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4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 1. (2022高二下·连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1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舞台,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以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征服了观众,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

    全剧采用时空交错的结构叙事,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历程的故事。

    青绿,是《千里江山图》最典型的视觉标识,也是全剧贯穿始终的意象,在剧中被设计为连接展卷人和王希孟的符号性角色。编导以“静”为出发点,以宋代绘画的内敛基调,设计了“静待”“险峰”“卧石”等造型动作。舞动起来的“青绿”们动作端雅沉静,气息下沉内敛,以一派淡泊之感传递出青绿色彩特有的冷静、空寂况味,队形变化起伏中又营造出高远、深远、平远兼具的视觉美。舞蹈设计化山为人,以人作山,是古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呈现。

    青绿色彩也是全剧舞美设计的重要元素。如篆刻人的服装为深沉的花青色,点缀朱砂红,与其动作稳健而具有顿挫感相匹配;织绢人从水色氤氲的画卷中徐徐走来,带着春天的气息,服装选用淡淡的艾绿。又如舞台布景,七个篇章的背景颜色从清淡过渡到浓重,逐渐形成青绿色彩,打造出“于缤纷浓色,见空寂之美”的境界。

    “远黛秀娥,只此青绿”,“青绿”这一中国传统色的大量运用,让人徜徉在淡泊、清雅、闲静的宋代美学意趣之中。《只此青绿》大获成功,是一种必然。

    (取材于刘森、应杰、韩真、周莉亚等的文章)

    材料二

    《千里江山图》卷是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是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

    在设色和笔法上,《千里江山图》继承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石青、石绿是主色调,主要用来敷染山头和山体;赭石、墨是次要颜色,用来皴染山脚和阴面。画卷颜色有丰富层次,远山及天空上部用淡青绿颜色蘸淡墨刷染而成,既拉开了与近、中景山峰在视觉空间上的距离,也衬托了近、中景山峰颜色明亮的程度。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历经千年而未衰,即使在幽暗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整幅画物象凝重庄严,层次感强,堂皇之气盎然,以明丽璀璨的青绿山水表达了国泰民安的美好希冀。

    在构图上,《千里江山图》采用散点透视法,大致分成六段,各段均以绵延的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贯通,形成了“景随步移”的艺术效果,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使用更使画面富有韵律感。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淼,壮丽恢弘;山水间有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又有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的人物活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宋人郭熙《林泉高致》有言:“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此卷正给人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体现了宋人山水画的审美理想。

    (取材于马季戈、王中旭、林玮等的文章)

    材料三

    中华民族对青色认识和运用的历史悠久。青色是中国传统“五正色”之一,青瓷是富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工艺品,传统绘画艺术以“丹青”为名,山水田园诗中更随处可见青绿的光影。青色是民族审美心理的重要表现符号。

    为什么中华民族如此偏爱青色?

    生理基础对色彩选择有一定制约作用。研究证实,不同瞳孔颜色对其辨色有明显影响,褐色、灰色、碧蓝色瞳孔辨别光谱中蓝-绿暗色端较为困难,而黑色瞳孔具有理想的调节外来光线的功能。

    生产方式对民族色彩审美起最终决定作用。中华民族最迟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采集和农耕的生产方式,生存环境中最主要的色彩便是青色,包括头顶的青天和身边的碧水,更有植物的绿色。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直接受到青色濡染,青色已经历史地积淀于民族意识中。因此才会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细腻体验和“池塘生春草”的欣喜情感,也才会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亲昵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和谐。青色更易激活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使我们产生心有灵犀的体验,形成对青色的认同感、亲切感。

    民族文化传统也决定了色彩审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各家都从“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出发,倡导以虚静的主观态度对待万物,重视静坐凝心,妙悟万物之美、大道之真。现代研究证明:青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都比较适中,给人以明净、澄洁的感觉;人在青绿色的环境中,皮肤温度可降低1~2℃,心跳每分钟可减少4~8次,呼吸变缓,精神放松。主虚静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淡泊、克制、含蓄的民族性格,由此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与具有宁静内敛效应的青绿色异质同构,文化价值契合,情感体验相通。

