换了59遍,只有莫雨的名字凝结在那。莫雨的汇款单依旧矗立玻璃窗上,六月的太阳已把它烘烤得又焦又黄。

    在这59天里,传达室突然冷清起来。常找达师傅“杀”两盘的研究室主任不来了,头发剪得短短的,最爱跑传达室的打字员孔令兰也躲着他。

    整整59天,好些人路过传达室都尽量目不斜视,那面窗子仿佛成了暗堡。只有那几位局长,不仅毫无畏惧从那张小纸片跟前经过,还常对坐在门内的他投去意味深长的一瞥。这使得他老回忆起当交通员的时光,好像他们是来找他对暗号的。他们站在窗外说:“芝麻大饼。”他对

    答:“油条火烧。”

    整整59天,没人和他对暗号。他想好的接头暗号,一遍又一遍在心里更换着。

    59天中,史正斌来传达室次数最多。每次他一进门,达师傅都先拧开半导体,然后不停转换电台。吱吱拉拉的噪音弄得他几次欲言又止,只好讪讪退出传达室。他暗笑:报上没点你的名,可那次你也在场。没点你,是你掺和得不深,念你年轻,可你想从我这打开缺口,和我研究谁是莫雨,妄想。

    接头就要等待。一想起该来接头的那人,他就禁不住抬眼看日历。明天,是汇款单抵达文化局两月整。汇款单写得明白,两月不取款,邮局退回寄款人。

    一想起明天,达师傅忽然一阵焦躁。他关掉半导体,长久注视起窗台上那张小纸片。他懊悔两个月来自己对它的疏远、畏惧和冷落。

    第二天早晨八点钟,人们陆续走进文化局大门,几乎同时发现传达室玻璃窗忽然敞亮起来。一方薄纸的消失,大家不约而同松了口气,就像同时听到解除戒严的命令······现在人们最关心的是,谁认领了汇款单。

    “这个老达,我还想找他杀一盘哪!”研究室主任兴奋起来。

    “老达?回家给老伴买煤饼去了。”这是鲁大夫,眼镜片朝大伙儿一闪一闪。

    “达师傅怎会上班时间买煤饼?”史副局长也掺杂在人群里。

    人们正要离去,达师傅蹬着辆平板三轮进了大门。车上是擦地板用的墩布。他把车停在传达室门口,看看众人,立刻明白了大伙围在这的意图。他跨下车座,掏出一块灰不溜秋的小毛巾擦着汗。

    “达师傅,汇款单有人取走了?”史副局长一字一板问。

    “领走了。”

    “那,莫雨……”

    “莫雨就是我,我就是莫雨。”他说完,靠在身后毛茸茸的墩布上。

    人群一阵骚动,各种眼光纷纷落在他身上。史正斌也久久盯住达师傅,但谁也没觉察到他眼光的异常。

    人们散尽后,史副局长才又悄悄问他:“这么说,信是你写的?”

    “不是我写的,我怎敢作主领钱、买墩布?各办公室的墩布都秃了,也该换了。”

    “那……信是你写的?”史副局长强调了“是”字。

    “你怎么还不信?不客气说,当年教我文化的那个排长,现在中央当部长。”

    “是你写的,可那信的笔体……”

    “你见过?写给报社的信,莫非也会落你手里?那可真成了大怪事。”

    他抽出一把墩布塞进史副局长手里。史副局长没再说话,接过新墩布,向办公室走去。本来,这些天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

    一九八三年十月,几位老局长离职另作安排。史正斌被任命为S市文化局正局长,每逢他路过传达室,都不自主朝窗户看一眼,仿佛那张焦黄的小纸片还摆在那。上任以来,他总想再找达师傅深谈一次,但总被一件更重要的事耽误。他找他谈话,是想向他说明,写信人不是达师傅,是……是谁?他又觉得已失去在全局披露那次事件真相的必要,他现在是局长。

