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阅读理解之记叙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2-05-23 浏览次数:158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2八下·滁州月考)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常忆老家皮影戏

    孙守云

    ①我生在黑龙江望奎县,这儿的皮影戏很有名。我小时候就喜欢看皮影戏,人们都叫它“驴皮影”。手艺人用驴皮刻成影人子,影人子都是按戏里的人物模样刻的,有各种各样的角色。影人子按照图样儿刻完了,再涂上鲜艳的色彩。然后把胳膊腿儿都用细皮条或铁丝串到身子上,和真人一样,关节都是能活动的,不然做不了动作。做得细致的人物,要由头茬儿等十一个或者更多部件拼成。影人子不一定都用驴皮做,牛皮、羊皮也行。拼成的影人子用秫秆儿夹起来,特别好看。

    ②这些都是母亲给我讲的,具体手艺人是怎么做的,我其实不大清楚。【甲】戏班来到屯子我才知道,皮影真是又好玩又好看,内容还那么丰富,我一看就上瘾。天天太阳都没下山,我就去占位子了。一看大半宿,第二天早上两只小眼睛通红。伙伴们笑话我:“驴皮造反,兔子熬眼。”我才不管当不当兔子,照样场场不落。母亲说,问问影匠们要不要小孩儿,要的话,就让我老姑娘跟去吧——她好天天看皮影!

    ③这伙儿影匠,我记事起他们就唱皮影戏,远近闻名。领队的老辛是唱黑头的,大家都叫他老辛,我不知道他的大名。拿下人子的小罗名叫罗学文,是唱小嗓的;拿上人子的有位姓周的,是唱文生的。这三位影匠唱得特别好。南村北屯的都排号儿来接,戏班子一宿也没有空着的时候。

    ④每年秋天,庄稼一上场院,屯里就去接影匠来唱皮影戏,一唱就唱二十多天,最少也要唱十五天。那时候,小孩子可以玩的东西太少了,于是我一门心思都在皮影戏上。队上还没去接皮影戏的时候,我和几个孩子就已经开始盼了。【乙】等到皮影戏来了,我们晚饭都没顾得上吃,就围过去等开场。看到那几个人把影台子搭上,把影窗立起,我的内心别提有多期待了。

    ⑤队长点了戏,是《三国演义》,影匠把影人子选好就开演。皮影儿太有意思了,演得好像真人真事似的。唱小嗓的,离老远都听得见,那声音甚至让我想到钻天的燕子。

    ⑥【丙】父亲不能去看皮影,因为家中得有个人看家。我一回到家里,父亲就问我演到哪儿了,母亲就说,让你老姑娘给你讲讲吧。我每晚看完皮影,白天都给父亲讲一遍。我怕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忘,于是向姐姐要了一个黄纸本、三个铅笔头,把每晚看的皮影内容都记下来。那时候,我还不认识字,更不会写,就用笔把它画成小影儿,像漫画一样记录下来。刘备三顾茅庐、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草船借箭、张飞喊断当阳桥,还有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等等,我把人物、内容都画下来,准备慢慢地讲给父亲听。

    ⑦【丁】我看皮影真是入了迷、上了瘾。有一次我脚脖子扭伤了,走路都费劲,晚上还想去看皮影戏。父亲不让我去,我就哭,说啥都得去。正好堂嫂的哥哥在我家,他说去就去吧,我照顾她。去时我拄个棍子,一瘸一拐总算磨蹭到了。可回时我疼得根本动不了,是堂嫂的哥哥把我给背了回来。后来姐姐结婚了,姐夫领着我们一群小孩儿,晚上去看皮影戏,回来前他总是先点数儿,数儿全对了,再往回走。

    ⑧成家后,我就很少再去看皮影戏了,好像皮影戏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看的有限的几回皮影戏,我也没有再画。现在算下来,快有六十年没好好看驴皮影了。有一次,儿子的朋友听说我喜欢看皮影戏,就专门拿些影碟送给我。儿子还特意把电脑拿回来,留在家里专门让我看皮影。