    (取材于宋凤娣等的文章)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剧的主要内容是再现《千里江山图》的壮丽景象。 B . 青绿意象是指剧中女性舞者们丰富的舞蹈造型动作。 C . 舞者具有端雅沉静淡泊之美,传递出宋代美学意趣。 D . 剧中服装、布景等均采用青绿色彩,呈现缤纷浓色。
    2. (2)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青色被广泛运用说明它在中华民族审美心理中有重要地位。 B . 形成偏爱青色的色彩审美是由中华民族的生理优势决定的。 C . 大量山水田园诗的产生与农耕文明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相关。 D . 青绿色审美偏好与主虚静的文化传统相通,具有科学依据。
    3. (3) 根据三则材料,结合你的学习积累,判断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从“青青”的衣领颜色感受到读书人的清雅气质,体味到其中蕴含着的曹操对贤才的深切渴望。 B .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我从“青冥”想象到天空之青苍深远、明净澄洁,仿佛看到了李白想象中神仙世界的辉煌灿烂。 C .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青崖”是青青的山崖,引发了我对青绿山水的美好想象,让我读懂了李白失意后徜徉山水的愿望。 D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青青写出荠麦青翠茂盛的景象,让我感受到与“池塘生春草”“青萝拂行衣”相通的情感体验。
    4. (4) 为什么说《只此青绿》“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 2. (2022高二下·福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双龙银元

    练建安

    “报告,打土豪时,我们藏了银元。”

    “在哪里?”

    “汀江边的一个树洞里。”

    “多少?”

    “800块。”

    “好!迅速取回来。”

    说话的是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张主席和小排长。小排长姓王,原是上杭县大队的,队伍被打散后,辗转找到了红九团。

    主力红军长征后,敌军集中了9个师的兵力“清剿”闽西地方红军。

    “中央军”外,数粤军最为狡诈。其兵员,多为当地人,吃苦耐劳,擅爬山,一旦被咬住,就穷追不止,很难甩脱。前月,红九团遭遇粤军主力,遂边打边撤,隐入莽莽苍苍的金丰大山里。

    部队断粮快半个月了,靠山吃山,野菜野果冬笋,没油没盐的,眼睛都吃花啦。

    有了银元,就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多年以后,红九团的老同志说,这个钱啊,是可以买东西吃的。

    小排长和侦察队的李禄贵立即出发,历经艰险,到达目的地,精确地取出了银元。

    半夜,他们在李家村土地庙前接头户家搞饭吃。油灯下,他们将麻袋中的800块银元平均分装两个布袋。这样,他们就可以走得轻快一些。

    “咦,都有两条龙啊。”小排长读过几年私塾,识字。他看到,这些银元,清一色。正面铸满汉文“光绪元宝”,两旁饰蝙蝠纹,上书“广东省造”,下书“库平重壹两”。背面正中有圆状篆书“寿”字,外围饰双龙戏珠纹。他明白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双龙银元”啊。

    村口犬吠大作。“有情况!”禄贵吹灭油灯。各自一手提起布袋,一手持驳壳枪,前后钻入了后龙山。

    第二天傍晚,他们回来了。张主席很高兴,拥抱着小排长,说:“好同志啊,好同志!”

    叫来司务长,张主席将布袋交给了他,命令道,800块银元,入账,立即组织人员下山采购。

    张主席留下小排长和禄贵吃水煮冬笋。山上有木炭,不发烟。小铁锅里,噗噜噜地冒着热气。

     “张主席!张主席!”司务长匆匆赶来,欲言又止。张主席说,什么事?大呼小叫的?

    司务长说,银元少了一块,是799块!

    张主席双眉上扬即收,笑了,说,就按799块入账。又说,冬笋,同志们都有吧?司务长说,都有,都有。张主席说,有点盐巴就香啰。司务长同志,下山后,记得多搞点盐巴。要抓紧办,去吧。

    司务长走后,小排长和禄贵一样,急红了脸,都数了三遍啊,明明是800块啊,咋就少了一块呢?

    张主席说,丢了就算啦,不要再提了。

    闽西三年游击战争艰苦卓绝。“西安事变”后,红八、九团等部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江南战场上,新四军越战越强,小王排长成为独立团团长。在一次掩护友军阻击鬼子的战斗中,王团长负重伤。友军中将副军长来野战医院慰问,送了一批营养品和“两条”银元。

    养伤很无聊。这天上午,阳光懒洋洋地洒入窗口。王团长瞄到床边的“两条”银元,来了雅兴,拆开,一块块看,吹气,揍在耳边听嗡嗡声。突然,他眼睛一亮,他瞧见了一块银元上的“双龙戏珠”。巧了,一堆银元,尽是“袁大头”,就这块特别。他兴奋地高声叫,警卫员!警卫员!

