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2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2-04-22 浏览次数:80 类型:高考模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 1. (2022·石景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

    材料一

    2021年,舞路诗剧《只此青绿》登上舞台,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以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征服了观众,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

    全剧采用时空交错的结构叙事,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讲述了一住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历程的故事。

    青绿,是《千里江山图》最典型的视觉标识,也是全剧贯穿始终的意象,在剧中被设计为连接展卷人和王希孟的符号性角色。编导以“静”为出发点,以宋代绘画的内敛基调,设计了“静待”“险峰”“卧石”等造型动作。舞动起来的“青绿”们动作端雅沉静,气息下沉内敛,以一派淡泊之感传递出青绿色彩特有的冷静、空寂况味,队形变化起伏中又营造出高远、深远、平远兼具的视觉美。舞蹈设计化山为人,以人作山,是古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呈现。

    青绿色彩也是全剧舞美设计的重要元素。如篆刻人的服装为深沉的花青色,点缀朱砂红,与其动作稳健而具有顿挫感相匹配;织绢人从水色氤氲的画卷中徐徐走来,带着春天的气息,服装选用淡淡的艾绿。又如舞台布景,七个篇章的背景颜色从清淡过渡到浓重,逐渐形成青绿色彩,打造出“于缤纷浓色,见空寂之美”的境界。

    “远黛秀娥,只此青绿”,“青绿”这一中国传统色的大量运用,让人徜徉在淡泊、清雅、闲静的宋代美学意趣之中。《只此青绿》大获成功,是一种必然。

    (取材于刘淼、应杰、韩真、周莉亚等的文章)

    材料二

    《千里江山图》卷是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是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在设色和笔法上,《千里江山图》继承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石青、石绿是主色调,主要用来敷染山头和山体;赭石、墨是次要颜色,用来皴染山脚和阴面。画卷颜色有丰富层次,远山及天空上部用淡青绿颜色蘸淡墨刷染而成,既拉开了与近、中景山峰在视觉空间上的距离,也衬托了近、中景山峰颜色明亮的程度。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历经千年而未衰,即使在幽暗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整幅画物象凝重庄严,层次感强,堂皇之气盎然,以明丽璀璨的青绿山水表达了国泰民安的美好希冀。

    在构图上,《千里江山图》采用散点透视法,大致分成六段,各段均以绵延的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贯通,形成了“景随步移”的艺术效果,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使用更使画面富有韵律感。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淼,壮丽恢弘;山水间有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又有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的人物活动;人与 自然和谐共存。宋人郭熙《林泉高致》有言:“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此卷正给人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体现 了宋人山水画的审美理想。

    (取材于馬季戈、王中旭、林玮等的文章)

    材料三

    中华民族对青色认识和运用的历史悠久。青色是中国传统“五正色”之一,青瓷是富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工艺品,传统绘画艺术以“丹青”为名,山水田园诗中更随处可见青绿的光影。青色是民族审美心理的重要表现符号。

    为什么中华民族如此偏爱青色?

    生理基础对色彩选择有一定制约作用。研究证实,不同瞳孔颜色对其辨色有明显影响,褐色、灰色、碧蓝色瞳孔辨别光谱中蓝-绿暗色端较为困难,而黑色瞳孔具有理想的调节外来光线的功能。

    生产方式对民族色彩审美起最终决定作用。中华民族最迟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采集和农耕的生产方式,生存环境中最主要的色彩便是青色,包括头顶的青天和身边的碧水,更有植物的绿色。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直接受到青色濡染,青色已经历史地积淀于民族意识中。因此才会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细腻体验和“池塘生春草”的欣喜情感,也才会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亲昵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和谐。青色更易激活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使我们产生心有灵犀的体验,形成对青色的认同感、亲切感。

    民族文化传统也决定了色彩审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各家都从“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出发,倡导以虚静的主观态度对待万物,重视静坐凝心,妙悟万物之美、大道之真。现代研究证明:青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都比较适中,给人以明净、澄洁的感觉;人在青绿色的环境中,皮肤温度可降低1~2℃,心跳每分钟可减少4~8次,呼吸变缓,精神放松。主虚静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淡泊、克制、含蓄的民族性格,由此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与具有宁静内敛效应的青绿色异质同构,文化价值契合,情感体验相通。