    1983年11月

    (本文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描写史正斌两次“扫了一眼”的细节,表现了达师傅善于察言观色、办事谨小慎微的个性,突出他胆小怕事、明哲保身的性格。 B . 文中多次暗示史正斌正是“莫雨”,“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说明他觉得自己被怀疑,但他始终没承认,可见其性格弱点。 C . 传达室成为展示机关各色人物心态的窗口,它的“突然冷清起来”,表明有些人不愿被“莫雨”举报信事件牵连而刻意回避。 D . 达师傅用汇款单的钱给各办公室买了新墩布,并声称自己就是“莫雨”,他的态度变化使得情节有波澜,丰富了故事意蕴。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明确标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并且整体上采用顺叙手法叙事,脉络交代清晰,文气自然贯通。 B . “……每一把椅子都在窃窃私语:谁是莫雨?”这句以新奇的想象、巧妙的比拟,突出人们对写信者的关注,增强了悬念。 C . 文中两次写到史正斌质问达师傅“信是你写的”,这明知故问的话语,表现了史正斌心怀鬼胎、嫁祸于人的阴险狡诈。 D . 文章反复提到“59天过去”“整整59天”等时间短语,突出日子的特殊性,渲染待人领取汇款单时焦躁、不安的气氛。
    3. (3) 汇款单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小说原文结尾一段:“勇士身上常常存在着懦夫的弱点。史正斌不相信这个不能称为逻辑的逻辑,可每天路过传达室的窗口时,他心中还常常泛起这个不伦不类的逻辑。”阅读文本删去了这一段文字。这样修改,有哪些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保定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 , 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救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 , 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夏五月,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畿内有蝗。上入苑中,见蝗,掇数枚,祝之曰:“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举手欲吞之,左右谏曰:“恶物或成疾。”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B . 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C . 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D . 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资荫, 我国古代封建时期,后代子孙凭先代勋功或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 B . 馈绢,馈赠的绢。馈绢是唐代人际交往时互赠贵重礼品的一种正常的行为。 C . 大理,古代负责审理和复核重大案件的国家机构,有的朝代也称“大理寺”。 D . 畿内,古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古代常见的“京畿”一词指两个辖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提出文武皆有所长、应因时制宜的观点,以此来驳斥封德彝“文不及武”的论调,封德彝谢罪。 B . 戴胄反对唐太宗处死冒受恩荫的人,对他的过度执法进行谏诤,终使唐太宗接受失小信于天下的结果。 C . 长孙顺德受绢事件暴露,唐太宗没有惩罚,反而另外赏绢,以此方式进行羞辱和提醒,让他自行纠错。 D . 为了去佞臣,有人上书建议太宗以假装发怒的方式辨别忠奸,唐太宗认为此方虽好,但可耻,没有采用。
    4. (4)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

      ②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

    5. (5) 诚信是中华美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请概括唐太宗如何践行“诚”“信”?
  • 4. (2022·保定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春   晚
    左纬

    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

    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试数交游[注]看,方惊笑语稀。

    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

    【注释】交游:朋友。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联选取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杨柳,写水池边的柳枝依依,柳树旁的人靠着门欣赏春天的美景。 B . 第二联写飞舞的蝴蝶、飘落的花瓣、掠水而过的燕子,与第一联一起描绘出一幅富有特色的晚春图。 C . 第四联“倚杖对斜晖”,写诗人伫立在夕阳下,看着落日的余晖,以景语作结,言有尽,意无穷。 D . 全诗前四句侧重写景,后四句侧重抒情;前面的风格明快,后四句风格有所改变,略显伤感。
    2. (2) 第三联写“方惊笑语稀”,诗人为什么“惊”?
  • 5. (2022·保定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表达自己沉醉在钱塘湖美景之中,流连忘返,满怀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2. (2) 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苏轼用“”描写周瑜战场上指挥从容,建立赫赫战功,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3. (3) “月”这一物象,在文人笔下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古诗词中含有“月明”意象的语句有“”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保定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追求,更赋予器物以生命,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_________、“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_________、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_________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_________、脚踏实地的笃实。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离群索居    宵衣旰食   巧夺天工   坚不可摧 B . 形影相吊    废寝忘食   鬼斧神工   坚不可摧 C . 形影相吊   宵衣旰食   鬼斧神工    雷打不动 D . 离群索居   废寝忘食   巧夺天工    雷打不动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边疆,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追求。 B . 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 C . 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 D . 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追求,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边疆。
    3. (3) 第二段的主要修辞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其效果。
  • 7. (2022高三上·高县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863平方公里的首都钢铁厂老厂区,如今已是有名的工业元素景观公园,依然矗立的“三高炉”成为新的时尚地标,(   ),共同书写由“火”到“冰”的奇妙转换。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推进,北京市像首钢老厂区这样的一批老建筑   ①   , 焕发出新生机,为城市注入了新活力。

    随着时代发展,城市里的不少老建筑无法发挥原有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②   , 老建筑才能旧貌换新颜,获得第二次生命,更好地完善城市功能,满足市民需求。设施更新,换新的是肌体,织补的是功能;功能完善,带来的是变化,   ③   。老建筑成为了老居民的新乐园。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形似飞天飘带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在不远处正静待着冬奥健儿 B . 不远处形似飞天飘带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正静待着冬奥健儿 C . 冬奥健儿正被不远处形似飞天飘带的首钢滑雪大跳台静待着 D . 冬奥健儿正被形似飞天飘带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在不远处静待着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保定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愿诸君奋勇向前,愿来日我等后辈远离这般苦难!

    ——摘自1932年7月8日《大公报》

    东京奥运会举行过程中,中国运动员刘长春于1932年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时《大公报》的一段寄语让无数网友直接“泪目”。

    以上左图为刘长春“单刀赴会”的珍贵图片,而右图则是今年奥运会中“难民代表团”中来自南苏丹的难民运动员詹姆斯·希恩杰克在7月31日进行的田径男子800米预赛中,意外摔倒。不同国籍却是一支队伍,难民代表团因为一次摔倒事件,再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没有人给他们加油,也没有人在终点等待他们。跑摔了只能自己爬起来,连头都不回,继续向前冲。这些难民代表团留给镜头落寞的背影,告诉我们他们形单影只。

    看了上面的图片及文字,你有怎样的感想?请你以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随团记者的身份,给难民代表团的运动员们写一封信,来表达出你对他们的尊敬以及祝福。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