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巴中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政治期中...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73 类型:期中考试
一、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2高二下·巴中期中) 张载提出“太虚即气”“气化万物”,强调“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从世界观角度看,下列说法与该观点一致的是(   )

    ①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

    ②气之所以能动静者,理为之宰也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④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 (2022高二上·陕西期中) “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对恩格斯这句话的正确认识是 (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②哲学的阶级性妨碍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 3. (2022高二下·中江月考) 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我希望岁月无痕,大地不老。——201路最美际遇充满诗情和画意。但从哲学角度看( )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②物质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只能是美好的祝福

    ③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

    ④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4. (2022·赣州一模)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是陆游 61 岁时被罢黜家乡山阴第六年所作 ,面对山河破碎,中原未收,小人误国,诗人郁愤之情喷薄而出。整首诗歌以愤为诗,诗便尽是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楼船夜雪等景观元素是诗人独特审美思维的基础

    ②借典故追慕先贤,突破了创作规律使作品感人至深

    ③用铁马秋风描述战场画卷,体现了意识的自觉选择性

    ④镜中衰鬓这一意象能动地反映出诗人悲怆郁愤的内心世界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5. (2022高二下·巴中期中) 在山西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但这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等不得,也急不得。以上材料体现的辩证法思想是 (   )

    ①“双碳”工作是基于我国客观实际而必须要做的事情

    ②“双碳”工作要全面否定原有碳排放方式以实现突破

    ③“等不得”反映了破解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的迫切要求

    ④“急不得”凸显了推动“双碳”工作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6. (2023高三上·南开)   2021年12月9日, “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启,这是中国航天员时隔8年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天宫课堂”是“太空授课”的延续,在中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内,进行了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浮力消失实验、泡腾片实验等新环节的展示,彰显了我国在太空探索和航天领域取得的新成就。这表明(    )

    ①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具有历史性

    ②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

    ③我国开展航天探测活动旨在全面认识太空

    ④作为最基本实践活动的科学实验随认识发展而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7. (2023高二上·成华期中)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中国40多年改革发展经验、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基础上,对发展理念的全面创新。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    )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   

    ②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③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④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8. (2022高二下·中江月考) 著名画家齐白石家道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这表明艺术创作(    )

    ①是对对象的再现与创造相统一的过程

    ②是把艺术观念转变为现实艺术作品的根本途径

    ③具有与物质生产实践同样的规律与特点

    ④是按照创作者的意图改造对象世界的观念活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9. (2022高二下·渭滨期末) 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立足于流域和城市群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壮大产业集群,促进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我们 (   )

    ①立足于要素的有序性,实现统筹发展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用综合的思维方法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④重视部分,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0. (2022高二下·巴中期中) 冰与雪是冬奥会的“灵魂”,奥运赛事对用雪标准的参数要求相当严苛。从 2017 年开始,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组建了以科研院所、冰雪高校、滑雪场和企业为主体的联合团队,经过几年的艰辛摸索研究,终于研发出适合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的雪务保障一体化解决方案。这说明 (   )

    ①世界是可知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事物的发展都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互交替的

    ④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从而突破规律的制约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1. (2022高二下·遂宁期末) 2022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下列选项与“致广大而尽精微”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

    ①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刘向《说苑》)

    ②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张栻《论语解·序》)

    ③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人莫不忽于微细,以致其大(范晔《后汉书》)

    ④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2. (2022高二上·高县期中)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

    ①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②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③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④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3. (2022高二下·巴中期中) 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指出:“一个人的工作,究竟是三分成绩七分错误,还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必须有个根本的估计。如果是七分成绩,那么就应对他的工作基本上加以肯定。把成绩为主说成错误为主,那就完全错了。”从唯物辩证法看,这里强调的是(   )

    ①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无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不能正确认识矛盾

    ③在认识矛盾时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转化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4. (2022高二下·巴中期中) 漫画图中《因小失大》意在讽刺一些人在做事情时(   )

    ①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②没有分清主流和支流

    ③忽视了联系的多样性               ④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15. (2022高二下·中江月考) 清华博士生宿涵将专业技术和音乐结合,用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在第三期《中国好声音》演唱的《止战之殇》的主歌歌词,正是他输入“深渊、噩梦、绝望、战争”四个关键词,人工智能就帮宿涵写出了得到广泛认可的歌词。人工智能能“创作”歌词( )