    (取材于宋凤娣等的文章)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全剧的主要内容是再现《千里江山图》的壮丽景象。 B . 青绿意象是指剧中女性舞者们丰富的舞蹈造型动作。 C . 舞者具有端雅沉静淡泊之美,传递出宋代美学意趣。 D . 剧中服装、布景等均采用青绿色彩,呈现缤纷浓色。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千里江山图》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画作的青绿主色调是舞剧中青绿意象的创作基础。 B . 设色和笔法的灵活多样,赋予画作丰富的层次感。 C . 画作多种构图方式之美在舞剧中得到形象化表达。 D . 壮丽恢弘的山水传递出“可游可居”的审美理想。
    3. (3)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青色被广泛运用说明它在中华民族审美心理中有重要地位。 B . 形成偏爱青色的色彩审美是由中华民族的生理优势决定的。 C . 大量山水田园诗的产生与农耕文明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相关。 D . 青绿色审美偏好与主虚静的文化传统相通,具有科学依据。
    4. (4) 根据三则材料,结合你的学习积累,判断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从“青青”的衣领颜色感受到读书人的清雅气质,体味到其中蕴含着的曹操对贤才的深切渴望。 B .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我从“青冥”想象到天空之青苍深远、明净澄洁,仿佛看到了李白想象中神仙世界的辉煌灿烂。 C .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青崖”是青青的山崖,引发了我对青绿山水的美好想象,让我读懂了李白失意后徜徉山水的愿望。 D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青青写出荠麦青翠茂盛的景象,让我感受到与“池塘生春草”“青萝拂行衣”相通的情感体验。
    5. (5) 为什么说《只此青绿》“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 2. (2022·石景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事莫贵乎有验,言莫弃乎无。水之寒也,火之热也,金石之坚刚也,此数物未尝有言,而人莫不知其然者,信乎其体也。使吾所行之信若彼数物,而谁疑我哉?今不信吾所行 , 而怒人之不信也,犹教人执鬼缚魅,而怨人之不得也,惑亦甚矣!

    谁谓华、岱之不高,江、汉之不长与?君子修德,亦高而长之,将何患矣?故求己而不求诸人,非自强也,见其所存之富耳。怨人之谓壅,怒己之谓通;通也知所悔,壅也所误。遂所误也,亲戚离之;知所悔也,疏远附之。疏远附也,常安乐;亲戚离也,常危惧。自生民以来,未有不然者也。殷纣为天子而称独夫,仲尼为匹夫称素王,尽此类也。

    人情也莫不恶谤,而卒不免乎谤。谤之名也,逃之而愈至,距之而愈来,之而愈多。明乎此,则君子不足为也,暗乎此,则小人不足得也。帝舜屡省,禹拜言,明乎此者也;厉王【1】蒙戮,吴起【2】刺之,暗乎此者也。夫人也,皆书名前策,著形列图,或为世法,或为世戒,可不慎之?

    曾子曰:“或言予之善,予惟恐其闻;或言予之不善,惟恐过而见予之鄙色焉。”故君子服过也,非徒饰其辞而已 , 诚发乎中心,形乎容貌;其爱之也深,其更之也速,如追兔惟恐不逮;故有进业无退功。夫闻过而不改谓之丧心,思过而不改谓之失体。失体、丧心之人,祸乱之所及也,君子舍之焉。

    《周书》有言:人毋鉴于水,鉴于人也。”也者,可以察形;言也者,可以知德。小人耻其面之不及子都【3】也,君子耻其行之不如尧舜也。故小人尚明鉴,君子至言。至言也,非贤友则无取之,故君子必求贤友也。夫贤者,言足听,貌足象,行足法 , 加乎善奖人之美,而好人之过,其不隐也如影,其不讳也如响。故我惮之,若严君在堂而神明处室矣,虽欲为不善,其敢乎?故求益者之居游也,必近所畏而远所易。

    (取材于徐幹《中论》)

    【注释】【1】厉王,西周天子。奢侈暴虐,派人杀害谤者,后被放逐。【2】吴起:战国时人,少年时游仕不遂,乡人们议论他,被他杀死。【3】子都:古代美男子名。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言莫弃乎无                 征:证明