    ⑨成家时,画皮影的漫画本没有拿。后来我回家去找,却已经找不到了。儿子说,这个本子如果能留到今天,可就是咱家的一件传家宝了!我想想也是,真是有点儿心疼。

    (《人民日报》2022年01月08日)

    1. (1) 请把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恰当的位置,应为(    )。

      我看皮影真是入了迷、上了瘾。

      A . 【甲】处 B . 【乙】处 C . 【丙】处 D . 【丁】处
    2. (2) 读①-④段,说一说我们这儿的皮影戏很有名的原因。
    3. (3) 揣摩下面句子所体现的人物心理。

      ①我一回到家里,父亲就问我演到哪儿了。

      ②这个本子如果能留到今天,可就是咱家的一件传家宝了!

    4. (4) 第⑦段写“我”脚脖子扭伤了,不听父亲劝阻,拄个棍子去看皮影戏,有什么作用?
    5. (5) 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这样的叙事视角有什么表达效果?
  • 2. (2022八下·揭西月考) 阅读

    核桃母亲

    上班的路上有一段林荫道,道旁栽着核桃树。

    路的右边紧邻着一所中学,红色的围墙。两个月的沉寂后,秋天,学校又热闹起来,每当走到这里,我习惯慢下来,听听孩子们的读书声和喧闹声。

    热闹的还有核桃树,青色的叶间垂挂着圆圆的绿皮核桃,沉甸甸的。凉凉的风穿于其中,有了温度,有了分量。

    不久,又多了一道风景。每天早上,一个衣衫破旧、矮瘦的中年女人会举着长竹竿打核桃,挥舞半天才落下一个,似乎很费力,奇怪的是她总蒙着面纱,看不到脸。

    开始,我向她热情地打招呼,试着和她聊天。她却不说话,一会儿摇头,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又用手比比画画,虽不说话,可眼睛里的真诚还是让人生出好感。之后,再看到她,我就会递上一个微笑。

    有时她更热情,硬塞给我几个核桃。

    有一次,我看见戴着红色袖章的社区管理员走向她,心想坏了,管理员肯定要阻止她了。不料,管理员竟接过她手里的竹竿挥舞起来,她在下面跑着接。我向管理员打听,终于知道了这个戴着面纱的女人的故事。

    十几年前,一场大火烧毁了她幸福宁静的家,丈夫在大火中丧生了。她本来是幸免者,起火时她不在,出去了,可是回来时面对熊熊火海,她想都没想直接跳进去了,任谁也拉不住,因为孩子还在里面。

    孩子被完好无损地救了出来,她却受了重伤,奄奄一息。脸部被大面积烧伤,嗓子因吸进大量浓烟,再也说不出话来。她觉得值了,心中充满感恩,感谢苍天还给她留下一个完整的孩子。在所有人对她失去希望的时候,她坚强地活了下来。

    她原本是一个漂亮娇小的女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教书育人。因不能发声,学校是回不去了。为了生存,她尝试着摆起了地摊,怕吓着路人,就戴上了面纱。可是因为不能说话交流,做小生意也不行。她又去学刺绣,这倒是适合她的。没日没夜地绣,勉强可以度日。

    孩子迅速地长大,她却迅速地苍老下去,被时间和生活风干成一枚干核桃,有着坚硬的外壳。

    眼看孩子上高三了,正是费脑子的时候,她也没钱买营养品,于是就来打一些核桃给孩子吃。

    后来,我见到了她的孩子,是一个帅气的男孩子,比她要高出一头。他从学校出来,搂着她的肩,又说又笑。忽然一阵大风,吹掉了她的面纱。那是一张怎样的脸呀,满脸烧伤的痕迹,像核桃的外壳。

    面纱被风吹着跑,男孩子追着面纱跑。她站在那里竟笑了,核桃壳的脸笑成了蝴蝶形的核桃仁,翩翩飞舞。

    (选自《云南林业》有删改)