    警卫员闻声而至。

    “这块银元,送到张司令员那里去。就说是友军慰问我的。听清楚了没有?”

    “听清楚了。”

    “讲。”

    警卫员准确地复述了一遍。

    “好。去吧。”

    警卫员接过银元,转身出门。

    “回来!”

    “首长,请指示。”王团长努努嘴,说,回来后,把这些都送到团里去,一块也不留。说完,翻转身,困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小排长成了耄耋老人。老人战功卓著,是首批授衔的开国将军。退下来后,组织上安排他住在省城半山“将军楼”内。他习惯早起,绕院子散步,高唱革命歌曲,然后静坐在藤制太师椅上,喝茶,晒太阳。公务员一直不远不近地跟着他。

    这天,王老做完系列“早课”,静坐读报。秘书悄悄过来说,一位老战友的孙子从家乡来了,见不见?王老连声说,见,见哪。

    那位老战友正是李禄贵。金丰战斗中,禄贵双腿中弹,留在当地养伤,后来就入赘了,没跟上队伍。前些年落实政策,经王老等证明,定为“失散老红军”。

    禄贵的这个孙子叫荣发,在省军区当过兵,退伍前有来往,王老认得他。荣发一进院门,王老就叫,阿发,你来啦?

    荣发很激动,说,首长好。

    王老问,禄贵,身体还好吧?

    荣发眼圈红了,他,他……

    王老沉默片刻,摆摆手,唉,咱们红九团的神枪手噢。

    荣发定定神,掏出一个红布包,打开,卧着一块“双龙银元”。

    荣发说,爷爷念叨,一定要还给组织。请首长您转交。

    王老挺起身子,眼神锐利,问,怎么回事?

    荣发说,上个月吧,台风刮倒了俺村土地庙前的老宅子。房东整地,石头缝里找到的。

    “噢。你爷爷要回来的?”

    “是的,首长。”

    “好同志啊,好同志!”

    要来便用笺,王老写了一张收条。接着,端详银元很久很久,按在秘书手心,指示他一定要办好上交手续。

    秘书明白,“双龙银元”引来购买者蜂拥而至,竞价超50万元。为了却老人的最后愿望,禄贵家卖掉了老房子。这些,他不能对王老说。

    荣发回去了,王老闭目养神。秘书看到,柔和的秋阳下,他的嘴角,有一丝甜甜的笑意。(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详写了双龙银元正面和背面的铸文、饰纹,暗示其价值,也体现王排长的见识。 B . 银元少了一块,张主席却没有追查,他深知这些银元来之不易,更信任战友的人品。 C . 禄贵双腿中弹,留在金丰养伤,后来就入赘了,其目的是寻找丢失的那块双龙银元。 D . 小说结尾写王将军的嘴角“有一丝甜甜的笑意”,是因为他和战友终于完成了心愿。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的细节描写颇具表现力。如“端详银元很久很久,按在秘书手心”,既流露出王老的感动,也表明他对完成战友遗愿的郑重。 B . 小说善用短句,且多处单句成段,行文结构独特,不仅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便于推进情节发展,而且使主题的表达更加直接。 C . 小说以“双龙银元”为线索组织材料,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双龙银元经过半个多世纪失而复得的情节也更集中紧凑。 D . 小说通过全知视角,突破时空限制,叙事自由灵活,有利于展现事件和人物的方方面面,方便读者了解双龙银元故事的来龙去脉。
    3. (3) 王团长拆开友军送的两条银元时,发现一块双龙银元,他“眼睛一亮”,并“兴奋地高声叫”,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 (4) 小说末尾交代禄贵家人卖掉老房子购回丢失的双龙银元这一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3. (2022高二下·连城月考) 文言文阅读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 故坐废退,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B .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C .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D .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讳”是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作墓志铭一般当称死者的官衔,因韩愈和柳宗元是笃交,故直接称柳宗元的字“子厚”。 B .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考中一、二、三甲录取的统称进士。 C . “拜”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方式,也指授予官职、任命等。“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也用于称呼父母长辈。 D . “集贤殿正字”是官名,掌校勘书籍;“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之一,唐中叶后一般用来安排贬斥之官,这两个职位都有实权。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柳宗元自幼聪慧超凡,通情达理。发表议论旁征博引,贯通古今,让世人折服;识见高远,令公卿显要赞誉举荐。 B . 柳宗元治政有方,深受百姓信赖。为政柳州时,制订政令,想方设法让特别穷困无力赎取的人用工钱抵消债务,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C . 柳宗元为人善良,气节高尚。当得知刘禹锡被派到不宜人居的播州任刺史时,亲自到朝廷请求允许自己与禹锡互换,皇帝被他的行为感动。 D . 柳宗元宦海沉浮,怀才不遇,政治生涯令人叹息。但韩愈却认为,或许就是柳宗元长久被贬谪的境遇,反而成就了他辉煌的文学事业。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②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5. (5) 作者为柳宗元写墓志铭,起笔却不厌其烦地写他的家庭和身世,其目的是什么?试结合文意,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
  • 4. (2022高二下·连城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①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1. (1)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B . “试上”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诗人心旷神怡。 C . 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D . 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
    2. (2) 词的上片写景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 5. (2022高二下·连城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石钟山记》中苏轼借“,可乎?”明示自己在实践中穷究事理、驳斥旧说的决心。
    2. (2) 《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种树时的态度的句子是“”,写他种完树后的态度的句子是“”。
    3. (3) 苏轼在《石钟山记》末尾自述他写作此文的原因是:
    4. (4)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借杜鹃啼月渲染了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气氛。
    5. (5) 《蜀相》中写武侯祠春色怡人却无人欣赏,徒留冷落寂寞之感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二下·福鼎月考)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偻:脊背弯曲 B . 而鸡豚     遂:成、养好 C . 以蕃        实:果实 D . 尔植     勖:勉励
  • 7. (2022高二下·连城月考)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南声函胡 B . 箱帘六七十 C . 汝识之乎 D . 悟言一室之内
  • 8. (2022高二下·连城月考)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既然已,勿动勿虑 B .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C . 不抑耗其实而已 D . 他植者则不然
  • 9. (2022高二下·连城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 余自齐安行适临汝 B . 而此独以钟 , 何哉? C . 而木之性以离矣 D .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泊绝壁之下
  • 10. (2022高二下·连城月考) 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不我若也

