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20年 | 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
公元前720年 |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
公元前707年 |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
变法运动 | 变法内容 | 结果 |
商鞅变法 | 编制户口,推行小家庭政策,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 变法成功:商鞅被处死。但改革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 | 穿胡人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 | 改革成功。虽赵国最终被秦所灭,但提高了赵国的军事力量,推动了赵国封建化 |
王安石变法 | 机构改革,赋税改革,科举改革,兴修水利……等 | 变法失败,王安石被罢相,法令亦陆续被废止 |
时期 | 公卿中无文化或文化偏低者占比 | 公卿中儒生占比 |
汉惠帝 | 11.1% | |
吕后 | 40% | |
汉景帝 | 33.3% | |
汉武帝 | 10% | 40% |
汉宣帝 | 4.6% | |
汉元帝以后 | 70%——80%以上 |
图: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 图:五台山佛光寺
史籍书目 | 记载内容 |
《太宋文武皇帝实录》 | 贞观元年,……上谓使臣曰:“朕(太宗)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寻建学舍数百间,聚四方生徒。无何诸蕃慕善,酋长请遣子弟受业,许之…… |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一》 | “于是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遗子弟请入国学,圣堂讲筵者至八千余人。” |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①宋元时期通过驿站传递文书
②政府设驿站加强与地方联系
③元朝开始设置驿站、急脚递
④宋元时期,陆路交通发达
姓名 | 时代 | 主要成就 |
张仲景 | 东汉 | 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写成《伤寒杂病论》 |
贾思勰 | 北朝 |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撰写《齐民要术》 |
宋应星 | 明朝 | 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经验,编著《天工开物》 |
李时珍 | 明朝 | 搜集、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编著《本草纲目》 |
时期 | 两汉 | 唐朝 | 宋朝 | 元朝 | 明清 |
文学形式 | 汉赋 | 唐诗 | 宋词 | 元曲 | 小说 |
节选 | 群窈窕之华丽,嗟内顾之所观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残月 |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 我见了女子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
① | 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 |
② | 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 |
③ | 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 |
④ | 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 |
材料一:
材料二:
记载或相关研究 |
体现的时代特征 |
|
莫高窟445窟菩萨伎乐线描图 |
箜篌(kōng hóu)是拨弦乐器,东晋初年由身毒(古印度)传入我国,敦煌莫高窟中有箜篌图案的洞窟约127窟,其中唐朝67窟。 |
____ |
材料三:
①北京人的打制石器 |
②魏碑 《张猛龙碑》 |
③春秋战国的 铁农具 |
④元朝 宣政院印 |
⑤契丹货币 |
⑥清伊犁将军府 |
供选的主题 | 所选材料(填序号) | 理由 |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 ||
民族交融 | ||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材料一: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
——摘编自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等
材料二:总体看,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点是让晚辈学会仁义礼智信、尊老爱幼、淡泊名利、谦恭谨慎等。司马光的《涑水家仪》指出:“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明朝《郑氏家规》提出:“为家长者,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清代《申涵光·格言仅录》说“教子贵以身教,不可仅以言教”。
——摘编自陈晓红《解读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家庭教育观》
材料三:唐代、宋代各地书院分布图(注:图中的数字代表的是各地书院的数量)
——整理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