    1. (1) 文中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3. (3) 请结合文章说内容,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
    4. (4) 文中最后一段“她站在那里竟笑了”中的“笑”包含哪些意思?
  • 3. (2022八下·德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

    杨遥

    ①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父亲在施肥,他穿着脏兮兮的蓝色中山装,头上脸上都是土,不多的头发被风扬起,上面沾着碎草屑。他施的肥黑乎乎的,父亲捧着一捧,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说;“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视频中的父亲样子很认真,像背课文的小学生。因为他的认真,方言听起来特别生硬、难听。

    ②原来父亲让我转发这样的内容。看架势,他要卖啥农产品了。

    ③现在父亲竟要做微商了,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想起微信圈里被我屏蔽掉的那些卖东西的朋友,做微商一定很难,怎样能让别人信任你,买你的东西?我们镇坐落在山西中北部,一半盆地,一半山丘。人们在盆地种些玉米、高梁等大田作物,山坡上种谷子、荞麦、胡麦、豆类等小杂粮,没啥特别的东西,谁买呢?而且想到父亲邋遢的样子,如果被朋友们看到……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他不适合干这个。

    ④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侥幸地想,父亲刚用微信,大概不太熟悉它的功能,能糊弄过去;或者,他能猜测到我的想法,不再问。但是第二天一早。刚打开手机,就窜出父亲的微信。他还是问怎么没有看到我转发的视频。没办法搪塞了,想到父亲的执拗,便不情愿地转发了。

    ⑤到了傍晚,父亲的微信又来了,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地联系过。这次他是来批评我的,他说朋友圈要互动,你不回复别人的留言,人家就不会给你点赞、留言了。

    ⑥过了几天,父亲又给我打来电话,很认真地说需要帮他一个忙。我对父亲的电话已经有些头疼了,我情愿他问我要一些东西,哪怕贵些也不怕。现在他这样认真和我说话,我预感不大好。果然,父亲说:“你在外面工作,认识的人多,拉我进你的几个微信朋友群。那里面肯定有许多人需要绿色食品。”我一听头大了,怎么能把父亲拉进我的微信朋友群呢?便回绝道:“拉不进来,进这些群都要群主审核。”父亲不死心地问:“你和他们说一下不行吗?”我说:“人家都是搞文艺的。”父亲叹口气,挂了电话。拒绝了父亲,我心里有些不安,想父亲这样着急是不是缺钱?便给他微信转账发去个大红包。父亲打都没有打开,回复说他不缺钱,这些年挣的钱连他死后打发也够用了,只是想让我多帮他做宣传,多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

    ⑦芒种过后十多天,父亲又发来他的视频。他在锄草。这次他脱下长衫了,却换了件穿过很多年的湖蓝色半袖衫,当初那鲜亮的湖蓝早已褪去,变得发灰,像湖水被大面积污染了。

    ⑧父亲满脸的胡子和头发连在一起,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总是让我转发他邋里邋遢的视频,便索性关掉朋友圈。

    ⑨一日有同学问,乡下可有绿色农产品?忽然想到有次父亲好像谈到在种什么“羊粪小米”,给他打电话。父亲的手机意外地占线,等了好长时间,才把电话打进去。我问父亲能不能买下好小米。父亲大概没有想到我问小米,有些意外,马上回答:“新米刚下来。今年咱家种的是羊粪小米,完全没污染,口感特别好。”我找到父亲的微信朋友圈,让同学们看视频,但没有告诉他们这是我的父亲。

    ⑩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几天过去,谷子已经冒出一截儿。然后父亲锄草、施肥,施的是羊粪肥。长出谷穗了,刚开始手指头肚那么大,慢慢变成狗尾巴那么大。突然长出虫子了,父亲对着镜头说:“我们不打农药。”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刷谷穗的时候,父亲的脸拼命往上凑。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谷子地一眼望不到尽头。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那天帮父亲卖了五十斤小米。 第二天父亲告诉我已经快递发货了。他对我说:“你认识的人不一样,以后有机会多给我介绍啊!”