      ②信乎其体也                 著:显现

      ③壅也所误                    遂:放任

      之而愈多                    讼:诉讼

      ⑤禹拜言                 昌:善,正当

      也者,可以察形                      鉴:鉴别

      ⑦君子至言                    尚:注重

      ⑧而好人之过                 摄:指出

      A . ①⑤ B . ②⑦ C . ③⑧ D . ④⑥
    2. (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而谁疑我哉          尔无忘乃父之志 B . 仲尼为匹夫称素王              源不深望流之远 C . 故我惮之             岂取易而守之难乎 D . 谤之名也        而秦人积威之所劫                
    3.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今不信吾所行

      如今不使自己的言行令人信服 B . 非自强也,见其所存之富耳

      并不是看重自己,而是发现自己可供修德的地方很多罢了 C . 故君子服过也,非徒饰其辞而已

      所以君子承认自己的过错,不是修饰他的言辞罢了 D . 言足听,貌足象,行足法

      言论足够听到,容貌足够相似,行为足够效法

    4. (4)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殷纣和孔子的例子说明,君子修德应当像华、岱之高那样有目共睹。 B . 舜、禹与厉王等人对谤言的态度截然相反,引出的结果也迥然不同。 C . 曾子看重发自内心的自我修养,对赞扬与批评都怀有怵惕戒惧之心。 D . 作者认为贤友也是畏友,因为贤友具有不隐人善、不讳人过的秉性。
    5. (5) 文章开篇提出人应当追求“信著乎其体”。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1分。
  • 3. (2022·石景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1】

    辛弃疾

        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屹西南。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    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凤凰衔【2】。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注释】【1】这首词作于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带湖之际。【2】凤凰衔:古人以“凤凰衔书”谓帝王使者持送诏书。

    1. (1) “典故”指诗文等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可以帮助诗人丰富而含蓄地表情达意,根据本词与下面的典故资料,下列对相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刀剑化耕蚕:《汉书·龚遂传》记载,龚遂被任命为渤海太守,到任后见“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含蓄提醒友人到任后鼓励农桑,教化百姓,改变民风。 B . 奋髯抵几堂上:《汉书·朱博传》记载,朱博调任琅琊太守之初,当地官员都称病在家,“博愤髯抵几曰:‘观齐几欲以此为俗邪!’……皆罢斥诸病吏”。——勉励郑厚卿到任后整顿吏治,赞美其刚强豪放的性格。 C . 但使民歌五袴:《后汉书·廉范传》记载,廉范任蜀郡太守后,撤销禁止夜间劳作以防火灾的旧制,只严令储水防火,百姓作《五袴》歌颂扬他。——期待友人效法古之良吏,兴利除弊,造福一方百姓。 D . 明月影成三: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面对即将离别的友人,词人仰望皎洁的明月,触景生情。
    2. (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开篇写离别场景,又以“记我旧停骖”怀想自己曾停驻衡阳,语带感慨。 B . “襟以”三句化用“襟三江而带五湖”句意,以动衬静,写出风景之幽美。 C . “看使君”三句承上启下,“定不凡”蕴含着对郑厚卿政事才干的称颂之情。 D . 全词融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以文入词,不拘绳墨,体现豪放特色。
    3. (3) 清人陈廷焯评说:“稼轩词极英雄之气。”请结合本词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内容,从诗人形象、情感寄托、艺术风格等角度中选择两个,说说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 4. (2022·石景山模拟)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1) 古代士人关注现实,具有担当精神。魏征忧心于唐太宗因功业日隆而逐渐奢靡,及时规谏他“居安思危,①”,“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②”,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韩愈痛心于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大声疾呼“③,无长无少,④,师之所存也”,以改善风气为己任。
    2. (2) 古人写山水,往往妙用比喻,摹形拟态,简洁传神。王安石写长江:“⑤,深峰如簇。”苏轼写长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⑥。”张孝祥写洞庭:“⑦,着我扁舟一叶。”姚鼐写泰山:“汶水、徂徠如画,而⑧。”
  • 5. (2022高二上·新民月考)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有这样的场景:

        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也就猜着必有原故,所以引出这等丑态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一时众人来了。……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1. (1) 上面描写的场景发生于小说哪个重大事件中?这一事件引发了哪些后果?请简要概括这一事件,并举一例说明后果。
    2. (2) 上面的场景表现出探春哪些特点?请写出两点。
    3. (3) 你写出的探春特点在小说其他哪些情节中也有表现?请任选一个特点,举出一处情节,简要解说。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 6. (2022·石景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山地马

