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 自然常识 | 基础科学 | 奇异和其他问题 |
42.5% | 22.8% | 17.5% | 17.2% |
据此可知,当时( )
内容 | 出处 |
“君子进德修业” | 《周易·乾》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论语·子路》 |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 《孙子兵法·计》 |
“诊病不审,是谓失常” | 《黄帝内经》 |
①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
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
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
④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
材料一:《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左传》记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郑师渠等《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知识分子最初以“国魂”来指代民族精神。1899年,梁启超《中国魂安在乎》一文将中国魂的实质视为“爱国心与自爱心”,也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尊自强的品质。抗战时期,知识界将发扬民族精神与动员民众抗战的历史使命相联系,使抗战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真正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民族的观念得以在民众中牢固树立起来。
——摘编自唐海涛《近代中国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材料一:下表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
1500~1850年 |
1850~1945年 |
1945~2000年 |
主要移出地 |
欧洲、非洲 |
欧洲、亚洲 |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
主要移入地 |
美洲 |
美洲 |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
人口迁移数量 |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