    ⑪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我有些诧异,他这么快就和我联系?没想到他开口就说:“你介绍的米贵,熬上不好喝。”我心里咯噔一下,赶忙说给他问一下。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听完后说:“放心,我还能让你丢脸?”几天后,西藏的朋友又打来电话,他说:“我错怪你介绍的那位卖米的大爷了,是我们这儿的水有问题。以后我就吃他家的小米。”我不清楚父亲怎样处理的,忙去问。父亲说“咱的米能有啥问题,我种的还不知道?肯定是他的水出了问题。我给他又寄了三斤小米,同时寄了三瓶矿泉水。我告诉他说你熬的米不好喝,可能是水的问题,这次你用矿泉水熬上,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父亲笑了一下:“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水土,他们那儿和咱们的水土不一样。一用矿泉水熬上,他就告诉我好喝。”我心里叹服父亲能想到这么个点子。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父亲说:“我不光卖小米,还有核桃、蜂蜜、酸枣、荞麦、胡油、土鸡蛋。需要啥有啥,质量绝对没问题。”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他不适合干这个”到“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形成叙事转折。这变化的,背后,显示出“我”对父亲做微商的认可。 B . 父亲发来的前两段视频,都是展现了他在忙活农活儿的情景,但文章描写侧重点的选取有所不同,收到了“同中有异”的表达效果。 C . 先写西藏的朋友怪“羊粪小米”不好喝,再写认可父亲的小米好喝,最后通过父亲叙述交代背后原委,这种插叙有利于凸显父亲形象。 D .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文章中的叙述人,起到串联情节作用;又是文章中的重要人物,对父亲形象起到重要衬托作用。
    2. (2) 本文第十段细致描写了父亲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谷子成长及料理过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有人评论说本文中“父亲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新时代特色”,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4. (2022八下·东台期中) 文学类文本阅读

    染香

    麦淇淋

           ①初春的夜晚,读到晏几道的《临江仙·浅浅余寒春半》:“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微风吹过,梅花蕊轻摇似在嬉闹,细雨纷纷,杏花飘香。

    ②想起小时候在老家,母亲总会在雨季后,挑一个阳光大好的日子,将衣物被套悉数搬到小院,或挂在晾衣绳上,或放在临时搭起的木板上接受阳光的洗礼。不论多忙,母亲总会记得在太阳落山前,将这些衣物被套收回屋,一件件折叠好。

    ③后来我问母亲,为何总在雨天过后晒衣物?母亲回答:“雨天的空气里也会染着花香,而且味道特别浓郁。雨后初睛晒的衣物,不仅有阳光的味道,还有花的味道。”我不知道雨天的花香是否真的特别浓郁,只是惊讶,即便是阴雨天, 花朵仍然会绽放,它并不会因为天气的阴郁而改变其芬芳的本质。

    ④我居住的小巷里有位女瓦工,40 来岁,带着 5 岁的女儿月牙一起生活。有一年秋天,一个糖果贩子误以为月牙拿走了他的进口糖果,与这个女瓦工争执不下。最后糖果贩子发现是自己漏数了糖果,才不好意思地道歉。女瓦工并无抱怨,只是说道:“找到了就好,月牙很乖,她不会拿别人的东西。”

    ⑤那年的台风天,我家门口的洗碗池遭到毁坏,母亲便找女瓦工来砌一个新的。女瓦工铺砖的手艺很好,为人也很随和。闲谈中,我大概知道了女瓦工的情况,她从小就是孤儿,没有读过多少书,年轻的时候跟师傅学铺砖,勉强能够糊口。

    ⑥5 年前的一个傍晚,女瓦工下工回家,看见一个女婴孤零零地躺在树下瑟瑟发抖。女瓦工收养了女婴,给她取名“月牙”。月牙天生聋哑,她带着孩子一边打工,一边寻找治病良方,这才辗转来到我们这座城市。

    ⑦今年夏天,我跟几个伙伴去海边玩,远远望见女瓦工在给人看自行车,而月牙则在一旁玩耍。我很惊讶,问她:“你不是在做瓦工吗?怎么又来干这个?”