    ①体现了人工智能的主动创造性 

    ②表明人工智能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

    ③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    

    ④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某些功能的模拟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6. (2022高二下·巴中期中) 2022年3月31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受控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预定海域。该飞船在轨运行期间,按计划完成了飞船绕飞等多项试验,与空间站分离后,成功实施了与空间站2小时交会试验,为空间站在轨建造和运营管理积累了经验。这说明(   )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实践是获得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来源

    ③意识能直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有限的过程,是一种循环运动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7. (2022高二下·巴中期中) 认识世界就是人是矛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B . 事事有矛盾,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C .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但是矛盾是可以解决的 D . 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 18. (2022高二下·巴中期中) 从“透明到25英尺深的地方可轻易看到底部”,到后来绿色透明的湖水不复存在,美国作家梭罗没有想到,他的著名作品《瓦尔登湖》既捧红了瓦尔登湖,也毁了瓦尔登湖,因为慕名而来的游客使湖区原有的自然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由此可见(   )
    A . 微小的量变必然促成事物的质变       B . 事物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正统一 C . 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D . 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 19. (2022高二下·巴中期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中国经济适应新常态的重大举措。在此过程中,绝不能将供给侧改革与扩大需求分离开来。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这表明(     )

    ①供给与需求是相互依赖的       ②供给与需求是相互排斥的

    ③供给与需求是相互贯通的       ④供给与需求是相互独立的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③④ D . ②④
  • 20. (2022高二下·巴中期中) 毛泽东说“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矛盾转化的必要条件

    ②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③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体   

    ④矛盾分析法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1. (2022高二下·巴中期中) 传统教科书上说,人类的进化过程是一条直线,从最开始的爬行猿类,到最终的现代直立智人。然而,中国科学家运用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古代DNA时发现,人类进化过程并非这样井然有序。它们存在的时间点有交集,而且这种交集还较多。这表明( )

    ①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往往在新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其错误并超越自身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③认识的过程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④科技能揭示复杂事物的本质,推动认识的发展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2. (2022高二下·巴中期中) 2018年4月,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这一论断反映的辩证法道理有(    )

    ①“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分离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3. (2021高三上·洮北期中) 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新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 B . 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C . 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 D . 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 24. (2022高二下·巴中期中) 在北京的胡同、百工坊博物馆,深藏着很多身怀绝技的手工艺大师,他们不断转变观念,将传统文化体验、国际流行的私人定制等概念引人到工艺品的制作中,为传统手工艺注人了新活力。这些手工艺大师们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树立辩证的否定观

    ②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③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④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5. (2022高二下·巴中期中)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由此可见( )
    A .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 .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二、非选择题
  • 26. (2022高二下·巴中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4月12日习近平同志讲,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十分严重,尤其不能放松防控工作。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重点在“防”。关键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抓细抓实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针对病毒变异的新特点,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本领,完善各种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到常态化疫情防控,再到迎战德尔塔、奥密克戎……两年多来,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国抗疫取得了难能可贵的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形成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动态清零”这一控制疫情的“法宝”。要更加坚决果断,把各项防控措施落细落实落到位。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我国政府在新时期应如何进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

  • 27. (2022高二下·巴中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各方面力量支持疫情防控,加强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立足地区特点和疫情形势因应施策,把武汉和湖北作为全国主战场,对其他省份加强分类指导,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战略格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组织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等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1600多名医护人员驰援,并组织19个省份对口支援。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各群体恪守职责、同舟共济、相互协调,形成全民联防联控的铜墙铁壁,合力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

           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有力保证。结合材料并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加以说明。

  • 28. (2022高二下·巴中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陲,风景秀丽,四季如春,但基础产业、保障水平、科技或教育事业都比较落后。根据这种状况,该地区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建立了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等。后来实践证明,这一战略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实现整区脱贫。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1. (1)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该地区是根据什么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的。
    2. (2)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结合材料,就如何乡村振兴列举一条发展观哲学方法论
  • 29. (2022高二下·中江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20世纪初西班牙流感、疯牛病、口蹄疫……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面临着各种疫情的威胁。近几个世纪以来几次重大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都对人类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但是,人类社会也在同疫情的斗争中不断积累经验。近20年来,面对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非典型性肺炎”)、H7N9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MERS(中东呼吸综合症)、埃博拉等疫情的侵袭,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在斗争中对各类病毒和严重病症的认识不断深入。但病毒和人类始终在共同进化。2021年3月15日多国报道新冠病毒发生变异,再一次向人类医学发起新的挑战。

    从“求索真理的历程”的角度,分析“病毒和人类始终在共同进化”带给我们的哲学思考。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