    日隆是四姑娘山下的一个小镇。

    在小饭馆里喝酥油茶的时候,我从窗口看见了山的顶峰,在一道站满了金黄色桦树的山脊背后,庄重地升起一个银白色的塔尖 , 那样洁净的光芒,那样不可思议地明亮着。我知道,那就是山的主峰了。相信此时此地,只有我一个人在注视着它。而那座雪峰也已渡过蓝空,到我胸中来了。

    顷刻后,我们站在山前,远远看到将要驮我们上山的马,我的心跳一下就加快了。

    马,我已经有两年多没有跨上过马背了。现在,一看到它们的影子出没在金色桦树掩映的路上,潜伏在身上的全部关于这种善于驰骋的动物的感觉一下子就复活了。那种强健动物才有的腥膻味,蹄声在寂静中震荡,波浪一般起伏,和大地一起扑面而来的风,这一切就是马。

    可那是一群什么样的马呀!

    在我的经验里,马不是这样的。我们要牛羊产仔产奶,形象问题可以在所不计。但对马,我们是计较的:骨架、步态、毛色,甚至头脸是否方正都不会有一点马虎。如果不中意,那就宁愿没有。而眼前是些什么样的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叫人担心它们的骨头随时会刺破皮子。

    我问马队主人刚才把马叫作什么?他说,牲口。这个回答使我高兴。在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牲口。马和牲口,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马”,低沉,庄重,有尊敬的意味;“牲口”,天哪!你念念看,是多么轻描淡写 , 从一种可以忽略的存在上一掠而过。不过带着一点失望的心情在路上实在是件好事。如果胯下是一匹好马,会叫我只享受马,从而忽略了眼前的风景。而现在,我可以好好看风景,因为是在一头牲口的背上。

    看够了一片风景,思绪又到了马的身上。马之所以是马,就是在食物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它们总是要寻找最鲜嫩的草和最洁净的水,所以总是在黎明时出现在牧场上。我们在一块草地上下了马,吃干粮。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伸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饼干、巧克力,甚至还有肉罐头。我的那一匹,伸出舌头来,就从我手上把一包方便面、一个夹肉面包卷到口里去了。

    吃过干粮再上路,我没有再骑牲口。走在一片柏树林里,阳光星星点点透过树梢落在脚前,大地要在上冻前最后一次散发醉人的气息,小动物们在树上来回跳跃,寻找最后的一些果实,带回窝里做过冬的食物。夕阳西下,整个山谷,整个人就落在阴影里了。寒气从溪边,从石缝里泛起,步行三四个小时,人也很累了。听到那些牲口脖子上的铜铃在前面的林中回荡,这时,不管是牲口还是马,都想坐在它的背上了。

    晚饭的时候,我的那头牲口得到了比别的牲口多一倍的赏赐,我甚至想给它喝一口酒。在云杉的衣冠下拉上睡袋拉链时,牲口们已经不在了。我什么也来不及想,就酣然入睡。半夜里醒来,先是看见星星,然后是流到高崖上突然断裂的一道冰川,那齐齐的断口在那里闪着幽幽的寒光。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月光恰好掩去了眼前物体上容易叫人挑剔的细节,只剩下一个粗略的轮廓。牲口重新成了法国人布封在书中赞誉过的,符合我们的经脸与期望的马了。布封说:“它们只是豪迈而狂野。”

    在这样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它的鼻子喷着热气,咻咻地在睡袋外面寻找。我把手从被子里拿出来,说,可是我没有盐巴。它也并没有走开,仍然咻咻地把温暖的鼻息喷在我的手上。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渴望和自己的驭手建立情感。它舔我的左手,又去舔右手。我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

    看来,这次登山将要扩展我关于马的概念。过去我所知的马是黄河上游草原上的河曲名马。那些马总是引起我歌唱的欲望。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

    第二天骑涉过一个海子,同行的朋友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休息的时候,我从监视器里看那个长长的镜头。一到画面里,那马在外形上就成为一匹真正的马了。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然后扬起前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录像没有伴音,但我还是禁不住身子颤动一下,听到了蹄子叩在岩石上的声音。我看见自己用缰绳抽了它一下,于是,它就驮着我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它从一段枯木上跃过时,是那么轻捷;而当其急速转弯避开前面突兀的岩石时,又是那么灵敏。于是,我在它的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这匹马这样懂得来自骑手的暗示:轻轻一提缰绳,它就从一丛小叶杜鹃或一团伏地柏上飞跃而过;两腿在肋上轻轻一压,它就甩开四蹄,跑到这个下午的深处去了。