    ⑧女瓦工挑了挑眉头,笑了:“那个活儿不定常有,没活儿的时候我看过自行车,卖过盒饭,摆过地摊儿,还承包过公司清洁的活儿。哪里有活儿干,我就往哪里去。”她很健谈,“月牙现在上了学,会看口型,懂得别人说什么,还学会了跳舞呢。”说这些的时候,女瓦工满脸微笑,月牙看看她,也微微笑着。

    ⑨有一回,我陪母亲去公园跳广场舞,看到女瓦工带着月牙也在跳。她们手舞足蹈的,脸上的神情十分快乐。我感到很奇怪:“月牙听不到音乐,没有伴奏,能学会跳舞吗?”母亲说:“没有阳光的日子,并不意味着太阳不存在。一个人听不到音乐也不意味着她心中没有音乐。”

    ⑩清朝诗人李勉有诗云:“粉墙经扫花落尘,一带楼台树影昏。雨细风斜帘未卷,纵无人在亦消魂。”诗中说粉红色的墙壁用拂尘一扫有如落花般,这一片楼台亭院掩映在树影中。斜风细雨中竹帘未卷,纵然无美人在赏雨也令人感怀。

    ⑪大抵,我们在尘世行走,偶有与困顿时光相互凝望时,若心中染着一缕花香,染着一幅美景,便可任岁月更迭,且淡然翻书写字,间或抬头一笑。无论走在怎样的境地,都如同走在山清水秀、春暖花开的风景里。这样的一颗心,便有如拥有一整个春天,整个灵魂便也会散发出迷人的香味。

    (选自《思维与智慧》)

    1. (1) 本文记叙了关于女瓦工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 (2) 文章第⑥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 (3) 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加点词语。

      月牙天生聋哑,她带着孩子一边打工,一边寻找治病良方,这才辗.转.来到我们这座城市。

    4. (4)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 5. (2022八下·尤溪期中)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

    风是树的手指

    朱成玉

    ①16岁的时候,我就离开了校园,倔强地去社会上间荡,却屡屡碰壁,像一颗小核桃,被一而墙弹回来,又弹到另一面墙上。那时候,感觉生命为我预支了好多年的雨,整个世界阴雨连绵,看不到一点儿晴天的迹象。

    ②我热衷于写诗,疯狂地,没日没夜地写,越写越晦暗,渐渐地走入了死胡同。有一天,心血来潮,想给自己写的诗都配上画,我就去报了一个绘画班。

    ③绘画班的老师是个道骨仙风般的老人,他看出我萎靡的状态,对我说:“去画一画那裸秋天的树吧,一天一幅。”

    ④我按照老师说的做了。

    ⑤几天后,老师问我:“眼前的树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吗?”

    ⑥我说:“是的。”

    ⑦“不!”老师说,“今天的树比昨天少了一枚叶子,或者,今天的树上停过一只鸟,这都是与昨天不一样的地方。”

    ⑧“那么,假如有一天叶子都掉光了,你会说它们枯死了吗?”老师继续问道。

    ⑨“当然不,”我说,“春天的时候,它们依然会重新发芽。”

    ⑩老师强调:“不论将来,只说眼前,任何一棵树在春天都会被认为是涅架重生,可若只看眼下,你觉得它是不是枯死的?”

    ⑪“这个真不好说,全身上下已经没有一丝绿色,叶子掉光了,说它枯死,似乎也可以。”

    ⑫“可是,还有鸟落在树上,不是吗?鸟也是树的一部分!有鸟在,我们就不能叫它枯树。”

    ⑬“那么,假如所有的鸟都绕过它,不再落在上面呢?”

    ⑭“那也不能叫它枯树,因为还有风!风也是树的一部分,风是一棵树最敏感的手指,它可以抓住希望。”

    ⑮“假如风也睡着了呢?”