    A .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B .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C .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D . 将有事于西畴
  • 11. (2022高二下·连城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在新学期来临前,采买置办文具,大概是一代代学子的保留项目,许多人重返母校时都会为那些虽然狭小但五脏俱全的文具店预留一点时间。然而,如果怀着十年前的印象走进如今的文具店,你可能会感到震惊:文创商品    ▲    , 中外品牌同场竞技,文具功能推陈出新,如今的文具店越发朝着文韵时尚兼具的方向迈进。

    的确,曾经,一些人们    ▲    的品牌陪伴着一代学子度过了学生时光。而今,从电动橡皮擦、减震圆珠笔,到“无边界”订书机,来到文具商店,更智能、更便利的文具让人    ▲    可谓在螺蛳壳里做出了大道场。在功能上精益求精的同时,文具生产商也不断开发出新需求,比如“喵喵打印机”成为新的时尚单品。从秋季限定款、国风治愈系到银河探索礼盒,浏览文具店铺,主打理念、强调个性、注重营销的设计    ▲    , 国潮、跨界等元素也为文具产业打开了更广阔空间,甚至一些博物馆、艺术馆也纷纷入场,推出自己的文具套装。比如,人民日报社和故宫联合推出了宫灯笔筒、四时花景书签等,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制作精良,吸引了不少人购买欲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光怪陆离    耳熟能详    自顾不暇    擢发难数 B . 琳琅满目    耳熟能详    应接不暇    数不胜数 C . 光怪陆离    耳濡目染    应接不暇    擢发难数 D . 琳琅满目    耳濡目染    自顾不暇    数不胜数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民日报社和故宫联合推出的宫灯笔筒、四时花景书签等,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制作精良,吸引了不少人购买欲望。 B . 人民日报社和故宫联合推出了宫灯笔筒、四时花景书签等文具,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制作精良,吸引了不少人购买。 C . 人民日报社和故宫联合推出的宫灯笔筒、四时花景书签等文具,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制作精良,吸引了不少人购买。 D . 人民日报社和故宫联合推出了宫灯笔筒、四时花景书签等,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制作精良,吸引了不少人购买。
    3. (3) 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12. (2022高二上·东莞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说:“奥林匹克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种源于内心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 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奖牌命名为“同心”。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一起向未来。

    材料三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将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特点,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冰墩墩一亮相,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常常一墩难求。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和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