    一场大雪下来,不要说再继续上山,就是下山的路也完全看不见了。

    顶着刺眼的阳光,我们给马备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捆好带来的东西。这一来,它又不像是马,而像是牲口了。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开出了一条道路。就是这样,我们的双脚还是深深地没入积雪。不到半天工夫,我那专门为了这次上山而买的运动鞋就报废了,所以不得不爬到马背上。倒是马队的主人说,没什么,牲口就是叫人骑的。我说,这么深的雪,它怕是不行吧。主人说,它们又不是金贵的马,那些马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而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我说,其实就是另一种马嘛。他说,是,山地马。

    这些马,在这样的路上走得多么快啊,雪越来越薄,最后雪没有了,道路又变成了深深的泥泞。这时已经到了我们上山第一天过夜的地方,马队的主人要在这里跟我们分手,他说,到了山下只要卸下鞍具寄放在镇子上,牲口们会自己回家的。到这个时候,他才露出一点感情说,牲口们累了大半年,该过一个安闲的冬天了。他扬起手,对着他的牲口叫一声“走”,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铛,驮着我们上路了。

    风吹着它们的脖子,铜铃声在黄昏中回荡。寒气四起,我抬起头,看到晚霞又一次燃红了雪山之巅。

    (取材于阿来的同名散文)

    1. (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庄重地升起一个银白色的塔尖——以动写静,表达作者看到圣洁明亮的雪峰时油然而生的庄严肃穆之感。 B . 你念念看,是多么轻描淡写——以第二人称引发关注,提醒读者体味“牲口”称谓中蕴含的淡漠态度。 C . 那马在外形上就成为一匹真正的马了——在镜头中,山地马善于奔跑腾跃的自然、真实的状态完整地显现出来。 D . 跑到这个下午的深处去了——写山地马轻捷灵敏地奔跑的景象,突出它脚力轻健、奔跑有力的特点。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山地马非常熟练地吃方便面等食物可以看出,它已经习惯了机器制造的食物。 B . 作者对山地马的认识发生变化,来自寒夜里的朦胧月色和视角变化造成的错觉。 C . 文中山地马以胸膛推开积雪的细节,为后文马主人对其表达关爱之情埋下伏笔。 D . 结尾段写到作者再次眺望雪山之巅,说明作者对于未能登顶雪峰依然心存遗憾。
    3. (3) 作者对山地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 (4) 作者曾说文学创作“来源于对人类自身的质疑”。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自身怎样的质疑?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 7. (2022·石景山模拟) 语言基础运用

    ①“东数西算”工程是我国从国家战略、技术发展等方面出发,启动的一项国家级算力资源跨越调配战略工程。②这一工程首次将算力资源提升到水、电等基础资源的高度,统筹建设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助力全面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化。【甲】③《2020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3‰和1.8‰。【乙】④其中,当一个国家的计算力指数达到40分以上时,指数每提升1点,对于GDP增长的拉动将提高到1.5倍;当计算力指数达到60分以上时,对GDP的拉动将进一步提升至2.9倍。【丙】⑤“东数西算”工程有助于解决我国东西部算力资源供需不均衡的现状,对我国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1. (1) 根据文意,下面语句应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中的处。

      可见,算力正成为我国在新发展格局下衡量经济状况的“晴雨表”。

    2. (2) 第⑤句画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要求:保留原有信息,将修改后的语句写在答题卡上。
  • 8. (2022·石景山模拟)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阿来说文学创作“来源于对人类自身的质疑”。其实,很多作品都隐含着作家对社会、人生的质疑与思考。请选择你读过的一部文学名著,说说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质疑与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150字左右。

    ②今天是第27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如果请你设计一张校园宣传海报,来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和能力,你将怎样设计呢?请加以说明。要求:紧扣“安全教育”主题,说清海报内容(文字、色彩、图案等)。150字左右。

    ③请以“拥抱”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形象鲜明,语言生动,150字左右。

  • 9. (2022·石景山模拟)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①明清之际一批思想家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认为学问必须有益于解决社会问题;李白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千古名句。庄子却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现代学者认为:“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对于“有用”与“无用”的内涵与关系,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②请以“奔赴”为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