    ⑯“那也无坊,不是还有月亮嘛!人,总有办法,总是会找到一个角度。让月亮落到那树梢上。只要你愿意,那月亮总会落到心里,总会让那个希望不灭。”

    ⑰老师的这一套理论,印烙在我的心里一只要风还在,那树就是活着的。后来,我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爬,总算爬出了那段晦暗时光。想起这些年的那些事,我心里满满的感动:生死一线的时候,妻子舍命挡刀:抢救室的外面,亲人和朋友们的祈祷;感情危机时,母亲小心翼翼地开导,以及父亲躲在门口焦急地偷听:事业受挫时,朋友一句“大鹧已备好,能饮一杯无”…这不都是围绕在我身边的风吗?若我千疮百孔,那风,就会把我当成竹笛来吹。

    ⑱老家的院子里有一棵苹果树。从祖母开始,一直守护着它。那伟岸的躯干,为我们铺设了一地绿荫。在穷苦的日子里,我们总是靠着上面的几颗果子打打牙祭,冲淡一下日子里的苦涩。那是穷人家的树,我们唯一的富有。苦的时候,它缩紧肋骨,也要为我们结出几颗甜来。

    ⑲我在树下,闻到的不只是树上花的香气、果的甜蜜,还有绵延不止的,祖母和母亲,爱的芬芳。在我看来,这棵树就是家和日子的象征,祖母和母亲,用她们母性的风,扇动者温暖和爱,并把它们缠绕在家的四周,一图又一阁。不管家多么破旧,日子多么贫困,有风在,活着的滋味就在。我愿成风,也愿为树。我将近五十园的年轮,足以形成一个漩涡,将我卷入一个叫幸福的巢穴。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的“我”在社会上闯荡屡屡碰壁,为此报了一个绘画班寻求慰藉。 B . 第③段老师让“我”每天画同一棵树,是为了让“我”找到人生的答案。 C . 第⑦段中“父亲躲在门口焦急的偷听”,是担心“我”遇到的情感危机。 D . 作者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娓妮道来,同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2. (2) 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补充概括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3. (3) 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①后来,我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爬,总算爬出了那段晦暗时光。(赏析加点词)

       ②若我千疮百孔,那风,就会把我当成竹笛来吹。(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4. (4) 文未再叙述老家院子的树以及祖母和母亲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5) 最后一段中“我愿成风,也愿为树”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6. (2021八上·嘉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老红军和他的三个兵

    本报特约记者/杜树人

    12月3日,记者来到家住鞍山干休所的老红军余新元家。走进客厅,一幅雷锋的照片出现在眼前,雷锋的嘴角挂着微笑,像是在打招呼。“我就是余新元!”犹如洪钟响过,一双大手捂住了记者的手。落座后,记者同余老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样,亲热地唠了起来。

    “送”自己去当兵

    余老先是轻描淡写地谈了自己当兵后的76年。

    “1936年10月,红军来到会宁,会宁离我家不远。毛主席也来了,他讲话我去听过,好多话我没大听懂,但他说红军是咱穷人的队伍,这句话我听懂了。所以,我把放羊的鞭子一扔,当了兵。那时,我差一个月满13岁。”

    “我参加过大小500余次战斗。黄士岭战役,左腿被敌人机枪打成了马蜂窝,是白求恩主刀保住了我的腿;狼牙山反扫荡中,我与‘狼牙山五壮士’同在一个团,受伤后昏迷了200多天;百团大战中,我的屁股被炮弹炸出7个眼儿……”

    “我是1981年离休的,最后一站是鞍山军分区副政委。退休30多年来就干了一件事儿宣传雷锋。你看,我的聘书,一铁箱子都装不下。我是全国146所大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还是多家单位的党课教员和顾问。30 年间,我作雷锋专题报告、上党课4000多场,听众差不多有400万人……”

    送雷锋去当兵

    接着,余老留着眼泪谈了送雷锋当兵的经过。

    “1959年底雷锋报名参军,当时我是辽阳市武装部政委。雷锋身高和体重都差一点点,评议时被拿了下来。我问小雷子,你现在拿38元8角5分工资,不是挣得挺多吗?雷锋回答说,我报名参军是想到前方打仗。听了雷锋的话,我一连叫了几声好。后来,雷锋搬到我家来住,一住就是58天。有一天改善伙食吃菜包子,我问雷锋,你当兵爸妈同意吗?雷锋把刚咬了两口的菜包子放下了,眼里全是泪水。雷锋是最后一个穿上军装的,那天他可高兴了。他对我和老伴说,首长,让我叫你一声爸爸吧!阿姨,让我叫你一声妈妈吧!走那天,我老伴给他买了背心、裤衩、毛巾,一直把他送到车站,嘱咐说。小雷子啊,阿姨希望你到部队好好干,当毛主席的好战士。”

    “雷锋牺牲的消息我是在《前进报》上看到的。我老伴把报纸递给我,流着泪说,咱那儿子走了,想到雷锋和我们全家相处的目子,想到跟雷锋经历的那些往事,我们全家人都哭了,连中午饭都没吃……”

    送郭明义去当兵

    再接着,余老笑着谈起了送郭明义当兵的经过。

    “1976年底,有一天郭明义的父亲来到我这,没进门就喊,老政委啊,我来找你啦!见到他,我就乐了。我说,啥事啊?他爸说,我今天来没别的事儿,就是送我儿子郭明义当兵。我问,检查上了吗?他爸说,检查上啦!我说,检查上了不就行了嘛!他爸摇着头说,行不行,今年检查上的可多了,听说走得少,反正你得让我儿子走上!我说,你怎么跟当年雷锋一样的调,还赖上我了是不是。我拿起电话,打给军分区动员科科长车文普,问了一下郭明义的情况。小车说,郭明义体检、政审都过关了。我说,郭明义他爸、他叔是鞍钢工人出身,郭明义是个好苗子,部队需要这样的,”“新兵出发时,郭明义代表全体新兵发言。郭明义精瘦!说话倒很有力量,我们要向雷锋学习,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前些日子,郭明义到我家来,我对他,,当雷锋传人,不能当带引号的,你说我说得对不对?郭明义说,对!对!”

    送老儿子去当兵

    最后,余老神情严肃地又谈起了老儿子余锦旗。

    “孩子们对自己要求都挺严,从不干越格的事儿,大格小格都不越。老儿子余锦旗1978年当兵,到部队后他给我写信,让我找人调动调动。我回信写了11页纸,我说你别埋怨老爹对你要求严,你不要和别人比,要和雷锋比。老儿子看我不开口,就闷着头干了下去。这小子干得还行,入伍一年多就被评为军区装甲兵优秀共青团员,入伍第二年就入了党,还当上了班长。1981 年年底,老儿子退伍回来被分到鞍钢最北的选矿场当工人。后来,公安局选警察,他被选中了。老儿子对我说,老爹,我最后一次求你,找人说句话,让我进一个条件好一点的公安分局。我摇了摇头。结果,老儿子被分到鞍山郊区一个分局,当上了一名侦查员。你知道干这行很危险,我天天担心。,老儿子干得挺出色,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鞍山市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青年卫士等,荣誉标兵得了一大堆!”

    告别余老时,余老和记者来了个拥抱。他把脸贴在我的脸上,紧紧的,紧紧的,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

    1. (1) 文中多次提及“雷锋”,请综合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2. (2) 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为什么将“记者”这一称呼换成了“我”?
    3. (3) 读完这则新闻你了解到的最主要信息是什么?这将会对你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 7. (2022八上·襄州月考) 阅读记叙文《老师!老师》 完成相关题目

    《老师!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 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 ,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读者》2015.10有删改)

    1. (1) 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 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
    2. (2) 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老师!”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
    3. (3) 结合文章,理解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4. (4) 为什么说张梦庚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5. (5) 作者说,就是觉得 老师伟大。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